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我国民生支出优化的探讨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张怀雷 陈妮 发表于:2013-01-10 15:05  点击:
【关健词】民生支出 民生财政 社会保障
摘要:近些年来, 尽管涉及民生的各项支出增幅较大, 但民生财政支出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仍然偏低, 过多的行政经费支出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应有的民生支出, 同时城乡民生支出差距较大。因此,现阶段我国财政工作的重点应当进一步调整,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解决

我国人均GDP在2003年首次突破1000美元大关,2011年已达到4700美元①,按照世界银行2005年的划分标准,以人均收入(GNI)来看,我国已经完成了阶段性的,从低收入的穷国跨越到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的历史性跨越进程。然而目前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产业之间以及居民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日益复杂化,如果无法及时处理, 很易激发一系列社会矛盾, 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缓慢, 甚至长期徘徊不前。为此, 近几年来“两会”对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环境保护等民生问题的关注逐年升温。虽然我国财政支出规模连年增长,基础建设资金投入比例有下调的趋势, 用于科教文卫、社会保障、农业投入增长幅度连年增加, 然而参照发达国家财政支出结构来看, 我国用于民生的财政支出还远远不足, 需进一步改革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民生投入, 形成以保障民生为目的的民生财政。
  一、民生支出的基本涵义
  民生支出概念是由民生财政概念派生出的,它与传统支出结构相对, 也带有一定的阶段性, 是与民生财政相应的具体财政支出方式, 是服务于保障民生理念的财政支出项目。按照公共财政理论, 由于所有的公共服务基本上都涉及到民生, 因而从财政支出结构上要绝对地区分民生支出和非民生支出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并不能绝对的说某项支出是纯粹服务民生, 某项支出是单纯服务生产建设, 其实, 很多支出都是兼顾建设与民生, 难以绝对的加以区分。因此, 在实践中试图划分民生支出项目困难重重。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是, 民生财政不等同于简单的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仅仅增加民生支出投入比例。虽然增加民生支出可以看作当前实行民生财政的具体措施, 但是不能单单把凡是扩大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的支出就看作是民生财政的全部。实际上, 是不是民生财政的关键在于财政政策是不是“体现了社会的终极目标, 是不是增加了社会总福利, 提高了社会的幸福指数”。② 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 “民生财政”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在经济短缺时期, 加大基础建设投入、发展经济, 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基础, 是促进社会发展、人民幸福的唯一方法。因此可以说, 短缺条件下的建设财政, 基本上等价于民生财政,建设支出其实就是民生支出。但是随着经济不断发展, 如果一味盲目的加大基础投资,注重GDP增长, 忽略民众在这一时期对自身需要的种种就业、医疗、卫生等的需求,那么就是忽略了民生, 不能称为“民生财政”,只是称为是为生产而生产的“建设性财政”。③所以, 将科教卫生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和支农支出三大类列为民生支出, 并不意味着只有这三类支出可以被称为民生支出,或者只要是这三类支出就一定是民生支出, 而仅仅是因为在现阶段这三类支出基本上代表了社会公共需求, 可以推进社会进一步更快更好的发展, 有助于提高社会福利,提高社会的幸福指数。可以说, 民生财政是一种指导性的财政理论, 而民生支出则是服从于这一指导思想的具体财政行为。
  二、当前我国财政支出结构面临的问题
  我国近年来财政支出中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比例也不断加大。2008—2010年, 全国财政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等民生方面的支出累计达8.46万亿多元, 占同期财政支出的31%。最近4年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情况如下:用于教育支出累计达3.91万亿元、医疗卫生支出1.35万亿元、社会保障支出2.9万亿元、住房保障支出0.31万亿④。可以看出, 财政支出结构大幅向民生倾斜, 这是一个历史性转折,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重视。
  (一)行政经费支出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民生支出
  在政府职能范围比较稳定的前提下,行政管理支出数值越低说明政府机构的工作效率越高, 反之则说明政府工作效率越低。小政府、大社会是市场经济的一个普遍原则。然而我国目前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政府占据过多资源, 具体表现就是公务员和政府行政人员作为一个阶层已膨胀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行政经费居高不下。同时, 行政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效率低下和严重的铺张浪费, 这是行政性经费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政府机构的庞大和行政经费的攀高不仅成为贪污腐败的温床, 而且挤占了有限的财政资源, 以致于许多本应由政府承担的民生项目, 财政力不从心, 这极不利于以改善民生为目的的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
  (二)民生支出差距较大
  公共财政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己任, 其目标就是通过扩大民生支出, 逐步使民众享受均等化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进一步缩小贫富差距, 从而从整体上增加社会经济福利。然而, 在我国大力提倡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同时, 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较大等问题并没有明显的改善。从某种意义上讲,城乡民生支出的差异会导致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这与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统筹城乡发展相悖。目前, 许多公共服务还真正没有普遍惠及农村,广大农民群众对于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需求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具体体现如下:第一、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城乡教育布局和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农村教育基础薄弱, 师资力量短缺, 无论是教育的软件或者是硬件方面, 农村明显落后于城市, 很多农村中小学还在艰难地维持。第二、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城乡卫生资源配置不尽合理, 农村医疗服务水平不高, 卫生服务成本较大, 农民不能享受城镇职工卫生资源和医疗补贴, 农民看病贵、看病难、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和现象仍然比较突出。同时, 城乡社会保障差距较大。 在城镇包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的同时, 农村社会保障还很不健全,保障覆盖面依旧偏小, 保障水平较低, 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比较完善以外, 涉及农民后顾之忧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尚未真正建立等等。这些相当于隐性收入的财政支出在城乡之间的差别, 正是人们为享受到城市更好的公共服务不惜付出高昂的房价涌入城市, 从而导致城市住房和租房需求狂增,进而成为推动城镇房价不断上涨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民生支出优化的几点建议
  (一)明确政府职能
  建设民生财政背景下,政府应逐步调整其活动范围和工作方式,明确界定政府职能,逐步将财政支出由无所不包转向重点突出,主从有序,以便集中资金投入偏向民生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项目。(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