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促进大学生就业满意度的对策研究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庄在锦 发表于:2011-10-04 13:29  点击:
【关健词】高校;大学生;就业满意;对策
本文结合当前大学生就业所处的背景,分析了大学生就业满意度不高的原因,以高校的视角,注重“以大学生为本”,提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满意的若干对策。

1 引言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对高等教育的强烈要求不可以不说是1999年我国开始高校扩招十分重要的原因之一。至于为何当时人们对高等教育有强烈的要求,其原因的构成除了人们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当时我国学龄人口高峰期的到来、人们的家庭经济水平达到一定的程度等因素外,更为重要的因素是家长们将其子女能够实现高满意度就业的朴素愿望寄托于接受高等教育这一捷径上。着眼现实,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虽历30多年,一代代家长们的这一心理也未曾有太大的变化。相较于此,近些年大学生就业满意度不高甚至就业难的现实,无疑给学生家长及从小耳濡目染“读大学就好业”的学生以巨大的心理落差。
  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高校采取有力措施,大力促进大学生就业满意是切实缩小学生及学生家长理想与现实间落差,从而切实提高学生及学生家长对高校办学满意度的关键性工作。
  另外,高校大力促进大学生就业满意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从2009起到2020年前后,我国高等教育将面临高考生源逐年下降的趋势。由此可预测,高校间各方面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其中,与学生及学生家长利益切身相关的以就业情况为主要评价标准的高校办学满意度竞争将被提升至更高的地位。
  2 就业期望、就业满意与就业满意度
  人们在未就业前对工作的各种需求通常表述为就业期望,其本质是需求。就业期望更多的是反映人们的主观愿望。
  就业满意度就是指就业的结果对就业期望的满足程度。就业满意度的高低取决于“就业期望值”(理想的需求)与“所就的业”(现实的供应)二者间的距离。
  就业是否满意(性质的层面)取决于就业满意度的高低(量的层面),就业满意度达到或未达到“相应值”,满意感的主体——“人”可根据自己的感受表述“满意”或者“不满意”,虽然,个体间的“相应值”会有所不同,但宏观上,人们对幸福的理解还是有基本的共识,因此,群体的“相应值”是较为统一的。
  “所就的业是否满意”具有时间性,其时间长度是人们会将就业前的期望(具有理想性)与就业后的现实感受进行比较的时间区间内。
  3 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的两点说明
  (1)大学生就业率相对不低且较稳定
  大学生就业率高低和是否稳定是探讨“大学生就业满意”问题的基础,如果无这一基础,探讨“大学生就业是否满意”显得为时过早而使之无太大意义。众所周知,1999年我国开始了高校扩招。2002年尤其是2003年以后,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并引发社会关注。这二者形成了一定的因果关系,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中所共识的“总量矛盾”。详细的说是大学生类型劳动力供给模式的变动并不是由需求规模的变动引发的,而且也并未引发需求规模的相应变动。但在社会系统内部机制的作用下,我国大学生就业率近几年来维持在不低的水平上,后一年与前一年的就业率比较虽未大幅递增但基本呈平缓的上升趋势。据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的《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调查结果显示,2007~2010届大学生半年后就业率分别为85.7%、85.5%、86.6%、89.6%。其原因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
  1)从事实上而言,我国较快的经济增长对促进大学生就业是起到了很大作用
  “奥肯定律”——“劳动力的需求水平,在动态意义上主要决定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速度快,对劳动力的需求量相对较大,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水平高,失业率低;反之亦然。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2005~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率依次为:10.4%、11.6%、13.0%、9.6%、9%、8.7%、10.1%。从更长的时间段来说,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一直保持着GDP的高增长率,并呈现出明显的增长周期。这也就意味着,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的劳动力需求水平还是持续保持较高增长的。根据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09年的研究,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大体带动80-100万人的就业。
  2)劳动仍是人们谋生的手段,劳动力市场具有调节作用
  在当下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者仍然受到生产资料的支配,劳动是为了获得基本的消费资料,劳动仍是谋生的手段。在劳动力市场的调节作用下,大学生“有业不就”是市场过程性的问题而非市场结果性的问题。大学生就业过程从本质来说是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劳动市场现实过程性对接的问题,在这过程中劳动力市场也动态变化着(现有岗位→就业填补→岗位减少→新岗位增加→就业填补),大学生在生存的压力下,可选择的岗位数量减少到一定程度就较大地影响着大学生就业期望,即劳动力规模供大于求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被迫降低以达到就业心理平衡从而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就业获得基本的消费资料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2)相当大比重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情况不满意
  当前,国家有关部门、高校、社会各类调查机构、新闻媒体以“大学生就业满意度”为对象的调查不计其数,调查报告俯拾皆是。这反映了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趋缓后,大学生就业满意度不高浮出台面,人们对大学生就业质量方面的开始较大关注,而现实数据所反映情况,相当大比重的大学毕业生对就业情况不满意。
  《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相关调查结果数据显示,2010届大学毕业生中,有60%的人认为目前的工作与自己的职业期待不吻合,其中本科这一比例为56%,高职高专为63%。在认为工作与职业期待不吻合的2010届大学毕业生中,有36%的人认为目前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还有22%的人认为目前工作不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
  另据中华英才网的一项调查显示, 超过60%的大学生对毕业后的工作不满意, 其中12%的大学生非常不满意。国内很多媒体都相继报道, 在大学生就业率尚可的年份, 大学生就业满意度也很低。
  4 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情况不满意的原因分析
  (1)与大学生受教育水平相当的岗位稀缺
  从社会价值观角度,令人满意的工作具有以下特点:较高薪资、稳定有保障、适当的劳动强度、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等。“金饭碗”、“银饭碗”是大家的理想选择,大学生毕业生经过“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考试”等公平竞争,未能获得倒也心服口服。此外,大学生期望获得与自己所受教育相当的知识与技术密集型的岗位本是理所应当,然而现实远非如此。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