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学记>中的“善教”观及其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王煌 徐祥梓 发表于:2013-07-25 21:35  点击:
【关健词】《学记》;教师;善教
 摘要:《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较为系统全面的教学理论专著,对教学影响深远。其中所提的“善教”观,更是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试图从要明白什么是“教学相长”、要循序渐进,及时落实教学任务、要   适时适度运用惩罚措施、要把握学生心理特点、要督促学生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这五方面来论述《学记》中的“善教”观。

        【中图分类号】G642
  《学记》是西汉戴圣所编的《礼记》中论述教育问题最集中的作品,也是我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一部最早的全面、系统地论述教育教学理论的专著。它写作于战国晚期(公元前四至三世纪),是儒家思想学派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著,作为儒家早期论述教育的一部专著,语言精辟,言简意赅。虽然全篇共20节,仅有1229字却全面阐述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教育的作用,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教育和教育制度,教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作用和条件,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等诸多内容。《学记》自问世以来,对历朝历代教育教学的影响、指导作用是很大的,《学记》思想上承孔子、子思、孟轲还有荀况的哲学与教育学说,下启秦汉以后儒家、经学家,尤其是教育家,迄新中国教育学界,影响至深且巨。
  《学记》第十五章提出“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这是说,优秀的教师会使学生由衷地跟着他指引的路子去努力学习。那么什么才是“善教”呢?《学记》从不同的方面给予了我们解释,本文将对这一问题来总结论述。
  要明白什么是“教学相长”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
  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虽然有好菜摆在那里,如果不吃,也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至善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所以说: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学习。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所以说:教与学相辅相成的。
  这是“善教”的第一步,从教师角度而言,这里强调了教师通过教来实现自我提升,也体现了教师这一职业的重要特点。教学是个互帮互助的过程,教师除了本身通过阅读等渠道进行自我学习外,更能通过教学这个过程发掘不足之处来学习。比如说,备课时,教师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如今网络发达,教师利用网络这个巨大的数据库,可以迅速增大教师的知识量。上课时,我们很容易发觉很多东西只有讲出来或者学生指出时,教师才会发现自己的错误,这样,教师更有动力去解决自己的问题,避免以后重犯,同时,尤其当学生指出教师错误时,也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不少教师认为被学生指出错误是丢脸的事,甚至有些教师不允许学生指出自身错误,其实,让学生指出错误,更让学生明白教师也有错误,教师不是神圣的,不可近的,更能让彼此成为朋友。因而,教学相长对教师有一种激励作用,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要循序渐进,及时落实教学任务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今天的教师,单靠朗诵课文,大量灌输,一味赶进度,而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致使他们不能安下心来求学。教人不能因材施教,不能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学的方法违背了教学的原则,提出的要求不合学生的实际。这样,学生就会痛恶他的学业,并怨恨他的老师,苦于学业的艰难,而不懂得它的好处。即使学习结业,他所学的东西必然忘得快,教学的目的也就达不到,其原因就在这里啊!
  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学生心理发展常表现出连续性、阶段性、顺序性、不平衡性和个体差异性等基本特征。《学记》的“使人由诚,教人尽材”章节恰当揭示了这些基本特征,并表明了若没能切实遵循这些规律,必然会导致教学目的难以达成。现在我们的教师不少未能正确看待这些基本特征,比如语文教师面对低年级学生大谈历史知识,尽管文史哲不分家,但对于那些历史知识缺乏的学生这只成了空谈。
  三、要适时适度运用惩罚措施
  “夏楚二物,收其威也。”学校里摆着体罚学生用的棍棒,处分那些夜郎自大、不服管教者。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也同样说明教师在教学时应及时给予学生相应的惩罚或其它措施。当对人们的某些不良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必要的惩戒时,其作用就是促使错误的动机逐步削弱、消退,树立正确的或被倡导的动机和观念,引导出正确的行为。如果错误的思想和行为得不到及时的惩戒和纠正,就是纵容、默许它的继续发展,就会使其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导致无法收拾的局面。
  足见,惩罚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式,我们常说的“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等也一定程度上源于古时的教学方法。近期,“虎妈”蔡美儿,“狼爸”,萧百佑成功育儿事例传开后,孩子能否采用体罚方式进行教育也再次引起强烈争议。萧百佑用“打”的教育方式,将三个孩子送进北大,并将中国传统教育方式结合自己的理解,创造出一套别具一格的“萧氏教育理论”。他在倡导“快乐教育”的今天,常备藤条和鸡毛掸子,用最传统的方法来教育孩子。他始终相信,在中国长大,在中国发展的孩子必须用传统的教育方式进行教育。这样的做法,能不能提倡呢?
  四、要把握学生心理特点
  “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教学中,教师应先观察而不要急于对学生的问题给予解答,而应该反复详审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在学习上有四种过失,是教师必须要了解的:学生学习失败的原因,有的是失于贪多务得,有的是失于学习过于偏狭,有的是失于见异思迁不求甚解,有的是失于学习上不能持久,浅尝辄止。这四点,是由于学生的不同心理和才智所引起的。作为教师,首先要能掌握和了解学生产生这些失误的原因,有的放矢地做到“长善救失”,转学生的劣势为优势。

     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善教”的一个重要基础。掌握学生心理,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因为课堂是学生心理活动的主要天地,学生心理活动是随时变化着的,这就形成了课堂多变的特点。课堂教学就是在这种“课堂气候”中进行的。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情绪见微知著,才能理解儿童,洞悉其内心世界,便于择取最佳教育方法和手段。因此,懂得儿童心理的教师,可以驾驭课堂的“气候”,甚至“呼风唤雨”,创造出为课堂教学所需要的情绪与气氛。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