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创办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受到传统理念、办学体制、条件、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发展缓慢。目前虽已初具规模,但从总体上看,既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也落后于我国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1]由于基础薄弱,发展速度较快,从而导致我国高职教育格局混乱无序,与市场需求无法进行无缝对接,主要表现为:1、热门专业一哄而上;2、市场需求严重脱节。造成了高职生就业难的局面。针对这种局面,一种为市场需求而进行的教育——校企联合办法被推上了前台。但从目前我国校企融合的情况来看,校企联合办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产学脱节、学非所用等。因此如何走好校企联合办学之路仍然值得探索。
一、校企联合办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积极推进校企联合办学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最有效、最基本的途径,也是改变目前高职院校传统陈旧教育模式最紧迫、最重要的任务。但目前国内高职院校校企联合办学的运行模式至今还是处于浅层次的初级阶段,与目标相距甚远。究其原因,归纳起来,有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企业行为短期,学校偏重利益,没有形成长远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校企合作机制。
(二)高职院校缺乏主动性。在目前已形成的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没有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伙伴的意识,与企业之间没有建立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
(三)不能及时地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把调整专业结构作为一项战略选择来抓。高职院校缺乏对教育应有的预见性,在专业设置方面,无法将把市场的短周期性和教育及人才培养的长远性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既能解决毕业生出路,又能满足社会需求变化的目的。
(四)缺乏政策与资金保障。校企合作不仅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实践的合作,也是一种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合作行为,应有相应的政策法规来调节、规范和推动,并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二、校企融合、协同发展才是校企联合办学的最佳选择
高职院校联合办学的目的是为企业培养有针对性的人才,为企业价值链补充无缝对接的元素。因而,根据企业提出的人才要求,如何培养一个人才完美地融合到企业价值链中去就成为了高职院校做好校企联合办学的必不可少的研究课题。换句话说,校企联合办学的过程也就成了高职院校融入企业价值链的过程,一个高职院校与企业协同发展的过程。
(一)高职院校要主动融入企业价值链
企业价值链并不是一些独立活动的综合,而是由相互依存的活动构成的一个系统,企业的人才需求也可以表达为企业价值链的需求,教育为企业培养的人才最终是企业价值链的一部分。因此,只有理解、认同并融入了企业价值链,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满足企业价值链的需求。企业的性质、企业的文化、企业的岗位需求决定了高职院校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高职院校必需保证教学行为与企业的需求不错位、不滞后、不离散,主动融入企业发展的产业价值链。
只有主动根据企业价值链的变化,不断调整教学内容,才能跟上企业价值链的需求。企业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价值链也随之变化。那么,高等职业教育在为企业培养专门人才时,就必需随时跟踪企业价值链变化,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地补充、更新、修正和完善,以满足企业价值链的需要。
(二)企业需要积极参与人才培养
现在校企联合办学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企业积极性不高,大部分情况是学校处于“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尴尬境地。为培养出真正的符合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企业必需从幕后走向幕前,只有对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实行有效管理的企业,才有可能真正获得市场的竞争优势[2]:
1、企业必须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技能,学校就开设什么课程,实用性很强。所以,不仅教师要到企业的车间了解企业需求,企业也必须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
2、企业应参与到学校的教学方面。可成立企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学校联合进行专业的开发、课程设置、设备的添加等,和学校一块做好教学工作。
3、学校与企业应联合建立实习中心。不能只是投入一些简单的教学软件和设备,必须是企业实际生产用的设备。在这样的设备上培训后,学生才能学到真正符合企业需求的技能,毕业后会很快融入到企业生产当中。
“校企合作”的成功与否关系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能否办出特色,而能否办出特色的关键是校企合作模式的选择,这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成败兴衰的决定性因素[3]。校企融合讲究高职院校与企业进行无缝对接,在合作的基础上满足各自的价值链需求,实现双赢,可以说,校企融合、协同发展必将成为校企联合办法的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1]杨林,褚绍绵.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及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辽宁高职学报,2003,(2):6-8.
[2]崔士民.企业价值链及知识管理价值链分析与探究[J].中国市场,2008,(32):10-12.
[3]刘晓明,杨如顺.高职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及模式选择[J].职教论坛,2003,(14):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