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跨国公司国际竞争战略研究

来源:nylw.net 作者:李盛竹 重庆邮电大学 发表于:2010-08-21 15:39  点击:
【关健词】政治技术霸权;美国;跨国公司;国际竞争战略
文章通过总结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美国跨国公司发展战略特点,以谷歌“退出门”为例,分析了强权政治背景下的技术霸权主义现象,研究表明:跨国公司已成为美国扩大软实力和全球影响力的有力武器,是以自己的政治、经济模式和价值观念影响它国的主要途径;我国应当强化以经

信息技术革命深刻改变了传统产业的形态、结构与需求,推动了整个政治经济环境的变革。新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能力,新的经济组织和市场组织,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为国家安全内涵增添了新的内涵和理念,越来越影响到国家政治经济等“硬实力”和文化与价值观体系等“软实力”。尤其是冷战结束以后的新世纪首个年代,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变革与世界产业力量格局的重组,国家利益追求的方式正在发生变化,并在某种意义上影响了一些国家和地区在政治、经济、技术与文化领域霸权追求的形式和方式。
  以信息产业、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中最具成长性的行业,各国都渴望通过发展高技术的信息产业抢占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并都相继制订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以推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作为全球性生产和贸易最大经济载体的跨国公司生产、经营和运作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知识的积累、传播有着最为密切的联系。由于产业核心技术绝大部分被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所掌握,由此形成的“政治——技术霸权”格局对跨国公司的战略行为产生了重大影响。2010年1月12日,全球知名的互联网跨国公司——美国谷歌公司在其官方博客发表一篇题为《新的中国策略》(A new approach to China)的声明,以“旗下Gmail受到来自中国‘精心策划且目标明确’的黑客攻击”为借口,加上所谓“2009年内中国大陆政府进一步限制网上言论自由”的行为,宣称将重新审视对Google.cn下搜索信息的过滤行为以及在中国市场的运营策略,由此引出谷歌“退出门”事件。谷歌公司在采取行动前与奥巴马政府进行了协调,国务卿希拉里与谷歌、微软以及中国大部分网络基础设施的供应商思科公司讨论了“如何制止一些国家‘阻止’人们获取信息的行为”;1月29日,美国政府宣布新一轮向台湾出售总价近64亿美元的高技术含量武器,涉及到洛克希德·马丁、通用动力、波音、诺思罗普·格鲁曼、雷神等知名跨国公司,这些事件体现出在美国强权政治的背景下,美国跨国公司的技术霸权主义行为。为此,审视美国的“强权政治——技术霸权”现象,分析基于国家政治、安全与商业利益驱动下的跨国公司战略行为选择,探寻我国企业的成长发展之策,研究加快做强我国高技术含量的产业国际化竞争战略,对于打破发达国家技术霸权,掌握核心技术,保障国家安全,维持我国的文化与价值观体系并扩大其影响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相关理论述评
  
  二战以来的60多年间,美国学者在国家权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关系理论方面的流派与研究成果极为丰富,在世界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汉斯·莫根索及其《国家间的政治》(1948年)、肯尼斯·华尔兹及其《国际政治理论》(1979年)、查尔斯·金德尔伯格及其《世界经济霸权》(1996年)、罗伯特·基欧汉及其《霸权之后》(1984年)、亚力山大·温特及其《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1999年),分别是经典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自由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和建构主义的主要代表(张小明,2001)。金德尔伯格于20世纪70年代首创了“霸权稳定论”,他在《世界经济霸权》中研究了1500~1990年近500年中世界经济霸权的更替现象,揭示了世界经济霸权变化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历史原因。基欧汉在《霸权之后》中着重提出和论述了“国际机制”与“合作”问题。温特的建构主义学说从观念结构变化的角度来研究国际政治变革,认为物质力量只有在社会环境中才有意义,国家身份对物质力量的意义来说影响重大。
  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1 988年)中探讨了1500年至今国际舞台上大国兴衰的历史,广泛论述了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历史,揭示了大国兴衰沉浮的历史逻辑,强调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罗伯特·吉尔平在《全球政治经济学:解读国际经济秩序》(2001年)中,研究了冷战后世界经济和政治新的发展特点,认为技术进步正在逐步改变当今世界经济的每个方面。赫伯特·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1968年)中着力剖析了科学技术的政治效应,提出科学技术成为意识形态的观点,说明了作为一种新的控制形式的科学技术绝不是中立的,而是起着明确的政治意向性的意识形态的作用。丹尼尔·贝尔的代表作被誉为“后工业社会三部曲”,在《意识形态的终结》(1960年)、《后工业社会的来临》(1973年)中,他着重研究了发达国家政治思想和社会(技术和经济)结构的变迁及其后果,强调智能技术和科学理论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认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传统意识形态不可避免地将为科技治国论所取代,技术性决策将会发挥重大作用;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1976年)中,他指出资本主义文化危机是技术——经济及政治领域与文化领域之间的断裂和冲突。阿尔文·托夫勒在《权力的转移》(1980年)中剖析了权力的真正源泉——暴力、财富、知识,强调知识在权力转移中扮演的关键角色,认为知识将彻底颠覆全球的权力格局。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在《现代世界体系》(1974年)中提出大国能在很大程度上将自己的规则及愿望(至少以有效否决的方式)施加于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甚至文化领域中去(I mmanuel Wallenstein,1984)。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