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的审美文化与审美产业(3)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李文明 吕福玉 发表于:2012-07-27 11:49  点击:
【关健词】审美文化;审美产业;审美经济学;网络文化;网络媒介;审美泛化
二、审美文化的历史嬗变与现实 层面 作为美学概念,审美文化经历了一个历史嬗变的过程,并在当今呈现出多元共生的复杂格局。 1.审美文化的历史嬗变 审美文化这一概念最早产生于西方,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182
  二、审美文化的历史嬗变与现实 层面
  作为美学概念,“审美文化”经历了一个历史嬗变的过程,并在当今呈现出多元共生的复杂格局。
  1.审美文化的历史嬗变
  审美文化这一概念最早产生于西方,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1820~1903)是较早使用该概念的人之一。而克拉考尔、洛文塔尔、布尔迪厄、伊格尔顿等现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家亦多有涉及。西方学者往往将美学的研究置于整个文化发展的序列之中。
  由此可见,在西方,审美文化并不是一个什么新概念,它在工业革命时期的19世纪就已经出现了。当时,西方文化和艺术正受到工业革命和商业化大潮的冲击,受到世俗化和消费化的侵袭。正是在这种情势下,西方学者开始关注和论证审美文化的真正含义。英国学者提出了“审美文化即把艺术作为文化的核子的文化”的观点,美国学者提出了“审美文化即生活与艺术融为一体的文化”的观点,欧洲大陆学者提出了“审美文化即文化的各个领域(道德、认识、艺术)在审美原则下融合的文化”的观点。其中,当时的英国皇家督学阿纳尔德对文化的定义最为权威。他认为:“文化就是通过学习人们迄今所想出的和所说出的最好的东西而达到人类自身之完美的活动。通过这种学习,人们就可以用新鲜的和自由的思想之泉去冲洗掉自己陈旧的观念和习惯。”根据阿纳尔德的解释,所谓完美,就是“在一种和谐完美的标准的指导下,达到美和智慧的结合。完美是通过良好的修养而达到的特性”。这种“文化”所追求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完美,还包括整个人类的或整个社会的完美。很显然,这种文化正是后来人们所说的审美文化〔6〕。  中国大陆的审美文化研究则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首次在严格意义上使用这一术语的,是《现代美学体系》一书〔7〕。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审美文化研究才真正成为重要的学术问题,并成为我国美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取向〔8〕。
  2.审美文化的现实层面
  可以说,审美文化概念的出现体现了人们对孤立地研究纯美活动或现象的不满,表现出当代审美研究的一种新诉求:立足于日常生活世界而对发生于每个人周围的各种泛审美活动加以关照,凸现具体审美活动的文化维度及其意义。在这个意义上,审美文化概念可以适当普遍化,既专指当前日常审美形态,也可以宽泛地把至今发生影响的传统审美形态及其成果包容进来〔9〕。
  当下,中国的审美文化正是一个容纳多重层面并彼此形成复杂关系的结合体,起码容纳了包括大众文化在内的五个层面的文化:
  (1)主导文化,以群体整合、秩序安定与伦理和睦等为核心的文化形态,往往代表政府及统治阶层群体的共同利益,更强调正统审美文化的教化作用;
  (2)高雅文化,或曰精英文化,代表占人口少数的人文知识界的理性沉思、社会批判和精神探索,是对知识、人自身和世界的思考,更强调正统审美文化的高雅趣味坚守和审美标准推广,所以有时又称为人文文化;
  (3)大众文化,以工业生产和现代传播为基本特征的大众文化,尤其注重满足数量众多的普通市民的日常感性愉悦需求,并获取较大的经济收益;
  (4)民间文化,代表社会更低层的普通民众的、出于传统的、自发的而非制作的通俗趣味,例如各种流行的“段子”等;
  (5)科学文化,代表一种使信息得以大量增加的文化,使人们积累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术,突现的是一种专业化的实用精神和效率原则,并且内蕴着强烈的工具理性甚至可以达到忽视生命存在的地步,例如网络上的“极客”(geek,又译作“奇客”)之类。〔5〕
  这五个层面的文化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常常发生转换。这也是20世纪后期以审美泛化为代表的文化泛化风起云涌的结果。比如通常所理解的大众审美文化,主要是同各种大众传媒相联系的,如广播、电视、通俗读物、广告、互联网等,一般都具有传媒的商业性、技术性、消费性、视觉性等特征,可以称之为传媒审美文化〔10〕。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