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教学改革与评价创新

来源:网络(WWW.NYLW.NET) 作者:许兴胜 刘炜 发表于:2011-06-09 09:22  点击:
【关健词】语言学课程;教学;评价;大纲;实践
基于课程历史与研究现状,以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为指南,对《语言学导论》课程的教学改革(目标、内容、方法,场域)和评价创新进行理性思考与实践探索,为语言学课程教学建设与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一、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的历史与研究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英语专业课程设置“重文学、轻语言”,语言理论课程不受重视。20世纪50-60年代,受苏联教育模式影响,语言理论课程得以进入外语专业课程体系,但经历了从选修到必修的设置变迁。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英语教学大纲(试行本)》(1990,以下简称《试行本》),高年级可开设“选修”语言学课程。《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以下简称《大纲》)将英语语言学列为高年级“必修”英语专业知识类课程。
  国内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外语教学与研究》杂志曾于1987年和1988年刊发了国内一些知名外语专家关于该课程的讨论。2000年之前,该课程研究文献处于无踪状态。2002年,潘之欣“关于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导论'类课程设置的调查”标志着国内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教学研究的复苏。近5年语言学课程研究文献较以往有所增加且不乏知名学者的撰文,但总体而言,针对语言学课程“有关的教学研究屈指可数”(傅翀,2009)。此外,已有研究在内容指向上主要涉及教学方法,如研究性或任务型教学等,对于课程教学的其他方面研究不多,更缺乏大纲指向下的语言学课程教学研究。本文以现行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为指南,对语言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和评价创新予以探究。
  二、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的教改与实践
  (一)教学目标
  语言学课程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和英语使用能力、发展逻辑理性思维”(鞠玉梅,2007)。《试行本》指出,语言学等选修课“在于扩大学生知识面,开阔眼界……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研究的能力,乃至向某一事业方向发展”。《大纲》也指出,“在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拓宽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学科知识,掌握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专业基础知识,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多角度分析问题等多种思维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语言研究意识和能力成为语言学课程的重要目标指向,即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渐增强其对语言现象的感悟与分析能力,形成语言语言研究意识,发展语言理性思维,最终初步具备运用科学方法分析语言事实和语言现象的能力。因此,语言学课程教学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方面去改革才能实现预定目标。
  (二)教学内容
  《大纲》规划的语言学课程内容包括语言与个性、语言与心智、语言与大脑、口语与书面语、语言构造、语言起源、语言变迁、语言习得、世界诸语言与语言交际、语言研究与语言学。国内语言学教材内容大都尽可能地容纳相关研究的入门性知识。以较为流行的胡壮麟等编著的《语言学教程》为例,该书内容丰富,涉及内部、宏观语言学及语言学各流派历史发展,对语言学基础的阐述较为全面系统,广度深度兼备。然而,该书优点也成为潜在的学习困难。教材内容的难度高、理论性强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学生害怕学语言学课程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认为,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不可等同,需要经过逐层转化。只有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学生实际水平与需要,将课程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内容乃至认知结构,才能最终体现课程教学实效。因此,语言学课程在内容上应突出“三性”:“基础性”——覆盖语言学的常识性知识,追求课程教学的基点;“全面性”——体现语言学的学科多样性,指向课程内容的广度;“重点性”——侧重教学学生旨趣相关的专题,关乎课程内容的深度。
  (三)教学方法
  广义的教学方法包括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具体方法。《大纲》关于英语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的阐述涉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在具体教学方法上强调学生参与的研究性学习、任务型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讨论法等;在教学手段上重视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学方法研究是已有语言学课程研究中最为突出的话题。基于培养学生思维与探究意识和能力的课程目标导向,语言学课教师应意识到应从教师教授中心转向学生学习中心。熊学亮(2007)认为,语言学教学应改变由课程性质所限制的僵死方式,采纳“类比”和“联想”等讲述方法,用鲜活的生活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语言学概念。鞠玉梅(2007)探讨了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基础的语言学导论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我们在语言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向学生介绍语言学研究方法,对学生在研究意识唤醒和研究方法习得方面给予指导;课堂授课与学生的presentation,discussion,questioning相结合;坚持采用多媒体教学,做到内容简明、扼要、清晰,避免照本宣科;在学法指导方面加强理论学习的体验性,指导学生在语言实践过程反思和回顾课程知识。
  (四)教学场域
  教学场域包括了时间与空间。课堂教学与课外指导是教学的有机构成。《大纲》对此作出了明确描述,指出课外学习和实践是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与扩展,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课外学习和课外实践活动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应当视之为教学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和教师工作的一部分。教师应对学生的课外学习和课外实践活动加强指导和组织,加强计划性。这对于语言学课程教学拓展时空、加强研究性和任务型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关于语言学课程的教学场域的研究较为稀缺,已有的研究更多地关注课堂教学。其实,课堂教学的时间、资源极其有限,而课外场域则为学生学习语言、研究语言提供了广阔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空间。因此,基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指向,扩展教学场域就成为必然之势。比如,我们要求学生做好本课程的专题预习,采用课外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进行准备,制作演示文稿并在课堂上予以展示;撰写语言学小论文;指导学生就语言学的话题进行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项目的申报等。这些学习任务都要求学生在课外完成,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都有促进作用。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