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认知在象形拳练习中的运用(2)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曹杏娥 发表于:2010-09-30 10:41  点击:
【关健词】意象
4、意象对话帮助初学者觉察出自身动作的差错,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在打基础的关键时期动作走形的问题。有过练习经验的人都知道,刚开始学习的人对于自身的僵力很难察觉,甚至自我感觉良好,只有经过长时间的练习,自己懂得

  4、意象对话帮助初学者觉察出自身动作的差错,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在打基础的关键时期动作走形的问题。有过练习经验的人都知道,刚开始学习的人对于自身的"僵力"很难察觉,甚至自我感觉良好,只有经过长时间的练习,自己懂得什么叫"松沉"了才能明白自己当初动作的刻板。有位习太极的初学者,在练习中感觉很顺畅,可老师却评价说"双肩僵硬"。在意象对话中,经过引导,该初学者发现自己的双肩十分沉重,像石头一样,那一刻她发出感叹"石头能不僵吗"。
  (三)意象对话磨练心智
象形拳术由人类祖先仿动物形态动作而来,旨在于拥有图腾动物的神力,因此一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武术的灵魂是技击。通过提升自己对技击的态度,训练自己的睿智,磨砺心性,更是集大成者追求的境界。
  然而,人们在技击面前表现各种各样:有人功底深、根基好,却不懂收发自如,反落得让功夫控制了自己;有人好勇斗狠,一心求,这种心态,到头来反成了自己进步的绊脚石;还有人瞻前顾后,在场上不能把握时机……
  对此,可以自己做一些意象练习,以平静自己的心态,更好的感受武术带给人的愉悦,体味心智清净时的练习状态。具体程序是这样的:
  1、首先全身放松,要求在引导时速度稍慢一些,使对方每一寸机体都松懈下来。
  2、放松者跟随指导,想象自己走出了房间,在星空下走到一个幽静美丽的乡村,周围郁郁葱葱,是个很宜人的环境。
  3、慢慢的,引导放松者来到一口水潭旁。潭内的水清可见底,水面平静,没有一丝波纹。潭水映出了上方的明月、星空、甚至潭边一棵树的影子,每一分每一毫都很清晰。
  4、乌云遮住了明月,星星也在潭内消失了,只余下阴霾的天空,潭水一如既往地平静,没有一丝波纹,一如既往映出上方阴霾的天空,每一分每一毫都很清晰。
  5、豆大的雨点落入潭内,潭内一片混乱,所有的一切都变成了波纹光影,连潭内的景色也一并消失。
  6、风停雨止,一切归于平静。明月重又从乌云下露头,星星开心的眨着眼睛,潭水恢复了平静,如先前一样,没有一丝波纹,潭水映出了明月、星空、潭边的那棵树……
  7、告别意象中的一切,引导放松者回来,意象结束。
  同时,在意象过程中,可以插加一段画外音:潭内的水就好似人体内的宝库,可以提升和变化成任何东西,就如同意象中的那一刻,它甚至可以将明月升到潭内。技击时,能做到像潭水一样无胜无败,永不心动,才能感受到武术的灵魂。
  这一意象训练的意义,在于平静练习者心态,使其在面对比赛、技击以及生活中的问题时,保持一颗平常心,同时,起到调节情绪的作用,训练其不因一时的得失而蒙蔽心智。经过长期练习,习武者还可以提高自身技击水平,变得更加睿智,同时对拳术内涵也会有更深层次的认知。该意象训练,对于处在中、高阶段的习武者尤为适用。
  三、讨论
  武术本身便是"意象符号",它以人体为物质材料、以动作姿态为语言。象形拳则是人类常年通过模仿各种动物的姿态,结合人自身的特定形象发展而来的一类拳。因此,在练习时加强对于意象思"惟"的训练,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练习者兴趣,加深其对于所习拳术的理解,提高自己在练习时对动作觉察、纠正的能力。
  意象对话技术不仅可以使技术提高,而且在时间安排等方面,也有不少优越性,它可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只要环境允许,随时可以独自练习,不受场地器材的限制。并可消除紧张情绪,放松思想,既不消耗体力,又不会产生伤害和过度疲劳。
  但意象练习的运用必须建在"躯体练习"的基础上。毕竟"躯体练习"是主要的,光"意象练习"不"躯体练习"只是纸上谈兵的空想,只有意象练习和实际动作练习相结合,在训练上才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因此意象思"惟"练习是教学与训练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陈雁洋.中国武术的意象理论[J].体育文化导刊,2004.
  [2]周伟良.简论传统武术的思维方式[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论衡,2007.
  [3]习云太.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
  [4]朱狄.原始文化研究[M].北京:三联书社,1988.
  [5]邓培红.论武术中的形象思维[J].搏击•武术科学,2006.
  [6]孔军.体育仿生的价值[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7.
  [7]朱建军.意象对话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
  [8]苑媛.自我接纳与意象对话[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9]周伟良.中华武术与民族审美心理简论[A].新中国体育史优秀论文集[C].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1997.
  [10]王开文.武术仿生与象形[J].拳经剑理,2003.
  [11]刘亚玉.形神兼备 意象结合――《周易》对武术教学的启示[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迎"亚冬会"论文专辑,75-76.
  [12]甘毅臻.乌鸦与武当武术[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
  [13]刘明海,刘凤婷..动物形象思维培养在武术技击演练中的重要作用[J].搏击•武术科学,武术教学研究,2006.
  [14]潘海宁.最后的功夫――中华武功解析[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15]刘涛,李全有.意拳拳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出版社,2007.
  [16]马剑,邱丕相.武术境界论[J].体育学刊,2007:68.
  [17]吕继光,陈英,曹守.武术竞技过程中的观念变化[J ].体育学刊,2002.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