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前事业单位如何加强风险管理与防范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宿金华 发表于:2011-10-15 21:38  点击:
【关健词】事业单位;风险管理;防范
本文从实际出发,首先对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及其成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而后从四个方面入手提出了事业单位风险管理与防范的具体改进策略,以供借鉴或参考。

 一、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及成因
  (一)治理风险
  就目前而言,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实际来看,事业单位的治理结构远不如企业体制下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和完善,由此形成了财务治理活动中诸多的盲区,降低了治理工作的实际成效。例如,在某些行政事业单位中,由于内部牵制机制的不健全、内部审计监督的不到位、会计工作秩序比较混乱等原因,会导致对会计信息产生、传递、审核等环节管理的失效,从而造成会计信息真实性、完整性无法得到应有的保障,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受到影响。从长期来看,这种治理结构失效会进一步影响决策制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导致其决策失误的发生。
  (二)支付风险
  近年来,随着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某些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和资金支付中的矛盾也更为尖锐地显露出来,这种矛盾的存在会大大增加其资金支付的风险。而从理论上说,资金支付风险属于部门预算改革的制度性缺陷,因为大多数事业单位在实行了部门预算制度之后,其在各个预算指标的安排上缺乏其必要的合理性与稳定性,从而形成了本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预算经费相互挤占的情况,增加了预算管理的复杂性和实施难度。与此同时,预算外资金流动、账外账以及小金库现象的长期存在,也给事业单位的资金支付带来了较大风险。
  (三)筹资风险
  随着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事业单位开始尝试从事非事业性经营业务,以增加收入来源,拓展生存空间。但是,这些经营业务在开展前期必然会涉及资金的大量投入,大多数事业单位为此都需要对外进行资金筹措,而其筹资的主要来源即为银行等金融机构所提供的贷款。在筹资结构的安排上,大量的银行借贷必然会导致事业单位资产负债率的提高,而以中长期借贷为主的负债筹资又会大大的增加事业单位自身的付现压力。与此同时,由于近期国内信贷政策的急剧调整,事业单位目前的筹资成本及筹资风险已处于一个历史高位。
  (四)投资风险
  与筹资风险相对应的,事业单位在对外经营业务拓展中必然还面临着较大的投资风险,大额的对外投资不仅会给单位自身增加筹资压力,更重要的是需承担由于投资项目回收期、回报率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目前,大多数事业单位的投资决策形成过于粗糙,通常情况下并不对投资项目进行前期调研以及缜密的可行性分析,对所投资项目可能给本单位带来的影响并没有进行全面、可靠、准确的估测,很多情况下一投资便陷入了资金不足的窘境。此外,受政策影响因素,许多单位的事业性投资也并不遵循成本—效益原则,而由上层意志所决定。
  二、事业单位风险管理与防范的改进策略
  (一)充分借鉴理事会模式
  实际上,事业单位治理结构的改革在多年前就已经启动,广东、浙江等沿海发达省份已初步完成了试点,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后正在加以推广。从已试点的情况来看,理事会模式作为一种比较可行的事业单位治理模式,其兼顾了代表性与效率性,具体成员由包括政府部门、事业单位、服务对象及其他有关方面的代表所组成,事业单位自身成员在此并不占多数,由此避免了代理冲突现象的发生。一般情况下,理事会应具有拟定和修改本单位章程、发展规划、重大业务事项、管理人员任免或提名、审议批准财务预决算、职工收入分配方案等广泛的权力,而理事长的产生可根据事业单位自身的特点,由理事会组织选举或直接任命。
  (二)进一步规范筹资管理
  为防范事业单位因过度举债或不良举债而形成的债务风险,事业单位要从制度入手规范贷款管理,建立严格的贷款审批制度。首先,建立事业单位贷款可行性报告制度;通过科学、合理的可行性论证,明确事业单位贷款的额度、性质、条件以及具体还款来源、还款时间、用款计划等。其次,建立事业单位贷款专家论证制度;对数量规模较大的贷款,在必要时应由理事会牵头举办听证会,以征求社会各界对该单位贷款的具体意见。最后,应明确贷款审批程序及权限,大额贷款必须报经所属财政部门批准,特大额贷款必须报经国务院审批;而在贷款事项审批之前,事业单位还需按规定对贷款进行公示,以接受公众的广泛监督。
  (三)实现融资渠道多元化
  除了加强对筹资行为的适当规范外,降低事业单位债务风险的根本途径就是通过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增加其权益融资的比例,尽量规避其债务风险及付息压力。例如,事业单位可通过发行债券、产权融资、基金投资、捐赠、风险投资、上市募集等方式融资,也可通过组建地方事业投资公司,发展风险投资公司,来搭建多级投融资平台。通常来讲,事业投资公司可由地方财政一次性拨款作为其注册资金,以后每年通过发行事业发展免税债券以获取低利率的融资资金。而从根本上说,加快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将优质资产推向市场化运作才是解决该问题的最终途径,在此过程中合资、兼并、特许经营等方式实际都可加以采用。
  (四)构建其风险预警体系
  为充分达到对财务风险发生时间、范围及程度加以预测及量化的目的,事业单位应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通过选取适合本单位特点的敏感性财务指标,如资产负债率、公用支出比率、经费自给率等,来架构其所需的风险指标预警体系。在风险预警过程中,通过将指标体系的实际量化值与预警临界值加以对比,以确定本单位是否存在财务风险以及存在的严重程度。而对于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构建,各单位要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数据处理技术,由于财务数据一般都是以海量数据的形式存在,根据信息技术建立的预警模型可以充分实现对海量财务数据的处理,从而达到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识别或预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田光.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问题初探[J].中国经贸,2011(06).
  [2]王文成.论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与防范措施[J].现代商业,2009(24).
  [3]赵峨.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之我见[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11).
  [4]唐婷.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及控制对策[J].网络财富,2008(12).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