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建准主政河州时期的民族政策初探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马丙礼 马永祥 发表于:2014-05-16 16:28  点击:
【关健词】裴建准;河州;民族政策;初探
 摘 要:河州地区经过清末回民起义的战火波及,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并随着马家军阀势力在河州的崛起,民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裴建准在主政河州时期,吸取前几任河州主政者失败的经验教训,主动调控族际关系,极力维持地方军阀与政府间的权利均衡。为保障多民族社会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而采取了一系列平等的民族政策,使河州政治、经济、文化出现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发展高潮。

        一、裴建准生平
  裴建准(1885年-1969年)字孟威,号南谷山人,本籍属宁定县裴水家(今属广河县三甲集镇裴水家村),后迁居渭源县南谷乡。他七岁入读私塾,随后入河州凤林书院攻读经史及制艺诗文,强学勤思,品格秀出,受到书院主讲祁酉源①的奖进。宣统元年(1909)顺利考入保定陆军速成学校 ,结识了大批进步人士,其中张治中、白崇禧均为其学生。民国八年(1919)二月,被任命为甘肃河州镇总兵,不久以陆军少将衔任河州镇守使,民国十五年(1926)刘郁芬以亲信赵席聘为河州镇守使,调裴建准任肃州镇守使。"雷马事件"后感知官场黑暗,险象丛生,主动从军政职位上退下来,空挂闲职,一心修佛,唯在家以写字作画娱情养性。在"文革"中受到残酷斗争,身心备受摧残,于1969年12月14日溘然示寂,终年85岁。
  二、裴建准主政河州之前的社会状况
  清末民初的河州,以兵连祸结、灾难深重而闻名。经过同治、光绪两次回族大起义和清军办理"善后",地方元气大伤,人口锐减,经济凋敝,社会矛盾加深。谢觉哉在日记中写道:"西北社会,封建势力占主要成份,从省到乡,土豪劣绅把持着一切,虽然土豪劣绅口里也可以喊出打倒土劣的口号,但一切政治与经济结构不变,内容是无从变的。因为封建是落后的、野蛮的,所以西北社会的黑暗,比东南任何地方都来得凶"。当时人民的负担是双重的:一方面是国民党甘肃省政府定期要兵要款;一方面又是马家军阀要兵要款。河州人民只能两方面应付,苦不堪言。许多农民交不起昂重的杂税徭役,促使沦落为土匪流民,三人一队,五人一群危害地方。未成年人女孩(12岁-18岁)早早结婚,男孩逼迫成为"娃娃兵",成为地方军阀②、土匪集团的炮灰,中老年人成为耕种田园的主力军,但辛辛苦苦所收获的劳动成果被政府或者土匪抢劫一空,人吃人的现象时有发生。根据笔者访谈③得知,由于回民起义,政府特别注重对人民的思想控制,回汉杂居的村子,某些人作为政府爪牙,以"哥老会""长毛会"等名义,肆意控告对方,然后政府坐山观虎斗,当冲突发展为群体事件时,派兵镇压,不分善恶良优,全部关进大牢。对头人进行高额罚款,一时间监狱劳所人满为患,犯人丝毫没有人权。据地方志记载,从民国元年到民国六年,任河州总兵者自吕奎元到张定邦一共是五人,平均任期只一年多一点,回民成年男性当中坐牢的人占百分之三十以上。
  三、裴建准的民族政策
  1、政治方面
