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操作,渗透知识,掌握信息处理工具

来源:网络(WWW.NYLW.NET) 作者: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 发表于:2010-08-16 13:57  点击:
【关健词】会议,特点 ,注意的问题
2000年11月,教育部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会议决定在2001年底之前,全国普通高级中学和大中城市的初级中学都要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并于2000年11月14日印发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为了满足各地开设信息技

 

 

一、教学内容与要求

 

这套教材以《指导纲要》为依据,按照“基础→应用→提高”的顺序安排了《指导纲要》中规定的8个教学模块的内容。教材结构可用下图表示,其中加底纹部分是第一册的内容。

 

这一册分五章,可供高一年级一学年教学使用,按“初步知识与基本操作→访问因特网→简单图像处理→文件管理→文字处理基础”的顺序展开,主要介绍现代信息处理工具——计算机的初步知识与基本操作方法,为学生打下必要的基础。

 

前四章属于这套教材的“基础篇”,为学生进一步应用计算机完成信息处理任务,学习信息技术的有关理论、思想和方法打下必要的基础。其中,第1章介绍了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结构、启动与关闭计算机系统、Windows的界面以及鼠标与键盘操作等方面的初步知识与基本方法,要求学生掌握鼠标、键盘、图标、窗口、任务栏等基本操作,为以后应用计算机完成信息处理任务打下必要的基础;第2章介绍了访问因特网和收、发、管理电子邮件的基本操作以及管理网页文件和电子邮件的简单方法,同时,结合下载操作引入了有关文件、文件夹的概念和基本应用方法,要求学生能以IE浏览器软件为工具,掌握访问网站、搜索、浏览和下载信息等方面的操作方法,以及使用Outlook Express收、发、管理电子邮件的方法;第3章介绍了利用“照片编辑器”和“画图”程序完成图像处理任务的初步知识和基本操作方法,要求学生掌握用计算机存取信息的一般步骤,学会用计算机获取、存储、编辑、输出图像文件的基本操作;第4章介绍了利用“我的电脑”和资源管理器程序管理文件和文件夹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资源、文件与文件夹的树型结构、路径等方面的概念与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复制、删除、移动文件和文件夹以及其他一些文件系统的基本操作,从资源管理的角度积累一些对操作系统的感性认识。

 

第5章与第二册的第6~10章构成这套教材的“应用篇”,向学生介绍一些常用的、典型的应用计算机完成信息处理的过程。这一章以使用WPS 2000为例,介绍了一些用计算机完成文字处理任务的基本操作方法,要求学生掌握有关页面设置、输入文字、存取文件、插入对象、编辑文字、排版、打印预览、打印等方面的初步知识和操作方法。

 

完成本册的教学,大约需要70课时。

 

教材中,以 为标志的栏目是指导学生及时动手实践的内容,以①、②等序号标明了操作步骤,供学生边看书边操作; 以为标志的栏目是提示学生动脑思考的内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相关的知识和方法;以 为标志的栏目是指示学生动手试着做一做的内容,用来亲自验证相关的功能和方法;以 为标志的栏目,是要求学生练习、巩固的内容,用来加深对操作步骤的印象。

 

二、编写特点

 

(一)立足基本操作,渗透基础知识

 

初识计算机的学生,对计算机充满了好奇,对信息技术课抱着极大的兴趣,如果像许多其他版本的教材那样,把计算机硬件结构与软件系统和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放在前面,一开始就讲解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及发展史,引入大量抽象的名词、概念,就会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避免发生类似的问题,这套教材以基本操作为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适量渗透相关的知识、思想和方法,用到一些,介绍一些,暂时不用的,以后用到时再介绍。这样安排,可以让学生在掌握有关基本操作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获取、传输、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地掌握有关的知识、思想和方法。例如,这册教材在第1章第一节就安排了开机与关机以及鼠标的基本操作,而且只介绍了必要的概念(如桌面、指针、菜单等);第2章第二节介绍如何管理从因特网上下载的信息时,在学习保存文件的基本操作过程中,才引入了文件和文件夹的概念。实践证明,这种紧密结合基本操作,以逐步渗透的方式介绍基础知识,可以分散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二)步骤详细,图文并茂,便于自学

 

这套教材是面向欠发达地区的“0起点”学生的,为“0起点”学生编写信息技术教材时,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对操作步骤的描述一定要细致入微。本册教材中,凡是涉及具体操作时,一般都用①、②、③等标号给出了详细的步骤,使学生能够通过边看书边上机,准确地操作从而完成指定的任务,在学会基本操作的同时,掌握有关信息处理的思想和方法。教材还采用了大量图像清晰的插图,使学生能够及时参考图形去操作和了解相关的内容。此外,针对“0起点”学生的特点,对于不易操作的动作、容易混淆的概念、名词等,教材中都给出了详细、必要的解释。例如,在鼠标的基本操作中,把“单击某个对象”解释为“在桌子上移动鼠标,使鼠标指针指在某个对象上,然后单击鼠标左键”。对于“右击某个对象”“双击某个对象”等概念,也都给出了详细的说明。实践证明,只有这样才能使“0起点”的学生通过自学真正掌握有关的知识和方法。

