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新能源产业发展分析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云霞 发表于:2015-01-14 13:31  点击:
【关健词】新能源;产业发展;四川;发展对策
摘 要: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及世界性能源危机的加剧,发展新能源产业已成为应对危机的共同选择。本文在此背景下,分析了四川省能源发展的现状,深入研究了其发展的有利条件及制约因素,最后提出了促进四川省新能源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引言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形势日益严峻,各国逐步开始走向限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发展低碳经济及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世界各国积极参与关于节能减排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从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2010年“坎昆气候大会”,各国逐步加深了对于能源安全与环境保护问题的认识与理解。面临常规化石能源逐步枯竭的窘境,发展新能源已成为各国抢占新一轮经济与科技竞争制高点的关键点。2013年我国煤炭、原油、天然气的进出口依存度分别达到了8.13%、57.39%及30.15%,数值稳中有升,可见能源结构与安全问题日益突显。我国逐渐高度重视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问题。
  四川省是西部经济大动脉,同时能源消耗缺口大。能源供需水平、结构状况以及能源效率问题严重影响到四川省经济的协调高效发展。本文简要的分析了四川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清晰的认识到新能源发展的优势,梳理了发展中的制约因素,最后提出了合理性的建议及意见。
  二、四川能源产业的现状
  1.能源供需状况
  四川省能源生产能力与消费数量持续增长。能源生产量及消费量由2008年的13643万吨标准煤、15145万吨标准煤,提升至2012年的16659万吨标准煤、20575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率分别为5.53 %及8.96 %。能源消费增长速度快于生产增长,2012年能源生产弹性系数及能源消费系数分别为0.18及0.35,可见供需缺口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
  2.能源结构状况
  能源结构通过各能源所占百分比例从侧面反映出能源的合理化水平。从能源生产结构或消费结构看,川内以煤为主体的一次性能源占绝对优势,再生清洁能源及新能源所占比例较低。以2012年的统计数据分析为例,四川能源生产结构为煤炭59.97 %,石油0. 18%,天然气24.86%,水、核电14.99%。能源消费结构则为煤炭57.05%,石油16.83%,天然气12.04%,水、核电11.24%。现状表明能源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客观上提出了发展新能源的必要性。
  3.能源利用效率
  通常用能耗强度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吨标准煤/万元)来衡量能源利用效率,它较好的反映区域经济技术水平。从2011年数据来看,全国平均能耗强度为0.793,四川为1.221,省内能源利用效率较低,短期内难以大幅提高能源效率。
  三、四川发展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1.有利条件
  (1)各级政府对新能源发展的高度重视
  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宏观环境的大力支持。2006年《可再生能源法》、2007年《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及2011年《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规划》等法律法规的发布实施,鼓励和刺激了新能源及再生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陈军华,李兴,温馨,我国地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现状及支撑机制创新研究,探索[J],2013,04,第98—99页]。在有利的宏观背景下。川内结合省情,相继出台了《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6.11计划”2011年推进计划》等一系列的政策和规划,指导和支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2)良好的资源禀赋条件
  ①太阳能资源。省内甘孜、阿坝、凉山三州和攀枝花市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甘孜州、凉山州、阿坝州及攀枝花的年均日照小时数大约2000小时左右。②风能资源。以茂县、德昌、丹巴为中心的岷江河谷、安宁河谷、大渡河谷等地区风能资源丰富。全省离地50米高度风能资源理论储量约8835万千瓦,潜在开发量约1500万千瓦。(3)生物质能资源。每年可利用的粪便量约3148. 53万吨,秸秆约4212.24万吨,薪柴约1189. 03万吨,,沼气约10亿立方米。
  (3)现实基础和技术优势显著
  作为西部的科技大省,川内逐渐形成了学科项目配套、科研种类齐全的科技研发体系,为重大科技研发成果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同时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速度将近年均40%,现拥有规模以上企业1763个,其中装备制造业8个大类、44个中类、127个小类,发展成为产业门类较齐全、科研力量较雄厚、配套体系较完善、产业规模较宏大的工业装备制造体系,逐步演变为西南最核心的装备制造基地。
  (4)新能源示范基地取得初步成效
  成都双流与西昌2009年签署了《关于共同打造国家级新能源产业制造与应用示范基地的战略合作协议》,打造西部最大新能源应用示范基地。攀枝花市、凉山州与中石油共同签订了研发麻疯树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协议,为四川省生物质能产业的开发利用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2008年起,成都市先后批准为“国家新能源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新能源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
  2.制约因素
  (1)产业化程度不高
  我省新能源产业与沿海城市、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产业规模偏小、国际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据统计,2010年四月省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占GDP比重仅为12.49%,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6.53%。四川省光伏产量位居前列,作为世界光伏产业第一产量和出口大国,我国光伏产品的应用量还不到世界的5%,与国际光伏产业发展趋势极不协调。
  (2)核心技术能力掌握不足
  我国企业大多采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而原始创新少,发达国家依然掌握着新能源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如光伏行业的部分原材料和高端设备,仍然依赖进口,关键技术依然掌握在欧美日国家。导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及优势产品的研发能力较弱的因素有很多,如研发的投入不足、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市场激励机制薄弱等。

      (3)财政投入较低
  在川“十二五”能源规划中,重点项目投资完成6205亿元,其中电力项目4600亿元,石油天然气项目1200亿元,煤炭项目134亿元,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项目只有271亿元,仅占能源总投资的4.4%。从以上数据可知,政府对新能源产业的投入较低,其未纳入政府的财政预算和计划之中。
  (4)高端复合型人才紧缺
  高素质专业人才的缺失,严重桎梏了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当前增设核能方向相关专业科目的高等院校屈指可数。专业技术型人才大多选择投身于医疗、教育、科研等事业单位,较少人群流入企业内部。同时企业科技创新领军人物、科技型企业家等企业高层次人才比重偏低。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广州毕业论文代笔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