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2)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刘洋 发表于:2011-12-15 10:56  点击:
【关健词】突发事件 网络舆情 传播
2.2.4群体极化性群体极化是指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 在商议后, 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 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即网络群体对于某一观点的多次讨论会形成若干自有观点并在群体讨论中得到进一步强化, 导致这一

  2.2.4群体极化性群体极化是指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 在商议后, 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 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即网络群体对于某一观点的多次讨论会形成若干自有观点并在群体讨论中得到进一步强化, 导致这一群体对该观点深信不疑, 从而影响其认知、态度或行为倾向等。由于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联系紧密, 群体极化的现象不止存在现实社会中, 同时也存在于网络社会。在网络社会, 网络中的群体极化现象大约是现实生活中面对面时的两倍多。志同道合的团体会彼此进行沟通讨论, 到最后他们的想法和原先一样, 只是形式上变得更极端了[6]。
3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传播机理和阶段
  
  3.1网络舆情的内在演变机理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内在演变的机理体系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形成机理、发展机理、变异机理、作用机理和终结机理。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机理概括了从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到网络舆情形成的过程,是整个机理体系的基本,也是相对简单的部分。网络舆情从形成到终结都是处于一种动态的变化过程之中,必然也要遵循某些内在规律来运行,这就是发展机理。在网络舆情的发展过程中,事件信息往往由于种种原因而发生变异或者扭曲,从而使得舆情偏离于事件的真相,这则是变异机理。网络舆情之所以影响力大,主要在于其作用机理,即体现在如何影响公共危机管理的决策和监督上。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终结机理揭示了网络舆情随着突发公共事件完结而逐步走向衰落的过程[7]。
  舆情形成的过程就是“剌激—反应”的过程,同样,网络舆情的产生也是从剌激源开始的,经由网民作出反应,在网络上进行传播,再经过不断扩散和整合,在外部条件的合力作用下逐步形成。即突发事件信息在网络传播后,经历了个体意见表达、社群意见碰撞、网络舆情形成三个阶段形成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动力主要来自于网民的事件需求,概括起来就是生存需求和发展需求。同时,网络媒介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形成提供了物质条件。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从产生到消亡,均处于一种不断发展变动的过程之中。网络舆情形成之后,由于网民的态度、意见等不断高涨,突发事件受关注的程度会越来越高,影响会越来越大,从而有更多的网民关注和参与到事件的讨论中去。网络舆情在时空、主体、强度等方面的涨落是一种基本规律,也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网络舆情的发展更多地表现为波浪式的运动形态,波峰为舆情上涨的顶点,波谷为舆情下落的底点,峰谷交替出现,波动向前。这种波动方式是突发事件驱动、政府应对举措、媒体传播报道三方角力的结果。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变异是一个系统演化过程。具体而言,网络舆情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变异的基本模式有如下三种:①同化,即以网民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解释和传播事件信息;②异化,即网民对事件信息的认识出现了不同的版本;③简化,即省略大量有助于了解事件真相的细节。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变异来自于利益差异性,通过同化、异化、简化等模式而出现灾难恐慌、政治流言、经济获利等变异情况。和传统的社会舆情相比,网络舆情的作用状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同网络舆情倾向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力,现阶段网络舆情作用的广度增大、力度增强、速度增快。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终结是指网络舆情的作用能力开始减弱到消失的过程。终结是发展、变异、作用的后续。舆情的衰变规律包含了两层含义,既强调了舆情衰落的必然性,又强调了舆情衰落的相对性。突发事件得到解决或者消失会导致网络舆情的衰落终结,公众注意力和兴趣的转移同样也会导致网络舆情的衰落终结。
  3.2网络舆情的传播阶段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从产生到终结的过程可以归纳为散播、集聚、升华、延续和终结5个环节:①散播就是网络原发信息在没有组织和策划的情况下,零散分布在网络空间中,浏览量有限,尚未形成网民关注和广泛舆论。②集聚指原本处于散播状态的舆情信息,在某些传播因子的作用下,突然被多数网民关注,快速为多个网站或网页转载,相关页面的访问量和信息点击量呈爆炸式增长,形成网络关注的集聚。处于集聚阶段的网络舆情,其关注效应已经完成,为舆论朝各个方向发展提供契机,既存在着扩大积极的传播影响、形成正面的传播效果的可能;也存在着增加负面舆论压力、扩散消极传播影响的可能。③升华阶段是当网络舆情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网络舆情内容方面的“专家”将会现身网络,成为网络领袖,他们对网络舆情内容的权威论断将极大地左右该阵营的发展及新闻舆论走向。接着传统媒体跟进证实报道,将会使网络舆情推向高潮。一旦传统媒体以新闻调查、新闻评论、网络舆情反馈等方式进行跟进,而网络媒体再将传统媒体的报道和评论进行转载并再加以跟帖评论,舆情的传播就发生了质的变化,得以升华。④网络舆情经过升华,进入延续阶段产生一部分有代表性的网络舆情,甚至产生一些社会流行语,长期影响公众思想和社会认知。在延续阶段,网络舆情通过对突发事件公共管理决策的影响和监督发生作用。⑤当网络舆情的范围和强度不再扩大或增强,也不再出现新的变异现象时,网民事件需求的满足会使得舆情动力不足,发展过程结束,进入终结阶段。经过终结阶段后,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逐渐沉淀下来,公众注意力转移到新的事物。
  
  4案例分析
  
  4.1研究方法与样本选择
  采用“内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对“3•11日本大地震”发展过程中相关传媒报道和民众言论进行分析,探讨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的各个阶段。传媒报道的主要内容包括灾情发展、救援进度、社会影响、防灾知识等,民众言论则主要包括消息传播、情绪宣泄、评论反思等方面。
  传统媒体报道搜集:三家报纸媒体《人民日报》、《羊城晚报》和《齐鲁晚报》在选定时间段内有关“3•11日本大地震”的全部报道。其中,《人民日报》为国家性媒体,代表国家政府对事件的立场和态度,发行量大,影响力大;《羊城晚报》和《齐鲁晚报》同属地方报纸。地方报纸的读者群众基础好,信息传播速度快,受众到达率高,传播效果好。之所以选择这三家报纸,一是考虑报纸在当地的影响力;二是要顾及信息获得的可行性。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