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者凝视下的中国当代美术(2)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刘佳帅 发表于:2013-07-19 16:35  点击:
【关健词】中国当代美术 艺术界 国家形象
90年代后,张晓刚等人的成功神话,极有力地说明了跨国资本在挑选中国符号时的意识形态视角,以及国内商业文化语境中嘲讽典型形象时所受制的国外他者的凝视。张晓刚所画的大家庭,有一个历史特殊性,其中没有对中国

      90年代后,张晓刚等人的成功神话,极有力地说明了跨国资本在挑选“中国符号”时的意识形态视角,以及国内商业文化语境中嘲讽典型形象时所受制的国外他者的“凝视”。“张晓刚所画的大家庭,有一个历史特殊性,其中没有对‘中国’、‘儒家’刻意明显的捕捉。中国家庭里有一个男孩的情结,几乎总是围绕着像婴儿基督在欧洲图像中那样,表现出不可思议的自我意识,唤起了不止对中国自1978年施行的一胎化政策的批评。”“褪色的纸面,没有光感的脸,这成为破损旧照片在记忆中的形态。这一系列起源于中国传统家庭的肖像,成为表现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家庭观念的主要范式。”
  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美术进入西方的视野,全球语境下的中西互视,西方作为国际艺术市场的主流,他者的凝视评判必然影响中国当代艺术的形象表达。西方在观看中国当代艺术以及认知中国本土艺术家时,亦将其放在了全球化的语境下进行历时态的审视。“中国的新艺术,不再是在一个封闭且自给自足的环境中的自我创作,而是进入了一个全球化的、旧有部门不会再有任何作为的多变的世界中。”“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在不断弥合传统与现代的缝隙,中国艺术现在已感知到了自己的文化身份——中国艺术家正不断思考和提高自己的国际视野。”
  中国当代美术的形象表达,不是由形象主体自身自然发出的,而是依据西方观看中国当代艺术的形象特征做出的判断和评价而建构的。自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始终是以“西方”作为唯一参考系的,正是以西方为镜像,借助西方“现代派”这一文化符号和语言方式,中国当代艺术在本土塑造了属于自己的“现代”形象的同时,也在全球语境中塑造了自己“后起现代国家”的形象。通过对涉及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的西方外文文献的梳理,呈现中国当代美术的形象在看者与被看者的现实关系中的互识,误读和塑造,可以从形象效应研究的角度,在特定的语境中把握西方艺术界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偏见”和“误读”。
  注释:
  [1]Loreto Kirribilli,The breathing dragon: Making contemporary art in China come alive for secondary visual arts students,Sponsored by Kingold Group Companies LTD,2012
  [2]Andrew Solomo,Their Irony, Humor (and Art) Can Save China - The New York Times,1993
  [3][5][7]Daine Singer,International Digital Art Projects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in the West,Production by RedBox Studio,2008
  [4]Karen Smith, Nine Lives – The Birth of Avant-Garde Art in New China –The Updated Edition, AW Asia, New York,2008
  [6]Ivan Gaskell,Spilt Ink: Aesthetic Globalizatio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Published b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n behalf of the British Society of Aesthetics,2012
  刘佳帅,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学硕士研究生。

 

 

南粤论文中心为晋升职称的朋友们,推荐各种省级,国家级和核心期刊发表,另有ei会义或是ei国际源刊写作和发表,同时也为评职称的出版各科独著或是挂名编辑书籍.上千种出版社可以供作者选择。时间为一个月。
另外如果朋友们对写作有疑难我们也可以帮到你们。提供写作服务。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