  裴建准出生在裴水家④这个特殊的地方,对河州的情况甚是了解,认为回汉一家,都是中华家族中的一分子,相互之间是平等的,造成民族之间矛盾的原因是封建上层的鼓惑和平民大众的无知。于是他主动对封建上层进行联络沟通。民国十二年(1923)升陆军中将后处理十八世肋巴佛的父亲被杀一案,申张正义,惩办凶手,后亲自主持肋巴佛在松鸣岩的坐床仪式,受到境内各少数民族的普遍赞扬。加强地区防护,锻炼民兵,协同村寨之间的协同合作,很大程度上维护了土匪的搜刮和掠夺。执法严正,铁面无私,不管是回汉矛盾,还是民族内部的矛盾,都一一深入调查,对作恶者严惩不贷,对盛行一时的拿钱卖命,出钱脱罪等现象得到了沉重的打击,受到回汉群众的认可,被群众尊称"裴家老爷"、"回汉星"⑤。任用贤能,明察百姓疾苦,秉公办理百姓之事,设置县级专门治理科部。据《广河县志》记载民国八年设宁定县行政区署,设县知事1人,下设第一科(钱粮),第二科(司法),建设局、教育局,各设科局长1人。又设警察所,县知事兼所长,警佐1人,巡官1人,警士13人。又聘承审员1人,委任书记官1人.录事2人,办理民事案件。他极力维持马家军阀与甘肃省政府之间的权利平衡,保持了河州的社会稳定。
  2、经济方面
  裴建准任河州知州之始就遍察河州自然经济情况,他鼓励农民发展农业和商业。大力跟封建上层联系进行对中下农的减租减息,使农民有地可种,有粮可食,大大减少了中青年强壮劳动力的流失,也进一步增强了自卫保家的战斗力。由于受新文化的洗礼,深感鸦片的毒害,所以他义无返顾的禁烟,通过增加烟亩税,限制种植鸦片,提倡种植大豆、小麦、土豆、糜子、胡麻等农作物。《导河县志》记载从民国十二年种植鸦片每亩纳税洋6元,民国十三年每亩加收洋22元到民国十六年加征银十四万辆,人民畏其奇重,改种农产。给农民派发籽种,生产工具,宣传农业耕作技术,兴修水利,如东乡县民国十八年时就有唐汪川皇渠,可灌田60余顷,尕渠可灌田40余顷,另外有翻水车,扎马池上车高5丈2尺,可灌田280亩,扎马池下车高5丈,可灌田230亩,红崖子上大车高5丈6尺,灌田250亩。 大力发展手工业,吸引高新技术人才进入河州,消除地方保护,如东乡县从清代已有的毛毛匠(缝衣匠)、木匠、毡匠、石匠、磨坊、油坊、锔碗匠等的基础上,新增了从河东(临洮)迁来的石匠,从河州迁至锁南坝的银匠,从河南来的铁匠,还有汉族人也在东乡地区开启了染坊。总主要的是马步芳垄断青盐后,河州地区开始自制,东乡,广河,永靖都有产盐区,河州基本上可以自给。商业发展兴盛,许多集市逐步形成,如东乡的曳松大板集、平善集、尕马集、赤斯拉乌集、红泥滩集、红崖子集,广河的祁家集、官坊集 、谢家集、水泉集等。当时河州脚户游走于青藏高原、新疆、北京、陕西、四川等地。
  3、文化教育方面
  正如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在《西北考察日记》自序中写道,"西北之地,国防经济两端,俱有其重要性,而欲为此两端之建设,则教育工作实居首要"⑥。裴建准游学期间对新文化学习甚多,他执政河州时就和河州知名人士一道,把教育放在首要位置来抓,发起了创办近代教育的先河。开办新式学堂,创建了导河县初级中学校(现在的临夏中学)和以太子寺小学为主的新式学校。初小四年,高小三年,称"四三制"。开设新式课程,在修身、国文、算术、体操、图画、手工、的基础上增加了唱歌、英文、历史、地理。增加教学机关,加强教育督查与管理,改劝学所为教育局,设局长1人,督学及事务员各若干人,又将各县划为若干学区,区设教育委员1人,办理本学区学务。他提倡新文化教育和少数民族传统教育⑦有机结合,纠正了回民视"洋学堂"⑧为畏途,读书为"反教"⑨的错误观念。民国十六年,宁定县共有19所小学,其中高小2所,女子小学1所,初小16所,学生人数785人,含女生15人,年教育经费总额达一千多元。他悉心研究伊斯兰教、藏传佛教等书籍,按照宗教所要求的生活方式去指导和发展民族教育,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教育各族人民国家至上,爱国爱教,国家是宗教成立之根本。培养了大批开明绅士和新文化推动者,成为当时军政界的明星。裴建准主政河州时期,使河州教育得到了空前绝后的发展,也为共和国的建立,临夏的和平解放创造了许多栋梁之才。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