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想政治课开出绚妍的奇葩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李明玉 发表于:2014-05-20 14:39  点击:
【关健词】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方法;鼓励
 摘 要:中学阶段是学生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思想政治课应努力挖掘其自身所包含的人文思想,努力培养学生自由、平等、宽容等观念,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审美能力,让思想政治课盛开出绚丽的花朵。

       一、鼓励探索与争议——感受自由与平等
  人文精神的实质是自由精神。自由精神的培养需要自由的空间,但目前思想政治课教学求同倾向严重,教学中管得过多过死,由于对结论惟一性要求过多过重,使得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创造力。其实作为学生主体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不可能相同,因此出现不同意见的现象是正常、健康的,没有差异、千篇一律、抹杀个性的整齐教育是应该摒弃的。
  自由的前提是平等。教师的职责与任务是提供给学生现实世界复杂的真实问题,在于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政治课教学一定要坚决改变以往那种划书、背题、作题的教法和学法,要努力为学生“生长”创造一个充满个性、有生命活力、自由轻松、弥漫着创造意识和求真、求实的“生态环境”。如在讲解主观性试题的时候我们不应该直接地把答案说给学生,可以先请学生发表看法,然后再请其他的学生对这位学生的看法发表意见。学生在这种宽松自由的气氛下,无拘无束地交流,畅所欲言。只要有疑问,随时可以提出,只要有想法,随时可以发表。师生平等的对话,共同提高,才能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而对于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更应该允许学生参与探讨,发表见解,而不一定要形成一个结论。这样的课堂人人都全身心地投入参与,人人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人人都是学习的真正主人,课堂成为了老师与学生共同拥有的课堂。
  二、让艺术进入课堂——学会审美
  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实际上艺术是各民族的最早的教师”,人的思想和行为源于人的认知,审美能力是认知水平高低的标志。如何认识美、如何面对美是人的一种修养,也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仅应该有一技之长,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也应该有能力处理闲暇时间,让生活充满情趣,充满快乐。
  我们要大胆地让艺术进入课堂,必须改变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教学。一段或舒缓或激昂的音乐,一首或朦胧或澎湃的小诗,一幅或寓意深远或包涵历史的美术作品,都可在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有位教师在讲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时候运用投影展示了毕加索的反战名画《桥梁尔尼卡》,我们要大胆地让艺术进入课堂,一段或舒缓或激昂的音乐,一首或朦胧或澎湃的小诗,一幅或寓意深远或包涵历史的美术作品,都可在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有位老师在讲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时候运用投影展示了毕加索的反战名画《格尔尼卡》,然后介绍了《格尔尼卡》的创作经过,再和同学一起挖掘蕴藏在作品抽象的画面背后的深刻寓意,使学生在欣赏伟大作品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和平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更为毕加索冒着生命危险,勇敢地用画笔控诉法西斯分子分子对格尔尼卡无辜人民的野蛮轰炸罪行的壮举而感慨。可见充分发挥艺术的欣赏性功能,不仅能使课堂变得生机盎然、优美和谐,更能让学生欣赏中有所感悟,在欣赏中领略人文精神,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三、让人类智慧的花朵争奇斗妍——学会包容
  人类文明源远流长,各种学术争鸣如同人类智慧的花朵放射着迷人的光彩。如果教师的教学只限于一个结论交给学生,那么必然容易抹杀学生的探索精神,其消极意义是深远的。我们经常对某些“错误观点”的批判,其实很多是由于我们没有将观点放在其特定的背景和问题中去分析、理解,而导致不能完全理解和错误理解其原意。开放的教学要求教师能够以更加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人类的文明,也要求教师不断地丰富自己,而不能对知识浅尝辄止。
  四、对权威挑战——敢于质疑
  爱因斯坦说过:“发现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的意义重大。”中学生应该追求批判性的思维。要批判首先要学会怀疑。为此,他们已不满足教师对事物现象的解释,不轻易相信教材上的结论。学生在学习在过程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产生一种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达到一个质的飞跃。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对所学学科有一定的注意力和探索精神,并且运用记忆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等,从多角度看待事物,并做出判断和选择,提出自己新的认识。这种新型认识的提出,虽然并不一定很科学、很完美,但是正是学生宝贵的创新能力的体现。
  教师应该允许学生对已有结论怀有疑问,并鼓励学生解决疑问。同时,更要允许学生怀疑教师。我常对学生说:“不敢怀疑现成答案的教师不是优秀的老师,不敢怀疑教师的学生不是优秀的学生。”在这一要求下,我的学生不仅敢于质疑,而且以质疑为荣。学习化社会的教学必须从以“教”为中心,转变为对学习能力、学习品质的培养和提高。在质疑解疑中让学生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注重政治中的历史——增强责任感
  鲁迅先生曾说:“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实践证明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历史,从历史的角度把握事物的产生、发展过程,对于培养学生辩证的观点,养成客观分析问题的习惯,以及增强历史责任感有着重要的意义。
  政治中有着广泛的历史素材可以挖掘和利用。如:通过对货币产生过程的分析,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货币的本质,树立正确的金钱观;通过对中国建国以来片面强调公有制的比重,到以公有制为主体、非公有制经济为补充,再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艰苦探索历程的了解,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我们家乡落后的原因。使学生深刻了解家乡的历史,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振兴家乡的责任感。
  六、课堂不仅仅是教室——鼓励体验
  我们的教学一定要变结论教学为过程教学,在教学中更多地注重学生的主观感受,鼓励学生去体验,为学生体验创造机会。我们的教学不仅应该是知识、技能的教授,更应该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正如庄子所描绘的教学情景:“大人之教,若形之于影,声之于响。有问而应之,尽其所怀,为天下配。”
  为此,教材不应该仅仅是书本,课堂也不仅仅是教室。我们应努力使课堂延伸,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课本,走进社会,走进历史,走进情境。如学习国有企业改革我们可以到国企参观;学习乡镇企业可以请乡镇企业的企业家作报告;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感动中国》的颁奖实况。让学生亲身去感受时代改革的惊涛骇浪和平凡生活的酸甜苦辣,走出课堂去体验生活的艰辛与冷暖,去体会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从而使学生有可能在一个较高的起点来认识世界,认识人生。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