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2)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冯彦敏 路遥 方文 发表于:2014-12-03 13:53  点击:
【关健词】“三生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问题;对策
三、三生教育改进的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及原因分析,本文提出以下改进的对策建议。 1.发挥家庭教育在三生教育中的助推作用 家庭教育是三生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家庭是一个人出生成长的地方,家庭教育对个人的人格

      三、“三生教育”改进的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及原因分析,本文提出以下改进的对策建议。
  1.发挥家庭教育在“三生教育”中的助推作用
  家庭教育是“三生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家庭是一个人出生成长的地方,家庭教育对个人的人格、品性、是非观念等方面有非常大的影响,家庭教育的失败将会影响“三生教育”的成效。虽然我们前面提到搭建家校联合教育平台还存在诸多实际困难,但是仍然可以做一些努力和尝试。如召开“三生教育”家长座谈会和公开讲座,组织亲子活动等,向家长宣传三生教育的政策方针,普及科学的教育方法和知识。建立学校和家庭互相联系的QQ群微信群等,方便教师和家长之间以及家长和家长之间及时沟通信息,交流“三生教育”的经验和问题。此外,还应有专门的部门对家庭“三生教育”进行管理和指导,建立起制度上和经费上的保障措施,探索构建加强家庭“三生教育”的长效机制〔5〕。
  2.发挥媒体在“三生教育”中的宣传引导作用
  对于社会教育方面,应该加强社会舆论媒体在“三生教育”中的责任意识,注重舆论引导,充分发挥宣传教育职能。出版单位应组织人员,围绕“三生教育”的主题,出版发行一系列优秀的书籍和刊物。书籍和刊物的形式应该多样,包括图册、手册、画报、故事集等,以青少年喜闻乐见和易于接受的形式,引起其阅读的兴趣。其次,影视传媒单位也应该多制作一些充满正能量的优秀的影视作品,为“三生教育”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社会媒体应该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和渠道,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的教育熏陶。
  3.加强网络信息传播的监督管理
  对于移动互联网上大量传播的垃圾信息,相关部门要相互配合,共同加强监管。由于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以及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上网变得非常便利和快捷,网络生活已经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中。网络生活给我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虚假、谣言、色情、暴力等垃圾信息的传播。学生群体是网民群体中重要的构成部分,因此必须加大对网络信息传播的监管力度,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清洁的网络环境。政府应积极责任担当,制定相关的法律制度,组织专业监管队伍,加强网络运营行业的自律管理,严厉打击网络信息违法犯罪行为。从而使网络在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主流价值理念的引领和激励作用。
  4.加强对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是指公众接触、解读、使用媒介的素质和修养〔6〕。网络已成为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急需加强学生对网络信息的筛选和鉴别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选择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以便利用网络的优势快速获取知识,了解时政大事。其次,要培养学生鉴别网络信息的能力,自觉抵制危害身心健康的垃圾信息。最后,要培养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和传播道德意识,使学生的网络言行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不听不信不传谣言,不转发危害国家社会或他人利益的言论,为自己的传播行为负责。
  综上所述,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代性语境下,“三生教育”显得更加重要。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凝聚社会共识〔7〕,把“三生教育”与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教育实践和自我教育紧密结合,创新教育方法和手段,构建长效机制,在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融合推进的实践不断达到崇尚生命、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教育目的,从而彰显生命生存生活的价值光辉。
  〔参 考 文 献〕
  〔1〕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实施生命教育 生存教育 生活教育的决定〔Z〕. 2008-06-24.
  〔2〕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403/t20140 305_46240.htm.
  〔3〕微信累计封停2000万个招嫖账号 今起禁公众号“集赞”. 〔EB/OL〕.http://tech.ifeng.com/bat3m/detail_2014_06/09/36735537_0.shtml.
  〔4〕央视揭微信招嫖内幕已侵蚀到校园〔EB/OL〕.
  http://money.163.com/13/1118/14/9DVJV5OJ00254U80.html.
  〔5〕曾汝弟.家庭实施“三生教育”的意义、任务及需要解决的问题〔J〕.昆明学院学报,2010,(02):12-15.
  〔6〕段京肃,杜骏飞.媒介素养导论〔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19.
  〔7〕方世南.社会取向的价值认同〔N〕.辽宁日报,2014-08-19(05).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