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保管时代档案职业角色新论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肖春红 发表于:2012-01-02 13:24  点击:
【关健词】后保管时代 档案职业角色 角色转变
本文首先分析了后保管时代档案职业角色的新释义,接着阐述了后保管时代对档案职业角色所提出的新期待,并根据新期待提出了档案职业角色的转变策略。

 我国档案职业角色从古代形成以来,一直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转变。从商代作为巫和史的宗教高级官员下降到秦汉时期的低级行政人员,到清朝其地位已降至政府机构最下层,建国后虽有所发展,也只是行政机构的辅助人员。但是如今,档案界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后保管时代,它预示着档案职业进入转型期,并对档案职业角色提出了新的期待,呼吁档案职业角色跟上时代的步伐,努力完成角色的转变,最终全面提高档案职业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这无疑为档案工作者开辟了一条重新站起来的道路。
  一、后保管时代档案职业角色新释义
  (一)保管时代档案职业角色释义
  角色是社会劳动分工的结果,学者对其定义大同小异。在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看来“角色是附着于社会地位之上的被期待的行为或者行为规范。”[1]他的这一观点和英国社会学家邓肯·米切尔的看法不谋而合:“角色是与社会职业、身份相关的被期望的行为。”[2]可见角色是在对应的社会地位中被社会所期待的某种行为。职业角色则是指社会成员在特定生产关系的职业岗位上,被社会期待的行为模式的总和。由此笔者认为,档案职业角色是指在档案职业领域内,档案工作者被社会期待的行为模式的总和。
  保管时代,“档案管理者被定义为这样一个群体:他们为真正的决策者保管大量的文件实体。”[3]档案工作者退居为单纯的实体保管员,档案职业角色被定义为:为社会记忆保存单份实体残余文件以备利用;被动地接收各部门移交的档案;做着简单、重复的手工操作;少数研究馆员做些编研工作等行为总和。
  (二)后保管时代档案职业角色新释义
  在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上,T·库克正式提出档案界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后保管时代,以区别于传统文件的保管模式,区别于保管时代。后保管时代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文件数量剧增、文件形态发生变化并以电子文件的发展为标志的一个时代。它意味着档案工作对象和档案学研究内容的丰富。其实,后保管时代不仅仅是档案保管方式的变迁及对象的变化和丰富,它的到来更反映了社会文化现象的变化,预示着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档案职业正向社会化、开放化发展的趋势。
  前文分析到,角色是被社会期待的行为模式的总和,这种期待不单是后人从前人那里承袭下来的角色期待,还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被赋予新的内容,角色丛也将扩大。这里说的角色丛是指社会成员在某一个社会地位所产生的社会角色系列。例如某人在家里承担的是父母的角色,到工作场所则是员工的角色。[4]在后保管时代,档案职业角色的含义被赋予了新的内容,也可以说角色丛得到扩大。除传统的角色释义外,还被赋予了参与社会记忆、社会文化的构建;积极融入电子文件运行事务;提供数字档案信息利用、加强与各单位的合作等新释义角色行为。
  二、后保管时代对档案职业角色提出的新期待
  (一)主动参与构建社会记忆的新期待
  在后保管的社会转型期,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档案职业应承担的社会职责和应具备的社会功能,而首先被重新审视的是档案本身:“档案存在的合法性和公众对档案的认可已从一种司法——行政的有机联系转变为文化——社会的有机联系,社会记忆的定义不再仅局限于强大文件形成者留下来的‘记录残余’,公众和历史的可靠性对档案和档案人员提出了更多要求。”[5]可见,档案成为了社会文化的有机联系体,社会记忆则从文化和其他更高的角度重新审视。所以,档案工作者应从社会需求出发,努力构建完整的社会记忆,不再只是单份历史记录的保管员。
  “十二五”规划的文件中,国家把档案划为历史文化遗产、社会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表明社会期待档案职业走出自己狭隘的圈子,从文化、国家记忆、公民的实际生活等多层面去开展档案工作。如F·杰拉尔德·汉姆所言:“档案不再只反映狭隘的研究兴趣(即原来的工作“中心”),而能真正反映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即‘边缘’)”。[6]
  (二)主动融入电子文件整个形成事务的新期待
  后保管时代,电子文件作为档案职业的新客体,正逐步成为主流。由于电子文件自身和软件运行系统都有着复杂性的特点,“我们将不得不在电子文件形成之前就考察文件或产品背后的创造活动或创作意图,以实现文件的前端控制,保证电子文件能够被捕获。”[7]再者,“在电子环境中,如果档案人员不积极介入文件的形成和保管过程,文件将很可能不存在或至少不可能被鉴定、保存、编目或提供利用。”[8]所以,档案人员在做到前端控制下,应努力融入电子文件的整个事务过程中。
  总之,档案工作者主动融入电子文件的形成事务过程,是档案人员积极融入各种事务的新表现,体现了后保管时代档案工作者走出自身狭隘圈子的新尝试,这是后保管时代的又一个新期待。
  (三)主动变档案馆为信息中心的新期待
  近年来,各种场馆如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都逐渐向社会免费开放,成为人们获取相关信息的重要场所。档案馆作为档案职业的核心组织机构,保存着大量的档案信息资源,是个海量的信息资源库。所以,档案工作者应把档案馆这一天然的优势利用起来,打开利用的大门,变档案载体存放仓库的档案馆为公民获取相关信息的中心场所。
  首先,对实体档案馆而言,“后保管时代,从档案建筑作为文件保管基地转变为一个便于公众利用的数百个由形成者控制的系统内各种文件的信息中心。”[9]所以,档案工作者应把作为文件保管基地的档案馆变为档案信息采集中心、公共文化休闲场所和文件信息中心。另外,社会对数字档案馆的利用给予更高的期望。数字档案馆实现了纸质档案的数字化获取、电子文件的统一管理,更加方便了广大用户的利用需求。人们期望这个虚拟的档案场所能为社会所用,成为真正的数字档案资源中央信息中心。
  三、后保管时代档案职业角色转变策略
  档案职业角色被赋予了新的期待后,档案工作者就应努力朝着这个方向转变。笔者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一)从单份社会记忆残余的保管者向社会记忆的构建者转变
  在后保管时代,如果“档案工作者过于重视现实需求而忽视了研究性需求,那么他将置身于成堆成捆的文件中,迷失于无止境的管理性工作中,从而终将失去了造福后代的机会,也放弃了自己最崇高的职责———社会记忆和人类文化的捍卫者。”[10]而捍卫社会记忆,并不是指单纯的保存社会遗留下的记忆残余,而是从社会文化的视角去捍卫社会记忆和历史文化。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