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用语“哥”的研究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宫智慧 发表于:2011-12-18 14:55  点击:
【关健词】哥 语言变异 社会 网络
网络流行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对网络流行语“哥”的研究既要立足于语言本体,分析其语义、语法上的变化,又要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探求这种语言变体流行的社会、文化原因。

 从“犀利哥”闪电般蹿红网络以后,“哥”的时代似乎真正来临了。“数学哥”“酱油哥”“龅牙哥”等大量词汇都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哥”自此成为网友们口中的常用词,并有愈演愈烈之势。这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语言现象。因此,我们将对“×哥”这类词语进行语义、语法的分析,并探索其形成的社会、文化原因。
  一、“哥”的词义演变
  《现代汉语词典》对“哥”的释义:①哥哥:如大哥,二哥。②亲戚中同辈而年纪比自己大的男子:如表哥。③称呼年纪跟自己差不多的男子(含亲热意):如李二哥。但事实上,“哥”的词义有其历史的变化过程。
  许慎《说文解字》:“哥,声也。会意,从二可。”可见,“哥”最早并不是称谓词,而是“歌唱”之意,是“歌”的本字。“哥”字具有指称义是从唐代开始的,但是唐代的“哥”兼表“兄长”和“父亲”的意思。例如白居易《祭浮梁大兄文》:“再拜跪奠大哥于座前。”此处“哥”指的是与白居易有血缘关系的兄长;而《旧唐书·王琚传》中:“玄宗泣曰:‘四哥仁孝,同气唯有太平……’”,此处“哥”则指的是玄宗的父亲睿宗李显,因其是武则天的第四子,所以玄宗称其为“四哥”。南宋时期,“哥”逐渐用来指称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年长者,这在宋元话本和明代小说中出现得较多。例如:史应叫魏能偎伴了他,道:“魏三哥陪着纪二哥坐一坐。小弟市上走一走,看中吃的东西,寻些来家请二哥。”魏能道:“是,是。快来则个。”(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上)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大陆与外界的频繁交流对语言也产生了许多影响。20世纪90年代,在香港的一些以黑社会为题材的电影的影响下,“哥”字又带上了一种令人敬畏的权威色彩。
  现代汉语词典里对“哥”的释义与“哥”的词义发展演变过程在总体上还是契合的。不难看出,“哥”字从开始表示“兄”的意义以后,它的使用范围正在渐渐扩大,而且逐渐增加了各种色彩义。
  如今网络上出现的“×哥”现象,无疑是从“哥”的基本意义发展而来的,但又有别于《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哥”的基本意义的阐释。我们通过整理考察网络中的“×哥”类词语,分析得出若干结论。首先,网络中“哥”不一定具有“男性”这一语义特征。比如“春哥”“曾哥”,分别指的是李宇春和曾轶可两个女生。其次,“哥”不一定具有“人类”这一语义特征。比如“章鱼哥”就是一条章鱼,“吸力哥”是对气流有强大吸力的发动机。第三,“哥”不一定是称呼年长者或是年龄和自己差不多的男子。比如“装醒哥”指的是一个四五岁的男童,北京地铁中那位骚扰女性的“瞌睡哥”已经年近五十。网络中的“哥”几乎没有年龄的限制,而网民们在称呼这些人的时候也不必考虑自己和对方的年龄差距。第四,网络中的“哥”带有更多的色彩义。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哥”,网络中的“哥”表达的不仅仅是感情上的亲疏,更多的是由于事件本身引起的或褒或贬,或赞赏或讥讽抑或调侃的感情色彩。“妖娆哥”“圆房哥”等多是带有娱乐性质的一种调侃;“熨斗哥”“信义哥”等则是带有褒赏之意。
  以上我们总结了网络时代“哥”在词义上的新变化。事实上,我们通过对“×哥”这类词语的归纳整理,发现“哥”的用法也与传统用法有些不同了。
  二、“哥”的语法变化
  首先,网络中的“哥”越来越多地用来指称说话人自己。这种用法不新鲜,生活中和文学作品中都有出现,但是这种用法不常见,要受到语境等条件的限制。一般来说,在一定语境中,说话者要表示一种亲昵之意或是突然间转换语气时会采用“哥”来自称。比如“那你有啥为难的事就说,千万别碍口,天大的事儿,哥帮你的忙!”而网络中的“哥”用来自称的现象已经逐渐普遍起来,从“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到“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以此为模因的仿拟句愈演愈烈,如“哥抽的不是烟,是寂寞”等。在论坛上或聊天中用“哥”自称的人也不在少数。“哥”字仿佛能体现出一种沧桑感、寂寞感,带有稍许优越感和自我调侃的色彩。
  其次,网络中的“哥”有种“类词缀”的趋向。吕叔湘曾经指出:“汉语中地道的语缀并不很多,还有不少语素差不多可以算是前缀或后缀,然而还是差点,只可以称为‘类前缀’和‘类后缀’。说他们作为前缀和后缀还差点,还得加一个‘类’字,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完全虚化,有时候还以词根的面貌出现。”我们通过对“×哥”这类网络词语的归纳整理,发现“哥”具有类词缀的特征:
  1.位置固定。这类词语中“哥”的位置固定,都是在后面,如“酱油哥”“淡定哥”“快闪哥”等等。
  2.能产性。这可以通过网络上日益庞大的“哥”的军团看出来,只要被关注对象有一定的故事性或是独具个性,网友们都可以给他冠以“×哥”的帽子。
  3.类化作用。指的是类词缀可以决定整个词语的语法功能。“哥”前面的词可以是动词,如“咆哮哥”“清洁哥”等;可以是名词,如“证件哥”“三轮哥”等;也可以是形容词,如“深邃哥”“妖娆哥”等;还可以是其它形式,如“b哥”“v哥”等。但只要与“哥”组合,都变为名词性词语。
  4.语义虚化和泛化。在“×哥”这个结构中,“哥”的传统意义呈现出虚化的倾向,它指的就是网络上的某个话题人物或事物而已,不讲究物种、性别、年龄或是血缘等条件。当然,目前“哥”还是多以词根的用法出现,能否归为类词缀还有待商榷,但“哥”的意义的泛化趋向是不可否认的。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