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非A”结构与模糊修辞(3)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成心漪 发表于:2012-03-29 10:24  点击:
【关健词】“A非A”结构模糊结构模糊修辞
(30)花非花,雾非雾。旧识友,变陌路。(百度贴吧,2010-05-24) 曾经相识的朋友一时间行同陌路,忘却了昔日共度的美好时光,忘却了积淀多年的情谊,着实让人伤感,这种感伤、叹惋之情使作者不禁对真实存在的花和

  (30)花非花,雾非雾。旧识友,变陌路。(百度贴吧,2010-05-24)
  曾经相识的朋友一时间行同陌路,忘却了昔日共度的美好时光,忘却了积淀多年的情谊,着实让人伤感,这种感伤、叹惋之情使作者不禁对真实存在的花和雾也产生了怀疑,由情至景,因为“旧识友,变陌路”,所以才觉得“花非花,雾非雾”,这是对“A非A”隐喻性的理解。
  (31)花非花,雾非雾。天不老,情难绝。何故淡淡离人愁,晚风轻抚泪先流。(同上)
  这是在写亲人抑或恋人之间的别离。离别多半让人难过,泪眼朦胧,于是视线变得模糊,看不清“花”和“雾”了,此时的“花”“雾”看上去和以前的不一样了。这可以理解为写实性的“A非A”。
  隐喻是思维和语言的自然发展。“当人的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想要表达一些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时,人们将新认识的抽象概念与已认知的事物联系起来并找出其关联点,用已有的认识来对待新概念,于是产生了两个认知域之间的投射。”(赵艳芳,2006:103)。事实上,隐喻认知与非隐喻认知之间并无绝对的明确的界限,如例(30)中,既可从情移至景,又可从写实的角度理解为触景生情,由“花非花,雾非雾”想到“旧识友,变陌路”。
  (32)花非花,花期过了人空怨。雾非雾,独留我无梦无聊。(同上)
  花败了,枝头空空;清醒时,雾亦是空。
  (33)花非花,爱非爱。天天见,天天散。见如春梦几多时,散似朝云无觅处。(同上)
  花开得快,谢得也快;爱来得快,去得也快。想要的留不住,不想要的却如期而至。
  (34)花非花,人非人,草皆草,物冷了。(同上)
  “物易人非”:花已不再是原来的花,人亦不再是原来的人,草茫茫一片,有刚长的,虽然看上去仍和过去一样,殊不知,万物皆因心境的悲凉而没有了温度。
  以上三例也是网友在阅读白诗“花雾”二句之后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创作出来的,其创作灵感在于“A非A”的模糊意味:写实性的“A非A”表现为同一认知域内产生的模糊,而隐喻性的则表现为跨域模糊。
  (三)语用上
  “A非A”结构的语用功能分析,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眼:
  1.辞格使用
  “A非A”的使用,在辞格上主要是仿拟和引用。以下表达式就是仿拟白诗“花非花,雾非雾”两句生成的:
  (35)二怪到得大户家,方才到夜,即从天井飞空,仍到牙媒家,把两个妇女迷了,背到荒村,问她来历。那妇女知梦非梦,把来历说出。(《东度记》下)
  (36)若是,则身非身也,蝶也,飞眠宿食尽在花间;人非人也,仙也,行起坐卧无非乐境。(李渔《闲情偶寄》)
  (37)梅村那首诗的题目是:《悲歌赠吴季子》,开头是“人生千里与万里,黯然销魂别而已,君独胡为至于此,生非生兮死非死,山非山兮水非水”,这些地方聂老记忆都有些模糊。 (《读书》)
