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学特色建构的误区与归位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吴华 发表于:2011-08-18 14:58  点击:
【关健词】教学特色;教学管理:高职管理
高职院校的教学特色应建立在良好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当前存在的建构误区是把它等同于政绩打造,等同于资金投入、等同于参赛获奖。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的观、以教学质量为中心的手段观、以社会公论为主的评价观。在建构过程中要把握优秀的教师是主体、创新的学校文化

教学特色是指教师在一定教育信念的指引下,自觉选择并在实践中不断固化的独特的、个性化的教育特质。它既凝结着学校的整体文化特征,又蕴含着独特的、个性化的教育理想,最终在具体的育人环节层面得到体现。它既是教师(群体)的个人选择,同时也是教师、学生、环境三者的互动与共生。教学是高职院校办学的中心任务,因此,教学特色是学校办学质量与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教学特色已是政府、同行和社会考评学校办学业绩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校内部也自觉地适应了外界的这一评判导向。把特色建构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环节,有的还将其上升到学校发展战略的高度加以追求,如有校长就认为:“特色建设是高职院校成功发展的必由之路”。但特色建构的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有时候为了特色而特色,甚至违背了基本的教学规律,违背了学生人才成长规律,违背了教师专业成长规律,损害了高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当前教学特色建设的误区
  
  特色是事物区别于其他的独有属性。诚然,教学特色是国家考评高职院校的重要指标,由于其难以把握、难以概括而受到高职院校的特殊重视。但国家颁布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显示,“特色”仅仅是作为7大评估指标之一的“特色专业建设”的主要考察点。这表明,教学特色必须依托扎实的专业建设、规范的教学管理、强大的师资队伍、过硬的课程建设、有效的实践教学等硬标准而存在的。只有在抓好前述“硬指标”的基础上,教学特色才有被考察的意义。这是我们衡量高职院校教学特色建设成效的一个基本前提。
  思考高职院校特色建设这一问题,我们应当围绕目的、手段与评价这三点来进行。因为它们涵盖了事物发展的一般逻辑:目的对应起因、手段对应方法、评价对应结果。因而,这三者是研究者探究事物的重要抓手和评判标准。
  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按照高职教育的办学规律和人才培养的规律扎扎实实地开展教学特色建设工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高职院校确在强烈的政绩观的驱使下,采取简单的手段搞建设,忽视管理与服务,对建设的成效则“自我感觉良好”,甚至“自吹自擂”。这些现象都偏离了国家和社会用“特色”这一标准来考核和评价高职院校的本意,损害了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 从建设目的上看,把教学特色建构等同于打造“政绩”
  当前高职院校特色建构的误区之一是行政主导,获得政绩,用行政的手段来动员人财物,只关注制造轰动效应,而忽视是否符合教学规律与学生成材规律。为了特色而特色,其结果是浪费了宝贵的人、财、物资源。学校为了获得政绩,往往未经深入论证,在未取得全校教职工认同的情况下,就仓促选定教学特色的建设方向,用行政的力量集聚资源加以推动,而对不同的意见则不管其是否具有合理性,一概加以排斥。其根本原因则在于对政绩的追求比较急躁,没有长期建构特色的准备,办学行为短期化。殊不知,教学特色一定是在保证教学质量前提下的特色,是在扎实的质量保障基础之上的创新与拔高。因此,教学特色建构的理想过程是:教学特色的形成更多地依靠在某种隐性引导下的自然生成,并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渐“沉淀”下来,具有“内生性”、“长期性”、“实效性”等特点。“政绩观”引导的,由行政力量推动的学校特色从实践效果来看,追求的是“广告效应”和“轰动效应”,实际上往往并不具有特色。有时还违背了教育规律,损害了学生培养成效。
  
  (二) 从建设手段上看,把教学特色建构等同于资金投入
  目的决定手段,手段服从目的,这是邓小平理论重要的方法论特征。这个哲学论断告诉我们,在错误的目的观的指引下。手段也不会是正确的。“政绩”讲求的是“短平快”的效应。如何做到“短平快”,资金投入是捷径。当前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虽然比较匮乏,但总把资金当作解决各种问题的“灵丹妙药”,这其中也包括在学校教学特色建构方面。大部分高职院校抓此项工作的最重要手段就是投资金、设项目,搭平台,给教师提供一定的资助。这种思路的本意是好的,但实践显示,其实施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一些院校在投入了大量资金后,却发现资金使用效益比较差,更多地被用于其它非教学特色建构的事务上。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学特色的建构作为一项创新性、创造性很强的事业,更多的依靠的是教师的思想、教师的职业文化以及教师的创意。它既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很高,同时也需要管理者提供及时有效的配套服务,对学校的管理效能要求很高,最后它还依赖学校良好的创新环境与创意氛围。这些并不是单纯的资金投入所能解决的。因此,要使教学特色建设资金能够发挥最大的效益,就要真正解决好为教师提供一流的服务问题,同时还要对研究项目进行有效的跟进跟踪,确保有限的资金能用在“刀刃”上。
  
  (三) 从评价标准上看,把教学特色建构等同于参赛奖项
  教学特色建设作为学校办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功能与效用是复合型的,更多地体现为一种不为人知的、“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但现实是,短期化的政绩追求与简单化的资金投入决定了高校管理者要看到立竿见影的建设效果。这种情况下,参赛获奖就很自然地进入到管理者的视野并主动地加以追求,有意识地窄化了教学特色的内涵。这其中的深层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学校作为政府举办的公立事业单位,受政府绩效考核的压力较大,参赛并获得各级奖项(尤其是高层政府设立的权威性奖项)就被当作是办学实力与特色建构的重要标志以及最简便的操作方法而受到学校的追捧。竞赛本身已被当成学校办学水平、教学特色的一个证明,而被过于拔高和歪曲,失去了它本身所蕴含的锻炼学生、锻炼教师的功能。从参赛获奖的本源来看,它只是教学特色建设已见成效后的自然结果,而不应当成为管理者急功近利的追求。它促进人才培养的功能是“本”,而拿奖则是“末”。但有些高职院校却“本末倒置,舍本逐末”,重视拿奖给自己带来的广告效应,忽视教学特色建设促进人才培养的功能,忽视了如何把赛事要求转化为日常教学建设。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