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医成语的隐喻分析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郭磊 发表于:2013-04-11 19:56  点击:
【关健词】成语 隐喻
 摘 要:成语是我国千百年来流传的文学结晶,隐喻理论在我国是相对比较新兴的研究理论,通过隐喻的理论来分析成语,会在更深的一个层面来了解成语和运用隐喻理论。本文正式用新兴的理论来分析传统的文学。

      (一)隐喻生理的成语
  1、隐喻年龄的成语
  在成语的世界里,有一些是一眼就能看出是指年龄的,如“二八佳人”,说的是十六岁。但是有一些指人的年龄的成语却不能给你直接的看出来,例如“口尚乳臭”、“黄发垂髫”、“豆蔻年华”、“而立之年”、“不惑之年”和“年近古稀”。这些成语充分地体现了古代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但是用现代认知隐喻的理论来分析,却是强有力的隐喻年龄的例子。
  口尚乳臭:解释为嘴里还有奶腥味。
  出自汉·班超《汉书·高帝纪》:“汉王问:‘魏大将谁也?’对曰:‘柏直。’王曰:‘是口尚乳臭,不能当韩信。’”用来形容看不起人年幼无知。
  这个成语描述中嘴巴还能闻到奶腥味的,也就是在说一个还在喝母乳的婴儿,婴儿尚且没有理智分析是非的能力。这里用还在吃奶的婴儿来隐喻成年人,也就是形容成年人么有成熟理智的分析能力。
  黄发垂髫:解释为老人和孩子。
  出自晋·陶渊明《桃花源记》:“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个成语是在用人的头发来隐喻人的年龄。从“黄发”来分析,人的头发颜色在年轻的时候是黑色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变成白色,等到白色再往下发展就会慢慢变成黄色,这说明人的年纪已经非常老了。这里用黄色的头发来隐喻年龄,是指年纪非常老的老人。从“垂髫”来分析,“髫”是指古时候孩子头上披下来的长发,因为在古代,孩子只有到了一定的年龄才可以把头发梳成“冠”,也就是青年时期。这里用垂下来的头发来隐喻年龄,是指还不是很大的孩子。“黄发垂髫”也就是在说老人和孩子。
  豆蔻年华:解释为十三四岁的年纪,多指女性。
  出自杜牧《赠别》:“娉娉嫋嫋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这个成语是用植物来隐喻人的年龄,“豆蔻”是一种草本,可生长多年,绿色居多,产于岭南的植物。“豆蔻”可以入药,由于是多年生长的植物,十多年的为最佳,也就是大概十三、四年的这种植物入药时药效最好。这里用“豆蔻”来隐喻年龄,也就是形容一个人十三、四岁的样子,但是这个成语多用来形容女性,也就是说年纪大约十三、四岁的姑娘。
  而立之年:解释为可以自己独立的年纪。
  出自《论语·为政》:“三十而立。”《论语》中有“三十而立”,也就是认为男人到了三十岁就可以自力更生了。这个成语中用这种自力更生的能力来隐喻年龄,也就是说“而立之年”是形容三十岁。由于古代是以男性为主,所以说自立的多指男性,这个成语是形容三十多岁的男人。
  不惑之年:解释为不再为事困惑的年纪。
  出自《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这个成语也是用处事分析的能力来隐喻年龄。人在年轻的时候年少轻狂,缺少理智的思维方式,因此有许多事情都是在彷徨、困惑的时候下的决定。《论语》中说“四十而不惑”,指的是人到了中年,经历过许多事情,没有了年轻时的冲动和不理智,有的更多是沉着、冷静,遇到事情不再迷惑。这里便用这种能力来隐喻中年人,也就是四十岁的人,多指男子,“不或之年”也就是多用来形容四十多岁的男子。
  年近古稀:解释为将近七十岁的年纪。
  出自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这里是在用社会人口的平均年龄来隐喻年纪。古代人因为生活和医疗水平都十分有限,所以平均的寿命都不是很长。“人近七十古来稀”也就是说自古以来能活到七十岁的年纪,都是很稀少、稀奇的。这里用这种稀少、稀奇来形容人的岁数,也就是活到了自古以来让人觉得稀奇的年资。当然在今天,七十岁的年纪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了,不再是稀奇的年纪,但是仍用“年近古稀”来形容年纪将近七十的老人。
  2、用人体隐喻其他方面的成语
  人的身体是我们的根本,在隐喻的理论中,有许多都是用人身体的固有结构、生理结构或是身体变化来隐喻其他的事情。成语中也有用人的身体来隐喻其他方面的,例如“大腹便便”。
  大腹便便:解释为肚子很大的样子。
  多用来形容有钱人或是孕妇。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边韶传》:“韶口辩,曾昼日假卧,地址私嘲之曰:‘边孝先,腹便便,懒读书,但欲眠。’”这个成语就是用人的身体状况来隐喻人的身份。
  一种情况是用大肚子来隐喻有钱人,因为自古以来,有钱人的生活条件都很好,一直三餐营养搭配,而且肉类居多,有不用劳动干活,所以很容易长胖。“便便”是形容人肥胖的样子,所以这里用“大腹便便”来形容有钱人或剥削者。
  另一种情况是用这个成语来隐喻孕妇,因为怀孕的妇女,胎儿会随着月份的增长而逐渐变大,所以会有肚子隆起的现象,这里用“大腹便便”来形容孕妇。
  (二)有关药用隐喻的成语
  中国的中医在国内外是享誉盛名的,中国在很早的时候就对药物和医疗有了系统的研究,所以在隐喻理论中,用药物来隐喻别的事物的也是很重要的,例如“良药苦口”。
  良药苦口:解释为有功效的药物都很苦。
  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欢而饮之,知其人而已己疾也。”这个成语多用来形容听起来不中听却很有用处的话语。“良药”也就是很有功效的药物,这里用“良药”来隐喻有用的劝诫或忠告;“苦口”是说口感很苦,这里用“苦口”来隐喻说的话很刺耳的感觉。所以也有“良药苦口而利于病,忠言逆耳而利于行”之说。[1]
  (三) 小结
  我国是一个传统丰富的大国,人民在很早就对医学、药物、人体都有了很详细地反思。所以成语有许多都是涉及医学方面的,隐喻的理论属于认知语言学,是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开始出现的新兴学科,在90年代左右流入中国,他主要运用心理认知和思维活动来实现,是一门很先进的学科。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