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体用”和“古今”(3)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李永富 发表于:2013-06-17 21:50  点击:
【关健词】多元文化;现代性;中华文化复兴
总之,要实现民族文化复兴,必须抛弃过时的思维范式,积极呼应现实世界的需求,大胆吸收西方文化中的现代性要素,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来促成中华文化的现代化。 四、中华文化复兴的策略 当前,在经济现

  总之,要实现民族文化复兴,必须抛弃过时的思维范式,积极呼应现实世界的需求,大胆吸收西方文化中的现代性要素,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来促成中华文化的现代化。
  四、中华文化复兴的策略
  当前,在经济现代化和政治现代化方面,我们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由于面临发展中国家中常见的后发劣势,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贫富悬殊、生态失衡等一系列严峻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要从文化建设入手。牟宗三先生指出:“文化建设就是要配合这政治、经济现代化而使我们在生活中、意识中头脑现代化,而这现代化再反过来稳固(justify,confirm)我们的政治的、经济的现代化。”牟先生的观点彰显了文化建设对于建设现代化的巨大作用。因此,我们在进行现代化建设时,要重视民族文化的复兴。
  在全球化时代,要保存传统文化,首先就要复兴民族文化。在当今世界,抱残守缺很快就会被时代所抛弃。只有结合时代需要,中华传统文化才能得以保存和繁荣。要实现民族文化复兴,我们需要在文化的四个层面采取合理的应对策略。
  在物质层面,我们必须积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但是,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它既可以给人类带来诸多好处,又可能给大自然和人类社会造成诸多严重危害。因此,我们要对科学技术的负面作用保持警醒。在这方面,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可以发挥反思现代性的作用。
  在制度层面,我们有必要积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在帝制时代,我们一直未能处理好君主、士人和民众三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结果,君主权力独大,士人和民众的义务过大,而个人权利却无法保障。古代中国人重视个体对于家庭、家族和国家的义务,却漠视个人权利。由于缺乏对君权的有效制衡,古代中国被迫在太平和乱世之间循环,国家、社会和民众也都蒙受了很多损失。在建设现代化的当下,我们可以将儒家的仁爱思想作为政道的核心理念,将西方文化中的人权、自由、民主、法治和正义等观念吸纳进来,采取民主选举、宪政法治等治理措施,来妥善处理政府、社会和资本三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进而超越治乱循环的历史魔咒,最终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民众安居乐业。在这一层面,传统文化也可以发挥作用。例如,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措施等思想资源,可以为民众认同民主思想发挥促进作用。
  至于风俗习惯层面,我们需要以现代性为标准对传统风俗习惯加以梳理和转化。由于这一层面的文化大都属于非现代性要素,我们在梳理时需要立足民族文化本位。以婚礼为例,传统婚礼有“六礼”的讲究,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在当时,婚姻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六礼”的环节都要认真完成。到了当今社会,婚姻大都来自于自由恋爱,男女双方在婚前都有充分的机会了解对方。所以,“六礼”也实现了更新。在今天,问名、纳吉环节也濒临消失,纳采和纳征则表现为送彩礼,而请期和亲迎的环节也都进行了符合时代要求的转化。这说明婚礼习俗也需要进行符合当今社会要求的调整和更新。与此相类似,很多传统习俗也都需要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进行相应调整。
  在思想价值层面,我们需要对传统文化加以梳理,继承和发扬其中的精华。传统文化是以儒学为主体,儒、释、道、墨等学术流派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有机综合体。中华文化的各组成部分之间具有一些共性,例如讲求中庸、适度,推崇天人合一等。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当下语境中,传统文化中的很多要素都可以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例如,讲求中庸和适度,可以指导国人安身立命。因此,在这一层面,我们应该坚定文化主体信念,努力弘扬传统文化。
  在全球化时代,要复兴中华文化,还要积极推动跨文化交流。文化间对话的理论基础是文化的共性,而指导原则应该是文化宽容主义。文化宽容主义反对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文化独断主义,主张“成人达己”和“反求诸己”的尊重、容忍和宽容。颜炳罡教授指出:“对话、交流、同情地了解对方的教义、教理和双方的差异,是一切文明化解冲突的前提,也是一切文明实现有限会通的前提。”中华文化历来讲求“和而不同”,这一思想在中华文化中有很多表现。例如《论语》中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庸》指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周易·系辞下》有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墨家主张“兼爱非攻”,道家讲求“自然无为”等。所以,中华文化的“和而不同”和“成人达己”等思想可以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指导原则。
  总之,要实现民族文化的复兴,我们就要打破“体用”和“古今”的妄执,熔铸中华文化和其他文化的优秀思想资源,还要积极开展跨文化交流。
  五、中华文化复兴的前景
  中国应该以现代化来超越“中西”、“古今”之类的时空因素的局限,来到达现代化的彼岸。民族复兴不仅仅是经济复兴,而是包括经济富裕、政治清明、百姓幸福和文化复兴等范畴在内的统一体。只有经济复兴的民族复兴是脆弱的和不可持续的,是经不起内外危机考验的。
  民族文化复兴需要从中国当前的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的时代背景出发,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采取适当的实践策略,推进多元文化的交流和对话,积极回应人类面临的现实问题。民族文化复兴并不是复古,不是原教旨主义;而是要呼应时代要求,积极吸收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权、开放等现代性价值,为现代化建设发挥敦民化俗、重建道德信仰等作用。
  作为中华文化的中枢,儒学在历史上发挥了主体和中枢的作用。儒学复兴自然是民族文化复兴的主体部分。但是,民族文化复兴和儒学复兴并不是同一范畴。民族文化复兴既要成就多元一体、生机盎然的当代中华民族文化,还要积极促成世界多元文化的共同繁荣。
  综上所述,民族文化复兴应秉持“民胞物与”的悲悯心和同理心,以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为出发点,超越“治乱交替”的循环和历史魔咒,实现民众的平安富足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努力实现张载所讲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价值理想。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