问题逻辑:问句分析及分型研究

来源:未知 作者:李艳中 发表于:2013-02-06 17:39  点击:
【关健词】问题逻辑;问句;抑或问题;孰问题
 摘要:“问题逻辑”也叫“问句逻辑”,其研究包括问句的形式、结构与逻辑特征。现实中的问题可以作多种分类,逻辑学的问题分类可以采取科学的逻辑二分法,把问题分为抑或问题和孰问题两种主要类型,在二分基础上再继续把问题分型来深入研究。

  一、问题逻辑中的问句分析 
问题是现实生活和理论研究的重要思维形式,它的物化外壳和基本表达形式是问句。专门研究“问题”的现代新兴逻辑理论——“问题逻辑”,也叫“问句逻辑”,探讨了问题的方方面面:问题或问句的分类,问题的提出与回答,问句的形式、结构与逻辑特征,问题间关系及其推理,问题的预设、问域、真假判别以及复杂问语,形式语言演绎系统,等等。
(一)问式分析 
从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各方面来看,问题都是启动思维的马达。有人言:既学又问,才叫学问。问题和学习是不可分割的一家,因为问是学的结果,又是进一步学的起点。一个善于发问者必也是一个好学者。老师教学如何设计课堂问题和卷面试题,检察官如何通过询问调查取证,律师如何善于发问或找出症结问题来辩护,等等。实际上,孩子们的好奇心,青年人的求知欲,成人的智慧也都表现在问题上。另一方面,恰切地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也是人们日常交际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 
问题是问句的思想内容,问句是问题的一般语言表达形式,有时我们将“问题”与“问句”等同。严格来说,问题与问句是有差别的,问题和问句分属于认识范畴和语句形式,问句都表达问题而并非问题都通过问句来表达,但这里不作严格区分。就如问题逻辑的理论形式和类型各式各样、参差不齐一样,问题逻辑对问题(问句)的定义亦很多,其中有一形式定义是这样的:我们选定语句集合S的任一特定聚合C,使C中的每一S在设定的元语言中能够被描述,使LQ(疑问句)的一个语句S`具有如下性质:在S`到C之间存在着一个多对一映射(这样每一问题S在C中至少有一个S`中的疑问句来表达)。存在一个有效步骤来辨认疑问句;并且给定一疑问句,存在一有效步骤来辨认出它表达的问题;选定C使它在结果上仅代表属于给定自然语言的问题集合。[1](101) 
一个问句往往有表达问题内容的题设和帮助提问的语词连符号两部分构成,即问句=题设+问式;而在条件问句中,则有问句=(联接词)条件+(联接词)题设+问式。假如用A表示问句中的题设部分,C表示条件,则一般问句的简略表达式为“A?”,条件问句的简略表达式为“C,A?”。例如(波浪线标明问式):A吗?,A呢?,A1还是A2?,A什么?,什么A?,A怎样?,多少A?,A为什么?,……;如果C,则A吗?;C,那么A呢?;既然C,A?…… 
J·Katz和P·Postal等学者运用转换生成的语言学分析方法①,考察了问句的深层短语标志和表层短语标志。例如,他把疑问句“What did Mary eat?”的表层结构描述为S=NP+AUX+NP+VP,深层结构剖析为Q+NP+VP+NP,其中初始语符列S表示句子,范畴符号NP表示名词短语,VP表示动词短语,Q表示疑问标志符,AUX是助动词,终端语符列是疑问句本身。然后,其深层结构图示为树形图[Ⅰ],见图1。 
在图[Ⅰ]中,WH是Q的范围指示者,其联系的名词短语指示该名词短语是被问及的,“STH”代指 
收稿日期:2012?10?15;修回日期:2012?12?10 
作者简介:李艳中(1972?),男,河南上蔡人,中共广东省委党校校刊部编审,主要研究方向:行政管理,逻辑应用. 
图1 树形图[Ⅰ] 
“somebody”“something”“sometime”“somewhere”“someway”等等,通常它们相应的疑问词,如“who”“what”“when”“where”“how”等等。 
对于一个条件从句与一个疑问句搭配的条件问句,我们利用转换生成语法则可以模仿上述的分析做出类似的分析。例如条件问句“小李来的话,老张什么时候走?”,这里PROT表示条件从句,CONJ表示联接词,其深层短语结构如图2。 
图2 树形图[Ⅱ] 
转换?生成语法的深层结构就是语句的内在逻辑结构。疑问句的深层结构分析帮助了问题逻辑的研究。以上我们仅例示了一个英语特殊疑问句和一个条件问句的树形图,不同的问句类型分析是各不相同的。在以下的论述中我们还要用到这种方法。 
(二)答式分析 
问题的提出与回答是紧密相联的,除了某些无疑而问的设问和反诘之外,问题总是要求做出回答的。问题的回答多种多样,千差万别,对于某个问题的提出而产生响应的语言反应,都可以视作是问题的回答。这样我们暂把沉默、心理活动、无声的表情手势等非语言行为排除在问题的回答之外。那么根据回答的语言内容来分,有问题的表态、问题的回避、问题的回绝以及问题逻辑研究的重点——问题的解答等。 
一般认为,回答问题的语句应当是陈述句(命题),但在现实中这种见解是狭隘的。回答问题的语句可以是陈述句,可以是疑问句,可以是感叹句,也可以是祈使句。在问题的表态这类回答中,更是屡见不鲜。问题的表态是答问者对自身情况或问题本身的一种主观表态。如陈述句“无可奉告”“不知道”等;疑问句“你连这都不知道吗?”“你说呢?”等;感叹句“多么可笑的问题!”“天晓得!”等;祈使句“让我想想”“不要这样问”等。问题的回避是答问者在对问题的答案不知道或知道但不愿意回答的情况下做出的。主要是指重复问题的预设或其所蕴涵的内容的回答(有时也指答非所问、顾左右而言他的情况),大多是出自答问者故意采取的回避。如问“雷从何处起?”答曰“雷从起处起”。问题的回绝是指答问者在答复问题时道出与问题预设相矛盾的观点,如“鬼吃人吗?”“哪儿有鬼?”,即对问题的预设予以否定或驳斥,从而指出问题的虚伪性或不成立。 问题的解答是在问题的问域内、在问题的可选答案之中做出的,答问者依发问者之意图而提供了答案的回答。C·Hamblin有一句名言:“弄清什么可算作一个问题的解答也就等于弄清了该问题。”解答一个问题,首先明确问域,即问题中未知项的取值范围。在问域内有许多可能解答,可能解答有直接解答和间接解答。直接解答直接提供了问题的答案,是对问题简捷、正规而标准的回答方式,也往往最符合发问者的要求。K·Aqvist说过:“给定任一形式化的问题Q,只需检查Q的语形特征,必定有可能能行地识别一个给定的陈述是不是Q的直接解答。”问题的直接解答具有某种固定的语形特征,可以从问题的问句形式通过能行的机械的语形变换得到。简单地说,对于抑或问题[2](263)语句S是问句Q的一个可能直接解答,当且仅当S的深层结构是Q的深层结构的某个或某些选言肢。例如,“王生到过深圳吗?”有肯定的直接解答和否定的直接解答,源于其有肯定的选言肢和否定的选言肢,即“王生到过深圳吗?”与“王生没有到过深圳吗?”具有相同的深层结构,如图3所示;对于孰问题[2](263)则非常直观明显,要在问域内得到它的一个可能直接解答,只需要把问句中的疑问词WH?置换成给定范围的内容S就行了。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