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洛“心理距离”的内涵分析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王冬梅 发表于:2014-06-18 14:53  点击:
【关健词】关键词:心理距离;审美态度;审美经验;距离的内在矛盾
爱德华·布洛提出的“心理距离说”对现代美学和文艺学有着重要的影响。“心理距离”这一概念具有丰富的涵义,本文审美态度和审美经验两个方面对“心理距离”的内涵进行分析。

    作者简介:王冬梅(1994-),女,汉族,安徽亳州人,本科,单位: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在《作为艺术因素和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说”》[1]一文中,爱德华·布洛提出了“心理距离”概念,对美学和文艺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布洛认为“心理距离”作为重要的艺术因素和审美原则,揭示了审美意识的本质特点,但文中“心理距离”内涵丰富,作者多次在不同意义上使用“心理距离”的概念,却没有明确的加以区分,容易造成意义的混淆而影响读者的理解与使用,因此本文选取两个方面对“心理距离”的内涵进行分析。
  一、审美态度差异: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距离
  论文最初提出“心理距离”,主要是从审美态度角度强调了审美活动中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距离。布洛举了一个著名的“雾海航船”的例子:航船在海上遇到大雾,通常会引起人们的不安,“那种特殊的,充满希冀而又缄默无言的焦急之情和紧张状态,一切都使这场大雾变成了海上的一场大恐怖”这种看不见的危险影响着乘客的神经,造成心理恐惧。但是“海上的雾也能够成为浓郁的趣味与快乐的源泉”,只要你能够忘掉海雾的危险性和它带来的忧闷,把乳白色的雾幕作为一种离奇而神秘的景象,则会形成一种独特的经历,“这种经历把宁静与恐怖离奇的糅合在一起,人们可以从中尝到一种浓烈的痛楚与欢快混同起来的滋味”。二者的差异,就是“由于距离从中作梗”。(353-354页)
  上面的例子中,布洛把这两种对比强烈的不同感受归因于我们对待海雾的不同态度:前者采用了日常的、实用的、现实的态度看待大雾;而后者能化恐惧为美感,则是因为拉开了与日常现实态度的距离,以非实用的态度“静观”大雾。换句话说,前者以日常现实的功利性态度看待大雾而产生对潜在危险的恐惧心理,后者则通过超越日常现实的非功利性态度克服了恐惧,领略了海雾的美妙。这里的“心理距离”可见是指欣赏者在审美活动中与日常功利性态度拉开距离,代之以非功利性的方式欣赏对象,“使现象超脱了我们个人需要和目的的牵涉”,解除欣赏者与欣赏对象之间的利害关系,达到对客体真正“客观地”看待。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跳出通常情况下看到的事物的功利性侧面,而看到它审美的、非功利性的、能够真正打动我们的另一个侧面,而“人们平常看不到的事物背面的形象一旦突然出现就会成为对人的一种启示,确切的说,这就是艺术的启示”,所以布洛说“距离乃是一切艺术的共同因素”(354页)。
  二、经验差异:审美经验与日常经验的距离
  “心理距离”还具有审美活动中审美者的审美经验与日常经验的距离的涵义。布洛认为心理距离虽然强调对事物的非功利“静观”,但是“距离并不意味着非人情的纯理性关系。恰恰相反,它所描述的是人情的关系,并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356页),这种“有人情但又有距离的关系”,就是布洛所谓的“距离的内在矛盾”(357页)。由于“距离的内在矛盾”,一方面我们在欣赏对象时,对艺术作品特有的感受能力越强,它感动我们的程度就越深,审美感受就越强烈;另一方面,如果审美经验与日常经验“距离太近”或者“距离太远”,超过了“距离极限”就会使对象失去美感。因此布洛提出“无论是在艺术欣赏的领域,还是在艺术生产之中,最受欢迎的境界乃是把距离最大限度的缩小,而又不至于使其消失的境界。”(359页)
  对于“距离的内在矛盾”对艺术欣赏和艺术生产的影响,可通过两个小例子进行简单说明:在艺术欣赏领域,根据矛盾的第一个方面,如果一个认为自己被妻子背叛的善妒的丈夫在观看《奥赛罗》,当他自己的情感与经历同奥赛罗的情感与经历愈加吻合时,他对奥赛罗的处境、行为和性格的领会应该愈加完美,但实际情况是,可能正因为他的日常经验与戏剧中表现的审美经验的完美吻合使他忘记了自己是在看戏,而只注意到自己现实处境,因而更加剧了自己的善妒心,这就是“距离太近”超了过“距离极限”的后果。艺术生产领域也是如此,“作家只有塑造出高度个性化的经验来才能产生最大的艺术效果。但是他又只有与他纯个人经验分离开来,才能在艺术上塑造出高度个性化的经验来。”(358-359页)纯粹、空洞的普适概念和枯燥无味的“纯自然主义”之所以不能引起人们的审美兴趣、带来审美享受,就是因为未能把握好审美经验与日常经验之间的距离。
  因此我们说艺术既需要制造距离,又需要控制距离,艺术对象和观赏者之间存在着一个“最大距离”和“最小距离”的区间,艺术就在两极之间摆动,而不能超出这两极,越过“距离极限”,否则就会破坏审美享受,最好能够尽量缩小经验距离,同时保持非功利的审美态度。
  但是布洛并未将审美经验与日常经验截然分开,他指出审美经验是被距离过滤后的日常经验。这种过滤首先拉开了现实与艺术之间的距离,使我们能够摆脱现实的利害关系,看到事物审美方面的独特吸引力,进入审美状态。其次,它又给艺术留下了能像日常经验中的真人真事那样感动我们的机会,使我们能在欣赏活动中找到与日常生活相类似的情感共鸣,带来审美享受。就是说审美活动过滤了日常经验中功利性的部分,留下非功利性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经验,审美经验与日常经验既有不同又有相关性。
  由于上述过滤现象和“距离的内在矛盾”的存在,因此要使欣赏者在审美时既保持与现实功利性的心理距离,又能尽可能与审美对象所蕴含的审美内涵达到完美契合,就要求艺术一方面要与现实拉开距离,在艺术品和现实对象之间制造“距离”,另一方面又不能完全脱离日常经验,而要以日常经验为源泉,形成具有独特吸引力的、具有个性特色的艺术品。这种既与现实保持距离又与日常经验相吻合的艺术创造就获得了自身的艺术性、审美性,这就是作为“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