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与兴趣通向交往的反思之路(2)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黄婷 发表于:2013-10-21 19:09  点击:
【关健词】哈贝马斯 兴趣类型 反思 交往 批判
1.技术的兴趣 技术的兴趣是人们试图通过技术占有或支配外部世界的兴趣,使可有效地加以控制的活动有可能从信息上得到维护和扩大,并以这种兴趣来揭示现实⑧。这种兴趣的目的就是要把人类从自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排

   1.技术的兴趣
  技术的兴趣是人们试图通过技术占有或支配外部世界的兴趣,“使可有效地加以控制的活动有可能从信息上得到维护和扩大,并以这种兴趣来揭示现实”⑧。这种兴趣的目的就是要把人类从自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排除了自然对人类盲目的统治。技术的兴趣促成了自然科学的思想和研究,不断揭示自然界的奥秘,扩大人类在自然界的活动领域,并且利用和改造自然。它体现了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最基本的物质需求。在技术的兴趣的引导下就形成了经验——分析的科学知识类型。这是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之上的认识论述。这是对技术上掌握对象化的过程的认识兴趣。
  2.实践的兴趣
  实践的兴趣是维护人际间的相互理解以及确保人的共同性的兴趣,其主要关注的是主体间互动的实践
  关系,是“维护和扩大可能的、指明行为方向的谅解的主体通性,并以这种兴趣来揭示现实。对内涵的理解按其结构来说,目标是行动者在流传下来的自我认识的框架内的可能的共识”?讁?訛。人类通过语言、文字等符号系统与现实世界中的他人进行交往是人类必不可少的需求。哈贝马斯认为实践的兴趣给人类历史的解释,目的是把人从僵死的意识形态的依附关系中解放出来,由此在实践的兴趣指导下形成的历史——解释学的科学。最终能确保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与沟通。
  3.解放的兴趣
  解放的兴趣就是人类对自由、独立和主体性的兴趣,其目的就是把“主体从依附于对象化的力量中解放出来”。哈贝马斯认为,一切批判性的科学就是在解放的兴趣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解放的兴趣形成一种批判的社会科学,旨在实现反思本身。哈贝马斯赞赏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认为弗洛伊德最先从方法论上使用和坚持了自我反思。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说体现了解放的兴趣的反思主旨。解放的兴趣着眼于批判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宰制和扭曲现象,它表达了人类始
  终潜藏着的对现实社会不满、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这一理想境界的超越需求。
  人类历史的前进与发展,首先取决于解放的兴趣,而解放的兴趣本身又决定于指导人们获取共识和拥有控制自然界的技术力量的兴趣。⑩ 由此可以看出,哈贝马斯所区分的这三种认识兴趣是相互补充不可分割的整体,其分布对应的自然科学、精神科学和批判的社会科学也是当今社会中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理论。而三者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以反思为基础的解放的兴趣。
  三、社会交往的反思之路——认识兴趣的基石
  重建被实证主义抛弃的反思经验是哈贝马斯完成《知识与兴趣》的最主要的目的。在当时,西方科技理性膨胀,以实证主义为代表的科技主义对资本主义人文危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哈贝马斯通过对哲学思想史的回顾,为我们指出实证主义只是局限于对经验事实的观察与分析,否认了反思的批判,具有用“知识学取代认识论”倾向的缺陷。通过对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认识论观念的分析,哈贝马斯指出了这些理论前辈的不足和缺陷,都是放弃了对反思本身的认识。他推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认为弗洛伊德梦的解释导致反思,是从心理学的层面进行的理解活动,是解放的兴趣的代表,对梦的释义是解释者对不使用语言的两个人之间的沟通,力求建立语言符号和规则有效性的主体通性,这是一种被畸形化了的社会交往的方式,通过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导向对自我的反思,去反思人类交往的有效性。
  在哈贝马斯认识兴趣的分类中,技术的认识兴趣是人类对物质需求的满足,是科技发展的推动力,也是人类发展的基础。实践的认识兴趣是主体间进行语言交往的兴趣,产生于主体之间的相互理解,但没有达到反思的地步,不能对人类的生存进行反思性的思考,对人类的交往进行理性的分析。哈贝马斯所重视和强调的是解放的认识兴趣,这是人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对自己的生存条件,对扭曲、变形、病态的人类文化发展进程的一种反思和超越性的需求,是人类对病态社会制度进行反思批判的兴趣,具有极其强烈的启蒙作用。解放的认识兴趣是独立自主的兴趣,在它指导下的认识是解放的运动,是独立自主意识的确立。它是人类作为独立自主的个体存在的思想基础。
  哈贝马斯对认识与兴趣理论的重构,是在哲学认识论发展过程中最具综合性的创建。其立足于公共社会领域结构,通过对西方认识论发展的理性批判和系统化的梳理,提出了具有创造性的认识兴趣分类观点,重新把反思的主体纳入哲学发展的进程中。这一反思过程也在其不断的理论分析中彰显出社会交往理论的萌芽。因此笔者认为,哈贝马斯在《认识与兴趣》中创造性地提出认识兴趣理论是其整个哲学系统发展过程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是通往其后期交往理论的反思之路。
  ① 曹卫东:《曹卫东讲哈贝马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② [德]哈贝马斯:《关于公共领域问题的答问》,《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3期。
  ③⑥?輥?輮?訛 [德]哈贝马斯:《认识与兴趣》,郭官义、李黎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第1页,第13页。
  ④ 夏巍:《实证主义与哈贝马斯知识原则的存在论初始定向》,《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⑤ [德]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地平线——哈贝马斯访谈录》,李安东、段怀清译,严锋校,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45页。
  ⑦ 钱厚诚:《哈贝马斯的知识类型观》,《兰州学刊》2006年第9期。
  ⑧⑨ [德]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李黎、郭官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127页,第128页。
  参考文献:
  [1] 陈勋武.哈贝马斯评传[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
  [2] [美]麦卡锡.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M].王江涛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 曹卫东.思想的他者[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 [德]霍斯特.哈贝马斯[M].鲁路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5] 胡军良.哈贝马斯对话伦理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6] 贺翠香.劳动·交往·实践:论哈贝马斯对历史唯物论的重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