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思想与汉语表达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刘玥 发表于:2014-07-11 13:35  点击:
【关健词】中庸 , 思想 , 汉语, 和
 摘 要: 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中庸文化讲“不偏不倚、游刃有余、过犹不及、适可而止、和为贵”。 中庸思想对于中国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中国人说话做事处处渗透着中庸思想,也就是汉语背后的所蕴藏着的文化内涵。想要学好一门语言,必须先了解其民族心理和文化因素。

     汉民族是当今世界上最为庞大的一个古老民族,以五千年的历史传承和文化积淀鹤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这漫长的岁月长河中,汉族人民逐渐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思维习惯和文化心理,并将其深深地烙印在了自己的母语之中。散布于整个华夏大地的汉语,不仅仅是一种交际工具,更是汉民族文化和心理的重要载体和结晶。历史虽已逝去,但透过汉语的词汇和句法,汉民族的思维习惯和文化心理会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开宗明义,孔子固有之道,行之即为仁义,思之则为中庸。做事方面孔子最推崇中庸之道,并把中庸视为最高的境界。那么何为中庸?“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不难看出“中”的含义是不偏不倚,是适度、适中、正确,无过无不及而恰到好处,是合宜、合理,无所偏倚而恰如其分,是中正、公正而合乎天理人情的正道。“庸”的含义是平凡、平常、平易可行,而又无可改易的一定之理,有“普遍适用”之意。这样解释,相信大家只是对于中庸思想有了大概的了解。下文中将具体得分析下咱们汉语里的中庸思想精髓的表达。
  一、不偏不倚才是中庸
  “不偏”,指不偏离初衷。一件事没做到位,还可以再做,一件事如果做的太过了,就难以收拾了。用力太猛和用错力都会使事情变味。中庸不是圆滑,而是有原则,做事须得把握好分寸,有所为而有所不为。还得讲究变通,做到进退有度,收缩有余。
  这种思想完全渗透在咱们的汉语表达里,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出头的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树大招风”,“人怕出名猪怕壮”等。如果你太冒尖了,自然就容易成为别人攻击的对象。这是自古以来,中国社会的特点之一。中国人平时最常说的就是:万事要讲个“度”,这个“度”就是标准。“过犹不及”,即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超过这个“度”,就会:物壮则老、月盈则亏,水盈则溢、事盛则衰、物极必反等。汉语中还有大量的“不×不×”词语,如:不偏不倚、不大不小、不前不后、不明不暗、不紧不慢、不好不坏、不多不少等。这些词语最大的特点就是否定两头,取中间状态,这正是中庸之道所倡导的。还有中国人在表达对人或事物不好的看法时,通常不会选贬义词。她有些胖——她不是很瘦、这个菜真难吃——这个菜不太好吃、他长的真难看——他长得不是很好看。都是表达同一种意思,为什么后面的句子就听起来顺耳多了呢。原来是中庸思想在起作用,前者是采用走极端的说法,因此使人听了就觉得刺耳,不易接受,而后者“不×”的表达方式,是否定极端,使之趋于中间,这岂不是中庸之道吗?至于具体中间的状态是什么样的,好像也没人能说的清楚,估计就是“酒饮微醉,花看半开”的境界。但是说话人和听话人似乎已有共识,心灵上达到默契,彼此心照不宣。其实这都是中庸潜移默化的结果。总而言之,过犹不及最难把握,恰到好处则是不偏不倚的中和。
  二、中庸是做事游刃有余
  凡事不能剑走偏锋,要做到“游刃有余”,这便是“中庸”的原则。游刃是技术,有余才是大道。这里的“有余”,就是做人留后路,做事留一手。“有余”真不容易,您瞧,这在贾府就得了个应验。《红楼梦》上说:“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贾家就是太有余了忘记缩手,弄得回不来头。中国人奉行着中庸的原则,说话向来小心谨慎,经常采用一种“含糊”的说法。比如,不轻易地对别人承诺;即使能够办到的事也不给别人“打包票”;不轻易说出“肯定”这样的话,因为这样就会把话说“太满了”。一般求人办事,得到的回答都是统一口径的:“视情况而定”;“尽量为之”。用意很明确就是为防止有“意外”情况,给自己留有转圜的余地。而“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人不可能一辈子永远春风得意,所以中国人践行中庸哲学,留有转圜的余地,懂得见好就收。锦上添花固然精彩,适可而止却是最明智。
  孔子说“有余而不敢尽”,就是说,如果发现自己有过人的能耐,那就要收敛一点,做人做事要保存最后的有余,不要做绝了。这是孔夫子教我们自保的一种处世方略。“锋芒毕露”,“显山露水”,“深藏不露”这些成语都深刻反映出中庸的思想内涵,为人要谦虚,做事要低调。因此在咱们汉语中的自谦语特别丰富,汉语中关于第一人称“我”的自谦语多达十几个,例如:“鄙 人”、“仆”、“不才”、“不肖”、“不敏”、“小可”、 “无似”、“在下”、“窃”、“愚”等。在日常交往中,听到别人的夸奖,常要说一些贬低自己的客套话,像“还不够好,我不行,还差得远呢,比你差远了,得向您学习啊”,否则就会被人视作不谦虚或狂妄自大。“谦受益,满招损”,在中国,“夹着尾巴做人”才是做人做事之王道,这也就是为大家所推崇的中庸。
  三、中庸的状态就是即此即彼
  孔子说“舜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孔子赞赏舜的做事方式,那就是中庸。舜隐恶扬善,而不是惩恶扬善,使得大禹治水成功。有时往往用一种温和的手段制恶,也许结果会更出乎意外。中庸的核心正是“和”,孔子说“和为贵”,贵即是双赢。中庸不是做事非此即彼,而是即此即彼的第三态,即中间态。非此即彼就是要打仗,即此即彼就是能和好。中国人讲究“和气生财、上和下睦、政通人和”,政治上,在“和”的基础上,可以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求同存异”是我们外交策略之一。无论做什么事,我们都期望“天时地利人和”,助我们成功。现在倡导地建设“和谐社会”,不同样是中庸思想的实践吗?孔子说:“君子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在强调“和而不流”的同时,即不同流俗,还要坚持“和而不同”做事原则。“明哲保身”是孔子倡导的一种积极而充满智慧的处事方式。在“国无道”时,明哲保身,方能进退自如;安分守己,方得安享终身。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