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蓄分流视角下的高货币化比率调节机制探析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宋嘉薇 吴畏 发表于:2012-05-14 21:47  点击:
【关健词】货币化比率 通货膨胀 储蓄分流机制 最优储蓄分流量
近几年,我国货币化比率的畸高,积累了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本文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储蓄分流机制,并定义了最优储蓄分流量,得出储蓄分流机制的作用效果受诸多因素影响。最后,结合我国实际,讨论储蓄分流机制的作用情况,初步得出了由于储蓄刚性、资产、资源货币化进程

 引言
  货币化比率,作为衡量一个国家金融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通常用广义货币M2占名义GDP的比重来表示。随着经济改革和金融发展的不断深入,我国的货币化比率从1978年的0.32增长到2010年的1.8。除个别年份外,M2/GDP比率总体上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畸高增长,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易纲(1996)认为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是中国经济的货币化进程,这增加了中国经济对货币的需求,从而催生了超额的货币来满足商品化的经济发展。殷孟波(2006)曾指出融资模式结构失衡是导致我国货币化比率偏高的重要原因。张杰(2006)则认为,中国的高货币化率是银行的独立性受到政府控制的挑战以及私人部门对银行体系的高度依赖造成的,并提到经济改革过程中的储蓄分流政策往往被运用来改善该指标的分子。
  在经济体制转轨和“货币深化”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货币化收益由递增到递减,货币供给超过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些不断累积的“超额货币”便会带来物价上涨的压力。本文从“储蓄分流”受到启发,试图以通货膨胀为轴心,提出一套在高货币化比率下的储蓄分流机制并阐述其作用效果。
  储蓄分流机制的提出
  通货膨胀可以看作政府对货币持有者征收的一种税,其税基是实际货币存量,税率是通胀率。当实际总产出一定时,货币化比率越高,实际货币存量也越大,即通货膨胀税的税基越大。由此有如下命题:
  命题一:高货币化比率的国家对通货膨胀更敏感。
  存款性公司的负债涵盖了大多数国家定义的广义货币,个人存款往往占存款性公司负债的较大比重。在我国,大量货币因履行储藏职能而“栖息”,巨大的储蓄额对应着巨大的不确定性。而储蓄何时释放由内在因素与外在刺激共同决定:内在因素与该经济体年龄构成、收入分配等特征有关,通常对应储蓄的动机;外在刺激则由通货膨胀、投资投机氛围等环境因素构成。只有当大量沉淀货币最终用于交易时,通货膨胀压力才得以释放。由此有如下命题:
  命题二:高货币化比率的国家通常伴随着高储蓄,并因此积累了潜在通货膨胀压力。
   出现通货膨胀时,货币持有者为减少损失,大致会进行如下两种自我保护行为:一是购买实物资产,如房地产;二是投入非货币类金融资产,如债券、股票、保险单、金融衍生品等。这两种行为形成储蓄分流:一方面直接减少广义货币量;另一方面货币漏损率增加,银行失去扩大信贷的重要基础,信贷量萎缩,广义货币减少。
   同时,第一种行为会使总需求增加,对货币供给还会造成如下影响:第一,国内吸收增加,净出口有减少趋势,外汇占款减少;第二,总需求增加刺激经济增长,投资预期好,信贷有扩张趋势,货币供给可能通过“倒逼机制”内生增加;第三,如果货币供给具有足够外生性,央行将在紧缩和放松银根间,即在“通胀与失业”间作选择;第四,同期政府直接投资可能通过“赤字货币化”增加货币供给。
  这些货币供给的其他变化应该与储蓄分流减少货币供给的效果作比较,当储蓄分流的量较大时,总体货币供给会减少。由此有如下命题:
  命题三:高通货膨胀水平引起的储蓄分流有内生减少货币供给的效应。
  结合上述三个命题,经济体对高货币化比率的调节路径如下:
  货币化比率过高或增速过快,潜在通货膨胀压力累积,当通胀压力释放时,货币持有者通过减少储蓄以购买实物资产甚至投资资本市场以减少持有货币的损失,形成储蓄分流,货币化比率高的经济体,对通胀敏感,储蓄分流较大,货币供给总体会趋于减少,货币化比率增速减缓甚至降低,潜在通胀压力得到缓解。当货币化比率再一次偏高时会再次积累潜在通胀压力,上述机制会再一次起作用以纠正偏高的货币化比率。本文将该机制命名为“储蓄分流机制”。
  最优储蓄分流量分析
  现从储蓄者视角通过对比净收益,定义并分析最优储蓄分流量。
  储蓄净收益率R1=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房产市场净收益率R2=房产价格预期变化率+现金流(可用市场上的平均房租租金水平估算)-相比储蓄失去的流动性-贷款利率(贷款买房时);
  资本市场净收益率R3=金融工具价格预期变化率+回报(如红利)-相比储蓄失去的流动性。
  当R1  当R2、R3  总之,如果房产市场、资本市场、储蓄的净收益率高低存在差异,资金有在三个市场中流动的趋势,这种趋势会持续到三个市场的净收益率相等,即R1=R2=R3为止,这是一个动态调节的过程。
  影响储蓄分流机制作用效果的因素
  储蓄分流机制对高货币化比率的调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形成最优储蓄分流量而减少货币供给;二是由通胀引发总需求增加而产生新的货币供给。本文分别从这两个角度剖析影响储蓄分流机制作用效果的因素。
  (一)影响最优储蓄分流量的因素
  1. 货币化进程。经济货币化是指一国国民经济中全部商品和劳务的交换以及包括投入和分配在内的整个生产过程,通过货币媒介来进行的比重的提高过程及趋势,是一国商品经济发达程度的货币体现。储蓄分流机制以通胀压力释放为前提,正在经历货币化进程的国家,货币化进程能吸纳大量超额货币,从而大大缓解通胀压力,所以上述情况将使调节机制失去启动条件。
  2. 储蓄、房地产、资本市场的规模大小。市场规模的相对大小影响着净收益率曲线变化幅度与快慢。例如,储蓄规模巨大,而房、资两市场的规模较小时,一方面相对储蓄规模而言较少的资金注入就会迅速提高R2、R3,而有限的资金也可能会引发市场泡沫,增加市场风险,迅速减小R2、R3。由于储蓄规模巨大,R1上扬平缓。造成图1中最优储蓄分流量点靠左,最优储蓄分流量较少。
  3. 房、资两市场的健全程度。不健全的房、资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意味着较大的不确定性,投机气氛浓厚,风险较大。市场不健全会大大阻碍储蓄资金流入,造成最优储蓄分流量较少。
  4. 政策环境。政策调节能直接影响储蓄、房、资本市场的净收益率。如果房、资两个市场面对较大不利政策,其收益率可能处于下降趋势。一般而言,其他条件不变时,房、资两市场中某一市场的利好政策会造成最优储蓄分流量增加,反之减少。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