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有效衔接对策的探讨

来源:网络(WWW.NYLW.NET) 作者:周瑾 发表于:2011-05-11 10:19  点击:
【关健词】中职;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衔接
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我国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有中国特色的中职和高职教育体系已初步形成。但是由于中职和高职教育发展起步时间和发展模式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中职与高职之间衔接不够,仍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基于对浙江部分中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调研,在此基础上探

一、研究背景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具备了大规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能力。但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间的未能全面衔接、统筹发展也是影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目前我国在业务上、素质上符合国际贸易人才条件的人才在数量上严重不足。因此实现中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在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确定、招生考试改革等各方面的有效衔接,培养适应我省经济需要的中级和高级外贸人才,为我省对外贸易经济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调研内容及反应的问题
  本文以对浙江部分中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及相近专业的调研为基础。调研主要针对下列问题展开问卷调查:专业具体名称、专业设置年限、近三年本专业招生班级数和总人数、本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方向、是否实行学分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等。
  从调研学校提供的课程设置情况的反馈看,中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及相近专业)在课程分类上大同小异,主要遵循“三块式”课程体系模式,即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包括专业基础和核心课程)、专业实践课三大块。差异主要体现在中职和高职在教学内容的层次上。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实践课方面的差异只存在名称上的细微差别和因区域经济特点而带来的差别上。专业课的差别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层次差异和选用教材的类别上。
  从调研内容看中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在衔接上的问题有(1)培养目标不统一的问题。中职和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培养的学生都面向外贸企业第一线的具体工作岗位。在培养目标上不能很好体现高职教育是中职教育的提升这一特点;(2)课程标准和内容重复。教学目的和要求差别较小,无法体现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要求;(3)理论和实践培养不匹配。在调研中发现,中职国际贸易毕业生和高职国际贸易毕业生相比较,除了文化知识(或称人文素养)和基础知识水平(如数学、英语学科)等方面不及高职生,在实际外贸业务的操作上与高职学生水平相差不大;(4)高考这种侧重文化素质的招生考试标准严重偏离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使得具有较好实际操作能力的中职学生因为无法通过理论考试而失去进入高职学习的机会,而进入高职学习的普高学生往往缺少实践技能方面的积累,因而高职阶段的教育既不能对他们理论和知识基础有大幅度提高,对他们实践技能方面的提高也有限。不能真正实现高职的人才培养要求。
  三、关于中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衔接对策的探讨
  要实现中职和高职的有效衔接,首先要改革招生考试方式,建立适合职业教育特性全国或全省统一的招生考试机制,让中职毕业生根据个人兴趣和特长与取得的技能证书参加对应专业的考试。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在中职阶段就去报考英语等级证书和一些外贸技能证书。以确保输入高职的学生具有高素质、高能力和可持续学习发展的能力。以下为两种普遍的衔接模式:
  (一)实现中高职衔接,目前国际国内一种普遍的模式是采用五年一贯制。但我国传统的五年一贯制衔接方式,存在缺乏灵活性的特点,不能凸显中职和高职两种培养目标的衔接和专业技能水平、级别的提升与变化等缺点。应当学习台湾和英美日等国的五年一贯制,实行学年学分制,学生在前两年公共课学习完成,并修满一定学分后,有机会选择专业。在具体教学中采用模块的教学方式,淡化中高职阶段的教育界线,使课程设置内容相互融合、渗透,重视实验/实习的实践性课程为特色,保证实训课的课时量在总课时中的比重达到三分之一以上。
  (二)实现中职和高职的衔接,还可以实行“3+2”或“3+3”模式。初中毕业生经过考核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三年后通过考核后进入预定高职院校继续学习两年或三年,学业完成后获得大专文凭以及一系列职业资格证书。在这个模式中,中高职院校应统一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相互衔接的教学计划,设置经过统筹科学安排的课程。其中,“3+2”模式具有学制短的优势。但由于现行的中考制度和社会上对于职业教育的认识不够,进入中职学习的学生素质普遍不如普高生。同时由于“3+2”模式没有采用严格淘汰选拔制,该模式中的中职生只要经过三年中职学习成绩合格的,都可以升入高职,因而这批学生在高职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如其他中职上来的学生。
  无论选用何种衔接模式,以下几个方面都应当得到重视:
  首先,要实现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衔接。要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应该是多样化的就业与升学选择并存的教育,因该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无论是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都不应当被定位于为就业准备的终结性教育,而应当让学生有选择权,能同时满足他们的自身发展(比如就业)和追求更高层次的教育(比如高职升本科、读研甚至读博)。
  其次,要实现课程体系的衔接。中职阶段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不能一味强调职业能力而忽视文化知识的培养。要针对升学考试的要求开设一些课程。比如《英语》、《语文》、《数学》、《科学》和《社会》,为学生毕业进入高职继续学习该专业提供持续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要着力培养中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针对职业岗位群的基本操作能力,比如基本的跟单、单证或外贸实务技能,使学生在毕业时既能有机会进入高职学习,也能选择就业。同时要增加外贸岗位专业知识、职业道德、外贸行业规范方面的教育,既要防止中职国际贸易专业变成跟单员、货代员或外贸业务员的培训班,也要避免学生在中职学习国际贸易专业只是为了通过升学考试进入高职继续学习。
  高职阶段的课程则应则应能体现高职作为“高等教育一个类别”的特性,要增加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比重,以提高学生整体文化和人文素质为基础。基础理论课设置以“够用”为原则,同时要注意是中职课程的提升。专业课要求在行业岗位需求调查基础上不断调正、更新,要能体现、适应不断变化的岗位群的需要。由于我国中职学校包括职高、中专和技校三种,这三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不同,在这三类学生升入高职后,高职学院要分别制定教学计划,针对某些专业课还要进行分层教学,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并实现教学资源的最大利用和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作为中职课程的一个提升,高职阶段的专业课和实践课都要与行业岗位的需求变化紧密相连。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