  (38)你有心非有心迷惑我/一相一对走了火入了魔/你似花不似花/如蝶舞的我/在敏感的风里非过/花非花恋非恋算是错非错 (视听在线,2010-09-02)
  此外还有直接引用的:
  (39)花非花,雾非雾,断人肠后无觉处,只留暗香一度…… (古龙《名剑风流》)
  (40)我只能说这篇文章像是雾里看花,只是谈到即时所想,实在有些花非花、雾非雾。(新浪博客,2010-09-02) (41)花非花/花的美丽其实很假/它的繁华太过嘈杂/为什么歌颂它/花非花/没有一个安静臂膀/总在独自炫耀什么/永不叫你采它(一听音乐,2010-09-01)
  引用直接赋予新情境以模糊的意象,而仿拟则有意仿照白居易诗中现成的语言材料,根据表达的需要造出新的表达式,可以是语、是句、是篇,以使语言生动活泼,富有表现力。
  2.修辞功能
  “交际需要语词的模糊性”,恰当地使用模糊语句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形式的模糊是为了表意的准确,而且它在达到准确要求的同时,往往还具有更丰富的语义内涵、更含蓄的言语风格。根据黎千驹(2006)关于模糊语句修辞功能的概述,我们认为“A非A”结构在修辞功能上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凝练性与含蓄性
  一般来说,几乎所有的模糊语句都具有凝练性,它可以用较少的词语表达较为丰富的内涵。“非”即“不是”。“A非A”可以用“A不是A”“像A却又不是A”来表达,但显然,前者更凝练,表意也更含蓄。如:
  (42)梦非梦,坎坷的人生靠爱心支撑。(《人民日报》1993)
  (43)叙述者和叙述对象之间有一种自相缠绕然而又“梦非梦花非花”的关系,这同他语言“泉在涧石”的特色又是接近的。(《读书》)
  (44)棋界一方天空,也像是被孙悟空的金箍棒给搅了一下,顿时天非天,地非地,破了格局。(《报刊精选》1994)
  (45)有众生非众生。物非物。苦乐。我无我。净不净。烦恼非烦恼。业非业。实不实。乘非乘。知无知。陀罗骠非陀罗骠。求那非求那。见非见。色非色。道非道。 (《大藏经》 卷12)
  2)发散性与哲理性
  “A”与“非A”是两个互相矛盾的概念,两者组合在一起增强了语义的模糊性,这种“自相矛盾型模糊语句典型地体现了模糊语句的哲理性的修辞功能”。
  (46)金老在电话那头笑了。他说:“花非花,雾非雾,美国人、日本人怎么说,我不管,反正永远当不了真。” (《读者》)
  (47)颂莲朝前走了几步,说,花非花,人非人,花就是人,人就是花,这个道理你不明白吗?(苏童《妻妾成群》)
  “花非花”“雾非雾”“人非人”,为何似花、似雾、似人,却又说不是?人们关于花、雾、人的联想一下子发散开来:“花”可以是迷惑人心的,像“花招”;可以是美丽漂亮的,像“如花、花面”;可以是华美繁华的,像“花衣、花团锦簇”;也可以是风流浪荡的,像“花花公子”。“雾”给人一种轻飘飘的感觉,如“雾绡”(像薄雾一般的轻纱);给人一种迷茫的感觉,如“雾茫茫、雾腾腾”;给人一种模糊不清的感觉,像“雾里看花”。而“人”似乎赋予了更多更复杂的意象:人情味、智慧、柔弱、高大、阳刚、热情、伟大、梦想、残忍、自私、傲慢、贪欲……四太太颂莲早起来园中看菊花,这时大少爷飞浦也来了,老远就直呼她的名字,而没有按辈分喊她“四太太”。颂莲说自己喜欢各种菊花,唯独讨厌蟹爪,因为蟹爪开得太张狂。倒是飞浦,他偏偏最喜欢蟹爪。颂莲说她猜也是,当被问及“为什么”,她说了上面这句话。事物在人的眼中被赋予特殊的感情色彩和深意,蟹爪之所以称之为蟹爪,是因为它的张狂。人与花、与其他万物犀犀相通,彼此之间都隐约有对方的影子,因此,见花如见人,见人似见花,“花就是人,人就是花”。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