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例宫颈癌介入治疗前后临床病理分析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马存凯 发表于:2012-01-01 14:39  点击:
【关健词】临床,病理,分析,前后,治疗,宫颈癌,介入,35例,
宫颈癌是一种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传统治疗以手术结合术后放、化疗为主。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术前或不能手术的患者经髂动脉、子宫动脉介入栓塞化疗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肿瘤妇科2009年8月至2011年8月共收治35例活检病理证实宫颈癌患者,术前均行动脉插管介入化疗,其后行子宫广泛切除术及病理检查。患者年龄31~65岁,平均39.5岁。患者入院时下腹坠胀22例,疼痛18例,出血15例,阴道排液11例。术前肉眼观察22例见明显外生性肿物,肿物直径0.5~5.2 cm,结合CT等相关检查根据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2009年)[2]粗略分期:Ⅰb1期11例,Ⅰb2期9例,Ⅱa1期5例,Ⅱa2期6例,Ⅱb期2例,Ⅲa期2例。
  1.2 取右侧股动脉穿刺采用Seldingers技术行股动脉穿刺后插管,将5.0F Cobra导管分别插至双侧髂内动脉,经DSA造影,观察宫颈癌及宫旁组织侵犯范围以及子宫动脉及其分支,超选择至子宫动脉用抗癌药物进行动脉灌注化疗,化疗方案为奥沙利铂100 mg、5,FU或替加氟1000 mg,表柔比星 20~40 mg,35例患者进行46次灌注化疗及栓塞术,并对肿瘤供血动脉给予碘化油及化疗药物混悬液及明胶海绵栓塞,间隔时间为介入治疗后3~4周进行。
  1.3 所有35例病例术后均由病理科于子宫颈处广泛取材,必要时结合免疫组化细胞角蛋白染色予以诊断。
  2 结果
  35例宫颈癌患者术前子宫动脉介入治疗后,其入院时所感下腹部坠胀、疼痛、出血、阴道排液等症状均有所缓解。术后大体观察5例外生性肿物完全消失,11例外生性肿物明显缩小,所有病例肿瘤病灶处均见坏死。光镜下病理检查显示,癌灶处肿瘤组织坏死明显,其周围纤维组织增生,炎细胞浸润,并见异物巨细胞反应。有6例宫颈表面糜烂,未见明显肿瘤组织,其中5例仅于黏膜下间质内见少许癌细胞巢团,1例间质内无明显癌组织,经免疫组化细胞角蛋白染色后查见两小团角化细胞。术后病检大体观察35例中外生性癌灶12例,内生性桶状宫颈9例,混合性14例。术后FIGO分期:Ⅰb1期22例,Ⅰb2期3例,Ⅱa1期2例,Ⅱa2期4例,Ⅱb期2例,Ⅲa期2例。组织学分类为鳞癌Ⅰ、Ⅱ级者共29例,Ⅲ级4例,腺癌2例。
  3 结论
  近年来随着适龄妇女宫颈癌普查工作的开展,以及HPV、液基细胞学等检测方法的实施,宫颈癌早期的发现率得以提高,本组研究中患者以FIGO分期Ⅰ、Ⅱ期者为主,其初选治疗以手术治疗辅以放化疗为主。而术前经骼内动脉、子宫动脉行介入栓塞化疗,首先可以起到阻塞肿瘤组织营养血管,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其次可以使局灶化疗药物浓度较常规静脉滴注提高5倍[3],加速肿瘤组织坏死;再者可以提高局灶血药浓度,降低癌组织经脉管转移的潜在风险。本组研究中,患者经术前介入栓塞化疗后,其下腹部坠胀、疼痛、出血、阴道排液等症状均有所缓解。化疗后肿瘤最大径变小,经病理组织学观察,肿瘤组织坏死明显,个别病例肿瘤组织几乎消失,而手术后FIGO分期亦有所改善,与同类研究结构相似[4,5]。由此可见术前介入栓塞化疗结合手术治疗,对于宫颈癌患者,尤其是早期宫颈癌患者可以有效缓解其临床症状,缩小肿瘤体积,降低术后临床病理分期,进而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预后。因此,在宫颈癌的治疗中,术前介入栓塞化疗是一种值得推广且有效的治疗手段。
  参 考 文 献
  [1] 张家合, 郑全庆. 不同民族和人种宫颈癌发病率的比较. 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2008, 29(2):78,81.
  [2] 林仲秋, 吴珠娜. FIGO 2009外阴癌、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新分期解读.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09, 36(5):411,412.
  [3] 陈春林, 谭道彩, 梁立治. 动静脉灌注化疗宫颈癌组织药物浓度的比较.中华妇产科杂志,1995,30(5):298,300.
  [4] 彭小平, 李孟达. 介入治疗在妇科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新医学,2004,35(2):69,71.
  [5] 罗耀昌, 兰庆茂, 欧阳秀莲, 等. 宫颈癌介入灌注化疗栓塞的临床应用. 当代医学,2009, 3(5):54,56.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