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理念的转变谈学生干部的培养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李炜 发表于:2011-11-18 10:20  点击:
【关健词】参与 学生干部 素养 关怀伦理
高校辅导员承担着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职责。文章以辅导员的观察角度,基于管理思维向教育理念转变的需要,从学生干部理性参与学校建设与发展、素养培育的目标以及伦理关怀需要三个视角入手分析学生干部培养问题,认为当前学生干部的角色定位不清、培养目标不明,给予学生

前言
  在中西高校辅导员工作比较的框架内,有一项内容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对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管理和指导。
  上世纪50年代,清华大学首次提出“思想政治辅导员”工作机制,经过60余年的发展和探索,当前的辅导员工作机制正在发生变革;相比于西方高校发展了一个多世纪的辅导员机制,我国的辅导员机制在建设学生干部队伍,扩充服务同学的工作人员数量方面有明显地优势,这与我国的国情和学校建设发展实际密不可分。如何更有效的做好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并使其发挥作用,让这种优势得以彰显,变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目前,关于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方面的理论研究较为匮乏,更多的是经验总结和具体问题的对策研究。其实,不同层次,不同培养目标的高校之间,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管理和指导存在差异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由此,本文主要以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管理者的视角,试图通过理论分析,辅以经验法,力求寻找在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方面普遍遵循的逻辑,为明确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重点提供理论支持。
  一、从理性参与的视角谈学生干部的角色定位
  参与意识是指个体(积极)参与各种事物的心理状态,是对参与者在实践过程中的心理描述,与参与动机密切联系。参与者的心理状态是参与个体对事物的自我认知、自我价值判断、自我决策的集中反应,带有参与者个体的主观情绪,如何让这种主观情绪趋于理性将直接影响学生干部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效果。
  通过文献研究,可以知道:参与意识的理论比较多的集中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参与心理、参与状况的研究及其运用;当然,随着时代发展,对于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特别是以年代为划分依据的群体性政治参与现状研究较普遍。从以“参与”为对象的研究成果来看,“参与”作为一种存在要素,已经得到认同;积极的,基于认同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要求受到肯定。换言之,参与者理性的、主动的、积极的参与是推动事物发展的重要力量,而力量的形成是以参与者清醒的认识到参与的必要、参与的价值为基础的。从这个角度来讲,传统的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注重管理的思维方式需要向倡导理性参与、有效参与转变。
  要实现这种理性参与的转变,学生干部角色定位是重要的因素,因为传统的“在其位谋其政”的观念根深蒂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利己主义普遍存在。目前,诸多高校在推动学生参与学校事物管理的过程中,主要途径是利用了学生干部的代表性、可依靠性,更多的体现在程序参与、形式参与上;而对于学生干部来说,要参与学校事物管理,又不得不从自身首先解决为何参与、如何参与的问题,即参与的必要和价值困惑。这在垂直管理下,提倡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传统模式中是以矛盾的两个方面存在的。
  要改变学生干部消极、被动的参与,树立理性参与意识,首先要转变学生干部自身对参与重要性、参与价值的认知,只有自身实现了认同,才能主动、积极的,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进来;而要转变这种认知,又必须对学生干部角色定位作出调整。环顾四周,我们可以尝试从三个维度对学生干部的角色定位进行审视:一,学生干部之于教师是清道夫、建筑工人,亦或是参与设计者?二,学生干部之于普通同学是发言人(传话筒)、管理者,亦或是利益代表?三,学生干部之于自身是看客、配角,亦或是主角?学生干部希望获得教师的青睐,也希望得到同学的认可,但很多时候,他们不得不游离于得失之间,骑虎难下,从而出现消极应付的情况。因此,帮助学生干部构建理性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干部感受并体验到自己是工作的主角,是学生活动的主要设计者,同时担当同学的利益代表,在最大程度上代表大部分同学的意愿,才能激发学生干部的参与动力,并在成功的激励下进一步膨胀他们参与工作的热情和责任。
  二、从素养培育的视角谈学生干部的目标培养
  素养是指修习涵养,是对一个人行为道德的描述;在现代词典中,素养和素质能相互解释。在洋葱模型中,素质从内到外包含了三个层面:个性(动机)是核心,态度(价值观)和自我形象(社会角色)是第二层面,知识(技能)为最外层面;其中个性(动机)很难评价,后天习得的难度也最大;态度(价值观)和自我形象(社会角色)是自我认知和定位,受教育的影响是明显地;知识(技能)则主要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并容易评价。因此,从素养培育的角度出发,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影响一个人的态度(价值观);对学生干部的培养同样遵循这个内在规律,这与当前实际中仅注重知识(技能)的培养存在明显区别。
  那么,学生干部目标素养又是什么呢?我认为,政治素养、历史素养和专业素养是非常重要的。政治素养主要指学生干部所具备的敏锐的政治观、大局观和洞察力;历史素养则主要是突出对事物的理解、分析、判断能力,要求具备果断的决策力和正确的历史观;专业素养是专业学习中形成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三者之间既有层次之分,又彼此联系,而且政治素养和历史素养应当优先于专业素养得到发展。
  在明确学生干部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如何构建有效的培养机制变得迫切,而且培养机制的设置要从人才培养的高度出发,以学生干部素质提升为目标,摆脱原有的重使用轻培养的模式,从而有效激发同学内在动机,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首先,修正现存选拔管理机制的弊端,树立科学培养制度。管理学思维遵循效率优先原则,所设计的选拔机制,所采用的管理手段,所投入的工作关注均以如何更有效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提高工作效率为目的,因而忽视学生干部真正需求,与设定的培养目标想去甚远。为此,转变观念,树立教育学理念,强调发展的第一性原则,从制度设计上保障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其次,对现有培养机制既要有继承创新,又要有修正改良。实践证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党团校等教育载体对学生干部目标培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虽然效果有待检验,但是,这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参与热情;从教育的内容来看,没有局限于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是增加了国学讲习、宏观形式分析、决策学、管理学等更广泛的内容。这种前瞻性的学生干部培养机制设置是观念转变的象征,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在困难中坚持改良,学生干部的培养成效会日益体现。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