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图式理论框架下轭式的认知构建及解读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张莉莎 发表于:2011-12-18 14:26  点击:
【关健词】轭式 强制力图式 路径与障碍清除力共同作用图式
本文以意象图式理论为视角,探讨了轭式的认知构建及解读。研究发现如下:一是轭式的构建源于强制力作用图式,其中语境及构建者的主观思维缺一不可,且构建者的主观思维居首位;二是轭式结构可以用路径和障碍清除力共同作用图式来解读,我们常以常规搭配为出发点,以非常

 一、引言
  轭式(zeugma)指一个句子中,一个词同时支配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的修辞手法,从语义搭配和逻辑上讲,处于支配地位的词原则上至少要与最靠近它的那个被支配词组成常规搭配,形成非标记意义;它也可以跟距离较远的其他被支配词组成非常规搭配,形成标记意义,而后者依靠人们的认知推理和语境作用力完全可以被解读。例如:“Kill the boy and his luggage.”中,“kill the boy”是常规搭配,意义非标记,但“kill his luggage”就匪夷所思了,读者在解读时会认为它是一个非常规搭配,话语意义是标记的,但是依据第一个搭配、语境及认知推理,第二个非常规搭配完全可以被解读,且使人印象深刻。
  本文将以意象图式理论为视角探讨轭式的认知构建与解读。
  二、意象图式理论
  意象图式包括两方面内容:意象和图式。意象是人们在感知并体验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抽象表征,是因对一个客观事物识解方式不同,如凸显的部分不同、采取的视角不同、抽象化的程度不同等而形成的不同心理印象。图式是指人类关于客观事物的具有结构层次的认知单元,是一种固化的思维模式,也是一种业已抽象化了的知识表征。意象图式是基于我们对世界的经验而形成的抽象认知模式,具有固定性和高度抽象概括性,通常是隐性地潜藏于大脑中,并能够通过语言表现出来。它充分体现了认知语言学的体验主义哲学观。
  Lakoff(1987)总结了多种意象图式,其中有部分-整体图式、中心-边缘图式、起点-路径-目标图式、上下图式、力图式等。这些图式形成的原因在于人们基于认知的体验主义,为了获取世界某一方面的经验结构,而用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型对客观世界中同一种关系加以推理及概念化,久而久之自己的认知思维便呈现出一种固化的图式。
  轭式搭配从构建到解读都可以用意象图式理论来解释。下文首先将尝试用力图式(FORCE Schema)中的强制力图式(Compulsion)对轭式的构建进行说明;其次,将结合起点-路径-目标图式(The SOURCE-PATH-GOAL Schema)及力图式(FORCE Schema)中的障碍清除图式(Removal of restraint)来解读轭式。
  三、轭式构建的强制力图式
  首先我们为轭式搭配(仅选用轭式搭配中的一种)构建一个模型。
  
  轭式中充当“轭”的动词、名词、形容词我们可以视之为支配词,与之搭配的名词叫做被支配词。一个轭式结构中,至少有一项支配词与被支配词组成的搭配是常规搭配,产生语言的规约意义;其他各项的搭配都要经过人们认知的有意识思维才可以理解,由此产生非常规搭配及非常规意义;且心智的体验主义又决定了认知总是由具象到抽象的,离原型或常规搭配的距离越远,其非规约性意义越不容易被理解。
  轭式的构建是把本来根本无法相容的两个以上的事物强行组合在一起。需要说明的是,构建者并非盲目地进行搭配,他在构建轭式这种搭配时会特别注意到具体的上下文语境和大的语境背景信息,他主观地认为读者可以依据上下文语境中和认知推理(如通感、比拟等)理解此含意。因此,强制力图式便在构建者的大脑中闪现,轭式便产生。
  
  Johnson(1987:43)认为:人们现实感知到的力有以下特征:有方向、会相互作用、会沿着一定的路径运动、强度有大有小,它的产生有一定的因果顺序。孙亚(2008:52)指出力图式的基本构成要素是:施力者、受力者、方向、路径、强度和因果顺序。Johnson(1987:45-46)总结了五种力图式:强制图式(Compulsion)、障碍清除图式(Removal of restraint)、反作用力图式(Counterforce)、转向图式(Diversion)及潜在性图式(Enablement)。轭式的构建是强制力图式在起作用。其中施力者是轭式的构建者、受力者是两个以上的不同语言结构、它们原本有各自不同的运动方向,却因受制于构建者的主观想象、语言的经济原则等被迫改变各自运动方向形成一种新的不融洽的合力,这种合力沿着语境发展的路径前行,并表现出不同的强度。
  现在,我们结合例(1)来说明本文构建的强制力图式。
  (1)I would my horse had the speed of your tongue.(William Shakespeare:Much Ado About Nothing)
  这句话中“my house”和“your tongue”共同受制于“speed”,我们把“the speed of my horse”看作是F1,“the speed of your tongue”看作是F2,其中F1是客观世界中可见的力,用实线表示,F2是构建者认知心理中潜藏的力,是隐性的,用虚线表示,F4和F5分别表示语境作用力和构建者的认知作用力,它们是来自语言结构外部的助推力,这两股力共同作用促使F1和F2这两个不同方向的力向同一方向运动,形成了新的合力F3,也便是轭式(zeugma)。需要说明的是,在F1、F2和F3中,F1最容易被认知,因而强度最小,F2理解起来最困难,因而强度最大,而合力F3的强度居中,力的强度越大,对我们理解轭式的阻力也就越大。F4和F5是来自语言结构外部的语境客观作用力和构建者的主观认知强加作用力,在构建轭式结构时,F5(构建者的主观认知强加作用力)的强度相对要大一些。在上述例子中,客观作用力F1(the speed of my horse)和主观作用力F2(the speed of your tongue)在F4(语境作用力)和F5(构建者的主观认知强加作用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合力F3,也便是轭式结构“I would my horse had the speed of your tongue.”
  四、轭式解读的路径与障碍清除力共同作用图式
  要解读轭式,关键是理解其中的非常规搭配意义,这就需要以常规搭配意义为参照点,中间经过很长的运动距离(人的认知努力),花费一定的时间,越过数个认知障碍点。在认知过程中,遇到障碍时就需要借助语境信息进行认知推理,我们可以把这种来自该语言结构之外的附加信息及思维手段叫做清除障碍的作用力。轭式中的亮点不在于对常规意义的正确领悟,而在于准确认知非常规搭配隐含的非规约意义,非常规搭配意义的理解是认知的目标点,只有正确理解它,我们才可以对轭式的话语含意进行成分解读,窥视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层玄机。轭式解读的路径与障碍清除力共同作。
  
  
  我们知道,路径图式的四要素分别是:起点、终点、路径和方向,而且抽象域内的路径图式也可以反映出空间关系,同时它也是与时间紧密相连的。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在一定的空间内移动,而且我们的运动很多时候都是有目的地的,而非漫无目的。运动要受制于一定的时间,超出了那个时间我们的运动或许就毫无意义。同样地,解读轭式时我们把轭式置于一定的语境背景中,这个语境背景小到上下文,大至整个文本,所以要理解轭式还是要花费一定时间进行认知推理的。在推理时,解读者所做的认知假设首先是关联,这一关联是指轭式构建者的言语表面上虽然不关联,但那是他有意设置的,目的是传递某种特殊的会话含意;其次,解读者要结合语境对这一怪异的语言结构进行认知推理,他推理的依据是既然语篇或话语是连贯的,那么它一定是关联的。我们可以用路径图式和障碍清除力的共同作用图式来解读轭式。(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