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话语分析的认知语用视角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唐韧 发表于:2011-12-18 14:21  点击:
【关健词】认知语用方法 语境 心理过程 话语 关联性
根据认知语用框架中的语境概念可考察话语与其语境背景的关系,交际的认知-语用方法将语境视为动态性的心理现象,涉及话语的人际层面上的心理过程。对自然话语的分析揭示出决定话语参与者言语交际成分的语言和语用因素。通过这样的定性研究可从关联性的角度观察话语连贯

一、引言
  半个多世纪以来,哲学家和语言学家从各个方面考察语境中的意义。言语行为分析是从言语在交际语境中的功能考察言语,但尚没有明确阐释和定义语境概念;会话分析关注言语交际事件的社会层面,探索话轮的组织及对参与者在会话过程使用的言语和非言语信号的识别;话语分析旨在话语结构、话语单位特性及参与者行为在这些单位中的功能(Coulthard,1985);语用学意在针对言语产出和阐释所提出的理论问题解释言语行为的一些非语言层面,聚焦于语境中的某一言语之力及语言使用的原则,已从其原来植根于哲学的关注转向认知科学领域,探讨语用和交际的认知法主张者提出了如何探知和描述言语产出和理解中发生的心理过程的理论(Sperber & Wilson,1986;Carston,2002)。
  关于自然语言及会话中的心理过程,需要思考如下问题:对交际事件中说者思想和交际意图的有效解码和言语回答的基础是什么?自然会话交际中的连贯性有何特性?笔者认为,话语的表面语言现象能够提供有关话语产出和阐释过程中所进行的认知活动的提示,本文意在探索此类提示。
  二、形式-功能二元对立
  话语的形式应具有话语功能,但形式并非功能的唯一符号,不能根据四个主要句子类型对会话进行有意义的结构描述,但话语的功能单位却是由此四个语法选择实现的,话语分析可从问题和回答、挑战和反应、邀请和接受方面提供有意义的结构(Coulthard,1985:7)。Grice(1975)用implicature(含意)来解释如何表征间接言语之力,认为听者的推理对阐释必不可少,必须弄清会话含意,会话的参与者有合作倾向,应遵循质、量、关联性和方式原则。Sperber & Wilson(1986)对交际过程的论述支持了格赖斯的推理理论,强调语用阐释远不止于解码,提出了理解解释的新理论框架,此框架始于如下假设:人类认知往往寻求交际中的关联性——阐释过程的基本语境因素,推理就是根据交际者所提供的证据构建和评估交际者的意图(Sperber & Wilson,2002)。
  语言直接性并非交际中的必须,大多数交际是充满含意的(Carston,2002:145)。可假定在自然话语中有些语境因素不断为听者所利用,这些因素控制阐释过程和听者随后的语言行为。下文将关注语境概念和引发意图意义的那些语境因素,考察说者话语中是否有显示意图意义的合适词汇符号,意在回答如下问题:会话对方的话语形式上并非直截了当时听者阐释此话语且以一种遵循合作性语用原则的方式作出回应的条件是什么?
  认知-语用导向的方法在此可有用武之地。可根据语境、知识和关联性概念阐释话语的某些未表达的成分。话语分析意在发现由语用上可阐释的图式及其词汇-概念图式实现的话语行为,例子是来自英国广播公司广播的自然会话。
  三、阐释和语境
  在语用学中,语境被认为对意义确定必不可少,但其概念常没有被界定。构建现实的几乎每个方面,尤其是文化、社会和交际问题方面,都以某个语境语用为核心,一切都是百分之百语境依赖(Givón,2005:13),由于语境的非客观性,语境概念不易定义。
  Sinclair & Coulthard(1975:28)将“情景语境”定义为环境、社会常规中所有相关因素和参与者所共享的经验。关于话语和语境之关系,需要区分显示其多方面特征的话语实际情景和对只在语言和文化上对话语产出相关的那些特征的选择(van Dijk,1977)。在对语境的社会-认知描述中可采用嵌于社会语境和情景中的心理模式。语境范围包括语言使用者的社会和心理世界,涉及语言使用者对时间、社会情境、言语和非言语行为、当下社会交际中参与者的知识状态和注意力的信念和假设(van Dijk,2006)。语言使用中的意义包含语义方面和语用方面,语境决定言语情景中的意义,人们以各种方式理解之,包括话语的时空和社会情境的相关方面,语境为背景知识,被假定为说者和听者所共享且有助于听者对说者话语的阐释(Leech,1983:13)。
  交际的认知-语用方法将语境视为动态性的心理现象,为交际过程中的心理概念,受上下文和知识控制,这两个因素随时都发生变化,参与者在话语的各种可能的阐释中作出选择,涉及对说者和听者对世界共享的假设。对听者来说,语境构成在阐释中起作用的当下时空环境或前面临近的话语的意义、对未来的期待、科学假设或宗教信仰、趣闻逸事回忆、一般文化假设、对说者心理状态的信念(Sperber & Wilson,1986:14–7)。因而,新信息阐释过程中来自不同源头(长期记忆、短期记忆、感知)的不同假设之集合可能被选为语境(1986:138)。语境选择这一心理过程中,某一话语的关联性是根据语境效果来确定的,新信息在听者可利用的假设之语境中被加工理解而产生积极认知效果时,则具有关联性,语境效果越大,话语关联度越大。一种认知效果是语境隐含义,而其他类型的认知效果包括对已有假设的强化、修改或放弃(Sperber,D.& D.Wilson,2002)。
  (一)相辅相成的知识和语境
  在交际中,社会意义和语境被视为内部现象而非外部现象。可将语境视为参与者概念,也可在格式塔心理学中从图形-背景之区分方面考虑语言表达形式与其语境之间的联系,可分别视为图形和背景,背景表征语境或共同背景,即被共享的知识、信念和假设,而图形表示相关的语言表达形式(Fetzer,2004:226;van Dijk,2006)。
  对语境的认知理解方面,知识为中心概念,语境为合成性的心理概念,包含对交际情景的时空环境的意识和对语用意义的社会文化方面的了解,从记忆中提取有效的知识结构(脚本和图式)的能力,推理和联想的技巧(Sperber & Wilson,1986)。
  知识基本上是隐性和被预设的。根据合作原则,参与者被假设的共有知识至关重要,如果参与者之间没有足够的共享知识,就不能发生有效的交际。语境和心理具有相互依赖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Herczeg-Deli,2009:105)。
  (二)阐释和关联性
  说者表达的意义并非都能被显性语言形式符码化,隐含义须推断出来。交际中有效的推理是通过认知活动且根据知识完成的,在交际中所有语用因素和过程可在认知现象框架中解释,此认知现象被称为关联性。交际的成功在于听者能从话语中推断出说者意义,话语阐释的解码阶段只提供推理阶段的输入,通过推理,被语言编码的逻辑形式在语境上被充实,用于构建有关说者信息性意图的假设(Wilson & Sperber,2004)。交际中,每个话语造成值得听者注意和考虑的关联性期待,寻求关联性是认知的基本特征,提供认知过程的输入的任何外在刺激或内在表征都具有相关性,每个话语都传达了对其自身关联的假设,此为交际性关联性原则,为推理理解之关键所在。关联性为认知和交际之根本(Sperber & Wilson,1986)。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