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题材影视作品热的深度解析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郝鹏腾 发表于:2012-03-30 14:04  点击:
【关健词】深度,解析,热,影视作品,题材,军事,
如果说军事题材影视作品创作中存在永恒的主题,那么“战争与和平”无疑是其中最具魅力的主题之一。多少年来,在这个主题之下演绎着无数英雄豪杰的悲壮故事,诞生了众多催人奋进的传世之作。然而,我们稍稍留意一下就会发现,在“战争”与“和平”的天平上,后者明显处于

一、新时期军事题材影视作品的多面视角
  1.考量市场经济大潮中的军人与社会的互动
  长期的和平环境,使当代军人与战争的关系有所疏远,也使得当代军人的价值难以像战争年代那样体现得轰轰烈烈、举足轻重。这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军人个体自我认同感的下降。因为,对于没有经过战争检验的军人而言,其荣誉感与价值评价往往不能让人心安理得。但在和平年代,军人渴望通过战争证明自身价值的想法,显然与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以及大众的和平主义理念格格不入的。因而,军队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生活中居于什么样的位置,军人如何理性审视和面对时代风向标的转变,成为军事题材影视作品必须去考量的问题。创作于上世纪90年代末的电视剧《和平年代》可以被看作是反映此类问题的典型作品。
  《和平年代》并没有从个人品质、家庭矛盾、局部困难等方面去构筑这一现实悖论,而是从时代变革、军队使命转变这样的角度去表现军队的走向和军人的命运。在该剧的第一集中,有一个为了开发城市,炸掉烈士纪念碑的情节。可想而知,这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它不仅表现出军队必须为经济建设做出必要的牺牲和奉献,而且预示着军队自此进入一个全新的建设时期。当然,军人的社会地位也随之失去了战争年代的壮烈与夺目。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牺牲奉献其实并不比战争年代来得轻松,因而也同样体现着军人的价值所在。即剧中主人公所说的“和平是对军人最高的褒奖”。
  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一书中评价毛泽东时曾认为,毛泽东的一个重要功绩是提高了军人的社会地位,“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隔三差五的战争虽然容易让颠沛流离的国民厌倦,但是抗战的胜利本身使得军人的价值与地位得到国民的认可。”而在和平年代,军人的另一个不幸是他们命中注定不可能成为驰骋疆场、战功赫赫的战将,而不得不做一名远离炮火的“沙盘将军”。但其实,这种孤独的坚守与在战争年代的拼杀具有同等的价值。因为,富国需要强兵。只有军队强大了,国防无忧了,经济建设的目标才能平稳实现。《和平年代》中的主角秦子雄正是这一代空谈战争却献身国防的职业军人的代表。他们有着和平年代的军人所特有的强烈使命感。尽管他们非常清楚自己可能与战争无缘,但依然恪守着“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的坚定信念。依世俗的观念来看,秦子雄式的军人过于偏执,过于激烈,但依然会让人产生一种崇敬感。这恰恰说明,这些军人在和平年代的自我价值定位和实现,得到了社会大众的普遍尊重与认同。
  需要指出的是,《和平年代》在肯定秦子雄的价值取向时,并没有否定另一种人生选择。那就是以章大军、慕容秋为代表的脱下军装的转业军人们。事实上,真正能把军装穿一辈子的人并不多,大多数军人都在几年、十几年之后又成为了老百姓。因而,看待和平时期的军人价值与地位,一个要点在于能否将“军人”与“国民”的概念相互融合,将军人视作与其他“国民”一样的平凡人:他们一样都有喜怒哀乐,有阳光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而只有当人们在意识里模糊了军人与非军人之间的界限时,对军人的价值才会多一份感知:同为国民,而军人承担了更多。
  2.展现新军事变革背景下的军人使命社会发展同步
  有人说,军人有两种状态——打仗和准备打仗。长期的和平环境,军人似乎早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但实际上,世界并不安宁,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特别是随着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的普及应用,世界军事格局与战争形式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诚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一旦技术上的进步可以用于军事目的,它们便立刻几乎强制地,而且往往是违反指挥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战方式上的改变甚至变革。”
  人民军队要想确保能够履行保卫国家安全、维护和平的职责,必须紧跟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步伐,刻不容缓地走质量建军、科技强军之路,锻造一支能够打赢新形势下局部战争的新型军队。2000年推出的电视剧《突出重围》,首次以军事演习为背景,展示了我军在这一过程中遭遇的尴尬以及进行的积极探索:在一场模拟高科技条件下局部战争的大演习中,装备精良、代表中国军队主力的甲种A师,被一个具备现代作战意识的乙种师屡次击败。A师痛定思痛,就领导班子、思想方法、作战手段进行调整,终于用高科技手段战胜了对手。
  随后几年里,《DA师》、《垂直打击》、《沙场点兵》等直面未来战争的作品相继推出。在这些电视剧中,无一例外地突出了“军队现代化”的问题。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核心是战争形态的变化。历史的大转折,时代的大变迁,必然冲击到中国军人的心灵,必然引出中国军人迎接挑战的呼声。而此类作品恰恰反映了中国军人在新军事变革的浪潮中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忧患意识,以及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意志和决心,重申着、张扬着、聚焦着“军人为战争而生”的观念,振聋发聩地昭示着“一个兴盛的民族的背后必定站立着一支强大的军队”的箴言。
  3.凸显抢险救灾中的军人价值引领社会发展
  战争是人类最高级别的竞技场,是人类社会为争夺利益而发生的集团与集团的冲撞,要保证获得胜利,必须依靠组织严密、战斗精神高昂,且训练有素的集团来承担。而自然灾难也是一种高强度的挑战,只不过向人类发出的挑战是自然界。在和平年代,灾难就是军人的敌人。这是因为,灾难来临时,社会各阶层的人都拥有紧急避险的权利,但军人没有。这一点世界各国的军队都有相似性。而在“利益边界”的划定上,我们这支军队显然比西方军队广泛得多。西方社会不会要求军人作法律和职责范围外的牺牲,而我军则要承担更多的牺牲和更大的社会责任。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从政治上、法规上强化和突出这一点,比如历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修订,都一再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属于人民。它的任务是巩固国防,抵抗侵略,保卫祖国,保卫人民的和平劳动,参加国家建设,努力为人民服务。”而党的十七大报告又进一步强调,人民军队必须“更好地履行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职责使命”。这就意味着,在灾难面前,军队有责任有义务冲在最前面。
  2000年以来,表现这方面主题的代表作品为八一电影制片厂连续推出的 “三惊”系列,即反映1998年抗洪抢险的电影《惊涛骇浪》、反映2003年抗击非典的电影《惊心动魄》和反映2008年抗震救灾震的《惊天动地》。这些作品在艺术手法上虽然有许多瑕疵,但作为现实题材的主旋律作品,其主题立意却非常明确。在艺术化的一场场人与大自然的殊死较量中,子弟兵为了人民不怕牺牲、勇于献身的英雄气概得到充分展示,也让观众在重新感受波澜壮阔、没有硝烟的战争的同时,更加深深体会到: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军人。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