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席慕容诗歌里的宗教情怀和乡愁意识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王彤娥 发表于:2014-06-16 12:39  点击:
【关健词】慕容;宗教;乡愁
摘要:从宗教情怀和乡愁意识来分析席慕容的诗歌艺术,主要用佛教中的慈悲、轮回以及萨满教的重要教义来诠释她诗歌里的宗教情怀,用两首代表作诗歌来分析她回到蒙古草原前后不同的乡愁意识。

     作者简介:王彤娥(1987-),女,藏族,籍贯:四川雅江,单位:西南民族大学文新学院,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研究。 
    对于席慕容,很多人知道她,是从《一棵开花的树》开始的,喜欢她更是因为她有着“诗歌界的琼瑶”称号,为了她对爱情的理解而着迷。本文是从她的另一个身份少数民族诗人的身份来赏析她的诗歌。从她作为蒙古族后裔的身份来解析她的宗教情怀和对蒙古高原的乡愁。
  一、宗教情怀
  提到少数民族,宗教信仰是不能不提及的。席慕容的宗教观也很复杂,因为外婆信奉佛教,父母信奉的是蒙古的萨满教,而她自己青年时加入了天主教。从小听着外婆和父母讲述故乡的缘由,席慕容的诗歌里有很多的佛教和萨满教情怀。
  她诗歌中佛教轮回的因果前缘的诠释,以“人若真能转世,世间若真有轮回,那么我的爱,我们前世曾经是什么”《前缘》,“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一棵开花的树》最为出名。佛教以慈悲为怀,在《贝壳》、《无怨的青春》、《七里香》、《时光九篇》、《在那遥远的地方》、《河流之歌》、《有一首歌》、《三弦》、《写给幸福》、《我的家在高原上》、《山月》中,她的诗就象在用自己对爱情的切身感悟来告诫自己同时也告诫世人要温柔地善待爱情和爱人,在对待爱情时,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名女性的慈悲。
  轮回转世说是佛教的重要理论,在作品中席慕蓉屡屡提及,诗歌中浸透着许多因果轮回等佛教思想,读到“佛于是把我化做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时,可以看到她对浪漫的渴望和狂想从佛教理念中得到了释放和安慰,也在其中为她的真情找到了根源与寄托。她视爱情为圣洁之物,她认为今生情缘是由前世注定,应一切皆随缘,珍惜那已经拥有的或曾经拥有的那怕是短暂的爱情。而在《历史博物馆》等诗中,也用了佛教中”前世“,”今生“,”’轮回“与宿命等概念。在佛教理念下,她那些美丽的遗憾和幸福忧伤诗句透出了更多的委婉,少了许多哀怨和抱怨。在现实生活过着平常生活的,行为传统的她,心里怀有的透明的哀伤只能在诗中可以勇敢表达,而她对真情和感情世界的大胆表达,和真诚呼唤,更真实和准确地表达了她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
  “万物有灵,众生平等”是席慕容一再重复的话,而这也是萨满教的核心教义。在她的《我的家在高原上》“不管是用什么样的方式,不管是委婉还是顽强,古老的宗教终于藉着他们的努力而传延了下来,那是历经千劫百难而存活了下来的生命啊!”能看到作为一个蒙古诗人对古老教义的传承和尊重。她说“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我们没有理由不尊重他人的文化。每个人应该尽可能地保存自己族群的文化特点,不要忘记自己的根。”而这样的情怀诠释在诗歌里,变成了浓浓的乡愁。
  二、乡愁意识
  “没有这片草原,何谈蒙古民族?没有这片草原,何谈成吉思汗”曾经看到过这样的一句话,但是不曾记得是谁说过的。席慕容是蒙古族,她的乡愁具体表现为对蒙古草原和历史文化的向往、思念。她诗歌里的乡愁与有相同际遇的台湾同胞相比,既有相同又有不同。相同于一样的思归、思乡、怀人、忆旧,反复吟唱的是心理的回归,具有鲜明的寻根倾向和漂泊意识。不同则在于席慕容作为蒙古族,她的乡愁是来自原始初民的民族深层心理积淀,是维系在内蒙古大草原的无意识情结,通过托物寄情的方式用诗歌描绘她生命的精神家园,寄托她深邃的思乡之情。她写的关于乡愁的诗歌很多,这里我想用她曾为两首歌曲作过的词来分析她不同于当代台湾作家的乡愁。
  《出塞曲》是席幕容的思乡之作,在文字和音乐里满是成吉思汗式的骏马奔驰,生下来就是飞腾的血液。“请为我唱一首出塞曲,用那遗忘了的古老言语,请用美丽的颤音轻轻呼唤,我心中的大好河山。那只有长城外才有的景象,谁说出塞曲的调子太悲凉,如果你不爱听,那是因为,歌中没有你的渴望……”这首诗歌在蔡琴磁性又沧桑的嗓音下,伴着马蹄飞奔似的配乐,在前面几段深沉缓慢的声音陪衬下,激扬有气势,令人仿佛置身于大漠草原。虽然自生以来从未到过她的故乡内蒙古,但她的诗歌中却表现了鲜明的蒙古民族的意识,无时不刻在梦里激荡。尽管未曾见过故乡,像是梦里,却又那样熟悉,身在他乡,但仍旧无法抑制血管中流淌的民族情,无法克制内心里澎湃的家乡爱。作者向往塞外广袤无垠,长河落日,古道西风的苍茫,在绵延的韵味中捕捉蒙古人对草原的眷恋,在苍凉的曲调中追溯蒙古族悲壮的历史。
  1989年,46岁的席慕容第一次回到原乡。在她看来是“走在自己的梦里”。在踏上蒙古高原之后,那无边无际的苍穹与旷野对席慕容来说是一种撞击,所有的一切都展现出一种在城市生活中根本无法领会的美感。写作的过程当中,席慕容的乡愁逐渐得到释放。从那以后,她的乡愁再也没有停止过,在诗歌中最为体现。
  那首由德德玛演唱的《父亲的草原母亲亲的河》是大陆人民熟悉的歌曲,席慕容说“我的心里一直有个火种,去内蒙古之后,这个火种被点燃了。46岁了我才能回到我的故乡,我父亲的出生地西林郭勒盟和我母亲的故乡赤峰市。当我听到歌声时,我无法控制住自己的泪腺,无法想象我竟然如此失控,那是从未有过的,由此可见这片土地对我的影响有多么地大。”正如诗歌里写到的“父亲曾经形容草原的清香,让他在天涯海角也从不能相忘。母亲总爱描摹那大河浩荡,奔流在蒙古高原我遥远的家乡.请接纳我的悲伤我的欢乐……我也是高原的孩子啊!心里有一首歌,歌中有我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一个久离故乡在外漂泊的大草原的后裔,因为无数次听过离乡的父母给他描摹的草原胜景——清香的草原、浩荡的大河,让她充满了对故乡草原的向往。终于在这一天,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故乡,回到了熟悉而陌生的故土,“如今终于见到辽阔大地,站在这芬芳的草原上我泪落如雨。”漂泊的游子回到了故里,是兴奋,是感伤,是那份无以言表的思念。如今在席慕容的笔下,在沉重的音乐里,我们看到了关于她的乡愁,听到了她的念想。两首诗歌代表了席慕容在回到故里前后不同的乡愁意识,有梦里浩瀚的大草原,骏马奔驰,也有真正看到故乡时的泪流满面,而割不断的、不曾改变的还是那份浓浓的乡愁。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