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转对乡村景观影响的模型研究(2)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赵中建 发表于:2013-03-09 18:37  点击:
【关健词】土地流转;乡村景观;模型
2 土地流转对乡村景观影响机制模型 土地既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又是乡村景观的基本景观要素。很显然,每一次土地权属的变更都会直接带来乡村景观形态的变化。土地权束的流转最终会通过土地以及土地所承

  2 土地流转对乡村景观影响机制模型
  土地既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又是乡村景观的基本景观要素。很显然,每一次土地权属的变更都会直接带来乡村景观形态的变化。土地权束的流转最终会通过土地以及土地所承载的景观元素表现出来,也就是说,土地流转是乡村景观衍变的一个基本原因。依据土地流转发生的空域来看,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农村(乡村)土地流转、城乡土地流转和城市土地流转三个层面,并以此来分别对应于城市、城乡交错带和乡村,以及城市景观、城乡交错带景观和乡村景观。
  2.1 乡村土地流转对乡村景观影响的机制
  从目前学者对农村土地流转的研究结果来看,乡村土地流转主要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以及宅基地流转三个层次。不可否认,目前我们讨论该命题更多是依据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背景下,如何破除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与“集体所有、农户经营”土地制度长期稳定之间的矛盾。在笔者看来,乡村土地流转对乡村景观影响的机制至少可以描述如下。
  2.1.1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直接影响了农田斑块的形状以及土地职能的转变
  改革开放初期,以家庭为单位平均分配承包集体土地引起农田土地斑块细碎化,破坏了农田景观的整体性和连续性。以规模化农业生产为目的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在一定程度增加乡村景观整体性与连贯性的同时,因产业化、企业化、科技化、自动化为特征的新规模农业重构了现代乡村景观审美形象。而以非农化生产为目的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则成为乡村景观的新变量,使得乡村具有一定的城镇化特征,成为“类城化”乡村的重要参数。
  2.1.2 乡村宅基地流转直接影响了乡村聚落的特征和乡村庭院景观
  如果说乡村聚落内部宅基地的流转主要影响了乡村聚落的内部结构和形态的话,那么因为乡村宅基地规划和管理的弱化或缺失而造成的耕地向宅基地流转,则带来乡村聚落的外延扩大。而在具有矿产、旅游、交通、航道等资源的村落,宅基地流转通常围绕资源点展开,建设全新的商住两用房屋,直接重建了乡村聚落和乡村庭院景观形态。乡村的贫富差距通过宅基地流转的途径以乡村庭院景观的两级分化表现出来。
  2.1.3 乡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则直接影响了乡村景观的产业布局和乡村向城市转变的速度和程度
  在经济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乡镇企业、村办企业甚至是家庭作坊成为农村发展的主要走向。这种集体土地由农业向非农业转变,带来的乡村的农田景观、村落景观破碎化,第二、三产业的大量出现也带来了乡村景观生态的破坏。甚至有的乡村,经济发展是以牺牲村民集体的生态环境为代价的,而这种破坏性的经济发展成为乡村景观的最大杀手。  2.2 城乡土地流转对乡村景观影响的机制
  如果说乡村土地流转的最终结果是带来了乡村景观由传统乡村向现代乡村转变,最终在城市影响的诱导下孕育了新城镇的话,那么城乡土地流转则是城市规模扩大的必然结果,是乡村景观加速城镇化的必然途径,是乡村受到城市因素侵入后的必然结果。这种影响机制可以被描述为:
  ①城市规模扩大和城市化的深入使得城市建设用地日渐匮乏,将城市周边区域的乡村集体土地转换为城市建设用地是城乡土地流转的内在需求,也是城市建设用地增量的最有效途径。
  ②乡村土地流转到城市土地的通常途径是先将乡村的行政管理划归城市,然后采用土地征收的方法将集体土体转换成国有土地,进入土地一级市场,完成城乡土地流转过程。
  ③农民从原有土地上剥离,成为城镇户口,完成农业人员向非农业人员的转变。
  ④被流转的土地职能从农业生产转向非农业生产,最大限度地改变了乡村具有的景观特征。
  2.3 基于土地流转的城乡景观互动影响模型
  通过上文分析不难看出,无论是乡村土地流转还是城乡土地流转,最终的结果和目的都是向城市的流转,具有由乡村到城市的单向流动性。乡村景观作为与城市景观对应的一个概念,通过土地流转发挥着各自的影响力,并相互交融。城市景观具有乡村性,而乡村景观也具有城市性。城市景观里的乡村性是乡村景观影响力的结果,乡村景观里的城市性则是城市景观影响力的结果。考察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相互影响的关系不难得出如下结论:城市景观影响力随着乡村距离城市的增大而呈现逐步衰减趋势,并通过土地流转和人口流动、大众传媒诱导乡村内部孕育出新城镇景观;乡村景观影响力随着距离城市区域的减小而呈现递减趋势,并通过土地城乡流转升华为城市景观或蜕变为服务于城市的新型乡村景观点(如图1所示)。
  3 土地流转影响乡村景观的途径模型
  3.1 土地斑块与农田景观途径
  乡村区域的土地流转对乡村景观的影响首先表现在了土地斑块的变化以及因土地斑块变化引起的农田景观上。在景观生态学中,乡村景观空间格局是由斑块、廊道和基质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斑块作为景观生态学的一个概念,被用来描述“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非线性地表区域(Forman and Godron 1986)”。因土地流转引起的农田地块的种植功能转变、新型农业、耕地的非农化操作等都可被看作是干扰斑块,引发原有土地景观斑块的大小、形状和性质的改变,并作用于廊道和基质上,引发整个乡村生态景观的改变。如果从城乡空域而言,乡村区域被看作是乡村景观的基质,乡村河流、道路、山川、森林等被看作廊道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将农田、乡村聚落看作是斑块。所以,土地流转对乡村景观的影响,首先表现在了农田景观层面。主要表现在:
  ①农户之间自发进行的耕地经营权流转,使土地细碎得到有限控制。种植专业户、企业化承包经营、集体互助合作经营等规模种植的内在需求因土地流转得以有效实施,并作用于乡村景观空间中,增加了土地的生产效率、使得粗放型的农田景观带有了明显的科技特征和时代气息。
  ②乡镇企业、村办企业和家庭作坊等非农建设引起的土地流转则改变了土地的功能,使乡村由过去的农业生产性景观向非农业生产性乡村景观转变。
  ③因乡村建设用地无序规划或管理失控造成耕地向建设用地大量转变,引发乡村聚落外延扩大,压缩农田景观斑块,在有的聚落密集区,聚落之间几乎连成一片,乡村性逐渐被城镇化所取代,进而发展成为“类城化乡村”。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广州毕业论文代笔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