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潜能:教育教学的使命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丁维虎 发表于:2014-02-18 13:50  点击:
【关健词】使命,教育教学,潜能,激发,
潜能是指潜在的能力,人的潜能就是指人潜在的有待开发与利用的能力。中国儒家哲学一向倡言“人皆可以为尧舜”,这是指人人都有成为圣贤的潜质和可能。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曾说:“为人在世,可贵者在于发展,在于发挥各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训练,使人能尽其才,能在社会上达到他应有的地位。”古今中外的先哲大师都认为,人具有潜在的未加显露的才能和潜质,只要充分开发和培训,人的潜藏才能其实是很大的。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其内在地成长,健全地发展。笔者现围绕普通中小学教师如何激发学生潜能,浅谈自己的三点看

     一、建立民主、信任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潜能的前提
  教育教学首先是师生间的人际交往,它是建立在师生关系之上的互动交流。在教学中要想激发学生的潜能,首先要建立起民主、信任的师生关系。
  1.民主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敢想、敢说
  教学过程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之间是平等互助的伙伴关系,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首席,是对话交流者之一。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宽容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建立起民主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会消除说错挨批的担心,才能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才有勇于质疑同学或老师,甚至是教材的可能,进而激发自己的潜能。
  2.信任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愿想、愿说
  作为一名教师,他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关切的也应该是所有的学生。只有真心诚意地付出爱,用爱心去换取学生的真心,才会赢得学生的爱戴和信任,而不是他们表面上的尊敬和畏惧。有了信任的师生关系,学生就会有“我喜欢上这节课”“我想上好这节课”的内在愿望。在课堂上,就会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而老师一个爱的眼神、一个会意的微笑,也会激起学生的无限潜力。
  3.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能想、能说
  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尽管分工不同,扮演的社会角色不同,但是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只有坚持人格上平等,获得了应有的尊重,学生在教师面前才能袒露心迹,不受压抑地展开思维的翅膀,尽其所能地畅所欲言。
  二、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是激发学生潜能的关键
  学习就是学习者从阅读、听讲、交流探讨、解决问题和参与实践等活动中获得知识或技能。课堂教学的目的是追求学生学习效果最优化,实现潜能激发的最大化。不少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兴趣减退,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究其原因,是学习观出现偏差。只有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把学习看作是快乐的,需要付出辛劳的,会发生个人和群体的知识、智能和智慧增值的,他们才能千方百计地潜心向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学习观。
  1.学习是快乐的
  当前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还未建立,以分数评价学生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只有少数高分学生才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在学习中能够不断释放自己的潜能。改变现状的做法是,不要让学生一味地和同伴比,而是和自己比,和自己一个月前,一年前比,明确自己有了哪些收获。进而让他们体会到,学与不学是不一样的,坚持学习总是有收获的。教师要通过多角度引导、评价,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果、体验学习的价值、感受学习的快乐,才能激起学生学得更好的雄心大志。
  2.学习是要付出的
  现实中,不少学生遇到不会的问题听之任之,不去请教老师或同学,遇到困难的题目,抄抄同学的。这种现象不是学习,就更谈不上潜能的激发了。要让学生明白,学习就是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回避不会,不会始终在那里,今天不会,明天不会,后天还是不会。不如现在就多方努力,付出辛劳,静心思考或请教别人。学习中,不懂就问,迎难而上,需要毅力,需要付出。付出的过程也就是激发自己斗志、彰显潜能的发展和成长过程。
  3.学习是会增值的
  学习的过程,总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变为知之较多,由不会、不能到既会且能,直至熟能生巧的过程。其间,随着学习活动的推进和深入,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学生的知识面在扩大,技能在增长,学习的成效就能显露出来。同时,学生会在探究之中找到学习的门径,学会学习的方法,具备了学习的自信心,生发出“别人能学会的,我也能够学会”的勇气,促成“越学越要学,越学越会学,越学越想学”的良性循环。这样学习的增值效应就会自然地彰显,实现与时俱进。
  三、形成“让学”机制,是激发学生潜能的保证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也是生本课堂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标志。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意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获得直接经验。要求教师为学生学习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会学习,发掘潜能。教学中,有志于激发学生潜能,就需要在课堂中形成“让学”机制,教师应在如下几个方面多做努力。
  1.让学生预谋学习、明确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即通过教学活动欲促成学生身心预期的变化。每节课,教师都会带着明确的目标走进课堂,并依此来调控教学环节和评价教学效果。教师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得善于把教学目标变为学生的学习目标。例如,在教学五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时,我们曾经制订如下的教学目标:(1)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 ;(2)能根据具体的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3)感受“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制订这样的学习目标看似清楚,但仔细推敲,至少有以下两个问题:一、学生对目标不明确。目标是教师制订的,教师心里清楚,但教师没有告诉学生,因而就不能发挥目标对学生的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二、目标指向错误。目标完成的主体是学生,目标表述的主语也应该是学生。而且,上述目标的表述对于学生而言还是模糊笼统的,不够清晰具体、可把握。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基于激发学生潜能的立场制订清晰的教学目标。其次,要通过恰当的方式让学生明确目标,即搞清楚这节课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这就是说让学生自我预谋学习,成为他们的学习目标。根据这样的认识,“倒推”这节课的目标可制订为:(1)通过比较,发现用倒推策略解决问题的特征;(2)通过画图、列表探索出用倒推策略解决一种或两种事物变化问题的方法;(3)在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用倒推策略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学生明确了清晰且可行的学习目标后,就有可能激发内在学习的欲望,发挥目标的激励和评价功能。尤为重要的是,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目标意识、自主意识和效能意识,善于总结,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会感受到学习成功,形成成就感,进而会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动力,更大程度地激发学习潜能。
  2.让学生自主尝试、合作交流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