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来源:《大科技》(WWW.NYLW.NET) 作者:冷志勇 孙增春 发表于:2011-04-21 13:03  点击:
【关健词】高等职业院校 体育课程 改革 教学模式
高等职业院校在积极推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下,体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健康这一主线,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健康,灵活性的开设体育活动课,坚持“三基本”教学,坚持以练为主,坚持较大负荷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虽然其体育事业也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但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离素质教育和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还相去甚远,体育工作仍然是高职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摈弃僵化的学科课程观,代之以开放的活动观,把作为体育课程和作为活动过程的体育融为一体,从而创造一种全新的、充满活力的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模式,为此,国内有许多高职院校都在进行各种各样的体育教学改革,力求探索新的适应高职院校发展要求的体育教学模式。
  一、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意义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了学校体育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已成为新时期我国高校必须坚持合紧紧把握的一个方向。2002年8月,教育部又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评价等做出了明确规定,并于2003年新学年开始在全国所有普通高校中施行。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现结合的教学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1]。正是这一宗旨目标下,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体育课程改革掀起了一股新的浪潮。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事实上,体育教育对学生人格的优良塑造和个体的完善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而现在积极推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对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产生很大影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二、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
  1.高职院校发展从1998年开始已有十二年历程,发展的速度非常快,目前我国有独立设置的高职学院1000多所,占全国高校的68%[2]。而课程改革是教育活动与教育改革的一个热门课题,课程改革反映社会的变革与需要。
  2.高等职业院校前身大部分是中职学校、中技学校、成人高校发展起来的。发展过程中残留着过去模式和痕迹,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也是如此。
  3.高职院校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个性不突出,没能体现高职院校体育的特殊性。课外体育活动不能正常开展,经费投入不足,硬件建设滞后,某些领导不重视体育教师的劳动成果,大大降低了体育教师的积极性。
  4.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体系职业特征不明显,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这要特点是“针对性”—直接针对社会职业岗位,具有鲜明的职业定向性。其培养目标更注重学生毕业时的职业岗位能力,是适应特定的职业岗位或某一技术领域的“专门职业”人才,而不是"普通专科"人才[3]。高等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技术性、实用性、应用性等综合职业能力特征,使它不同于普通高等学校的基础性学科教育。
  5.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又不同于普通高校,体育资源明显不足;没有关于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建设文件规定,存在着课程设置混乱、不科学、不系统现象;特别是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不够。
  三、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依启示和依据
  1.后现代主义的启示:后现代教育思想强调思想多元化认为课程应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承认尊重价值观多元化,课程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体育课程的改革既要考虑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又要结合体育本身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体育课程重要的不可替代功能[4]。
  2.《指导纲要》的指导性依据:2002年我国颁布的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打破了建国50年来的一贯自上而下和统的过死的课程模式格局。提倡学校自主制定教学大纲、自主选择教学内容,但对具体的运动项目分类及教学模式的构建方面,没作任何的规定,鼓励各高职院校切合实际进行课程改革实验,这给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留下了很大的发挥余地。
  3.发展与补偿的理论依据:迅速多变的现代科技和生产,而体育不但可以发展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属性,而且或以补偿由于单一劳动方式对职工身心的不利影响,从而进一步提高劳动效率[5]。因此高职院校的体育课教学模式改革只为提高学生的一般健康水平还远远不够,应围绕劳动过程对劳动者身体的要求和影响进行。
  四、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建立
  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的,是以动手能力为主,一般都在企业的第一线,所以要求不但有较高的专业技术知识,还要有良好的身体和耐力素质,体育课程的设立也离不开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的。最后要考虑学生的个性需求,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服务,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让体育成为他们未来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体育课程目标是体育课程编制的起点,是进行体育课程评价的标准,也是体育课程教学的归宿。
  1.体育课程目标的确定。学生通过有效体育活动,各种器官系统在一定强度和力量的刺激下,将使身体结构、生理机能和生化等一系列指标发生适应性反应,学生的身体活动和体育能力将得到提高,心理环境将得到改善,同时也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最大享受。
  2.体育课程的设置。体育课程应重新组合.重新开发,开设多种运动项目,创造新型的体育项目,对正规的运动项目进行改造,使之成为适合学生需求的运动项目。一年级实行“三自主”的体育选项课,在这个时期多以理论学习为主,不会因为“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影响体育课连贯教学,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自身条件选择体育项目,给学生三周适应期,如果三周之内认为不适合自己可以更换项目,真正做到自主,这样可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更高,有利于掌握技术的掌握和技能的提高,对终身锻炼打下基础。二年级开设“体育活动课”他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这个时期“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开始了,通过一年级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基础选择活动课的项目,根据具体情况规定学生上课次数,设定考核标准,通过学生主动活动达到巩固和提高。
  3.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建立“个性—职业协调发展”教学模式,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内容地方性、生源基础的复杂性等特点,建立“个性—职业协调发展”的高职特色体育教学模式。加强课外活动环节,实施课内课外一体化[6]。为适应学生未来所从事的职业、生活环境、工作环境,根据职业劳动的身体活动特征,发展体育俱乐部,针对性的安排发展职业体能和开设体育保健课,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己选择喜欢的项目进行锻炼,提高适应未来职业的体能。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