 

(三)突出信息技术,注意引导

 

信息技术教育不同于计算机教育。计算机是信息处理与信息传递的工具之一,学习计算机本身不是目的,只是手段。计算机教育是对学生进行信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材注意了突出信息技术,使相关的概念贯穿于整套教材中。例如,这一册的开篇即给出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概念,把计算机作为信息处理工具介绍给学生。以后的学习都是围绕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加工展开的;第2章介绍了如何利用因特网收集信息;在第3章、第5章分别介绍了用计算机查找、收集、存取、处理、发布文字、图像等信息的有关知识和方法,使学生积累一定的感性认识,为在本套教材的末尾对信息、信息处理、信息技术等做一些概括、归纳和总结做好准备。

 

(四)以学生为中心安排教学内容

 

安排教学内容时,不仅考虑了信息技术知识的逻辑顺序,还考虑了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兴趣趋向,以学生为中心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螺旋上升等原则安排课程的内容。例如,将访问因特网的内容安排在基础篇中,放在第一册第2章中介绍。这是因为,上网的操作十分简单,会用鼠标就能上网。随着因特网的迅猛发展,上网已经成为热门话题。刚接触计算机的学生,对上网也充满了好奇心。将这部分内容提到前面,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为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建立了基础。又如,《指导纲要》中要求高中学生掌握文件和文件夹的组织结构及基本操作。我们将这部分内容渗透在三个章节中,由浅入深、逐步递进。在第2章里,结合下载操作引入有关文件、文件夹的概念和基本应用方法,使学生学会将网页以系统默认的文件名保存在系统默认的文件夹中;在第3章的第一节里,通过“打开图像文件”的操作,使学生对文件夹的层次结构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第3章的第二节“复制图像文件”的操作中,让学生学习如何将图像文件以指定的文件名保存在指定的文件夹中;有了以上的操作经验和感性认识的基础,在第4章里再详细讲解文件与文件夹的组织结构——树型结构及路径等概念。这种安排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结构,便于学生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实践到理论的学习。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信息社会需要具有高度创造性,很强的自学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不再需要现行教育体制下的知识积累型人才。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参与创造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任务驱动是人教版信息技术教材的一贯特色。这册教材从一个个信息处理任务出发展开教学。学生边看书(或边听讲)边操作,就可以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地完成相关任务。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想像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

 

教材中的适当留白,给了学生动手实践、探索的机会。例如,在讲解画图程序的工具箱时,画图工具的按钮名称及功能简介都安排在“试一试”中,留给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去了解、掌握。对于一些技巧性的知识,例如“利用快捷菜单管理文件”“因特网的其他服务项目”“WPS的文稿演示功能”等,都在阅读材料中给出了简单的说明,为学生进一步的探索、实践提供了线索。

 

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充分利用教材

 

信息技术教材不是计算机教材。在这套教材中,计算机是作为信息处理与信息传递的工具来介绍的。这一册教材中,在每一章的前面都安排了一段介绍性文字,指出本章内容在信息技术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为了方便教学使用,每一节的前面都列出了学习要点,点明了这一节的教学目标。每一章的末尾都安排了“本章小结”,一方面是对这一章内容的全面概括和总结,突出重点,另一方面是对这一章内容的补充和提高。此外,教材中还安排了一些拓展性、技巧性的内容,安排在节后的“阅读材料”部分,供有兴趣的、学有余力的学生参考,具有一定的弹性,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学习。教学时,应注意围绕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加工等展开教学内容,将有关信息、信息技术的概念贯穿始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部分的内容,注意引导,注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注重上机操作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没有充足的上机课时保证,学生无法掌握应学应会的内容。《指导纲要》中也明确规定,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在使用这册教材时,应及时指导学生动手实践,从信息处理任务出发展开教学,引导学生边看书边操作,在操作计算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适时、适量地及时上机操作,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像力。如果条件允许,每节课的讲课时间一般可以安排十分钟左右,其余的时间都交给学生。在这套教材的实验过程中,已经证明了这样做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注意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通过信息技术课,可以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和探讨其他学科有关内容的能力,把信息技术作为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基于这一点,建议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其他学科的内容。例如,上网查找语文课中诸如相关作者与作品等方面的信息、上网搜集有关世界气候分布的信息、利用电子表格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等等。

 

(四)开展探究式教学

 

在教材每一节的末尾,都安排了用于巩固所学内容的练习。教学中不必拘泥于教科书的形式,可以根据本校、本地区及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订练习任务。要注意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独立思考、独立设计、独立制作,不要千篇一律。要引导学生利用软件的“帮助”功能,了解、学习、掌握软件中更多的方法与技巧。可以要求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践相关软件的更多技巧与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学中应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想像空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创新的乐趣。通过反复的实践认识,再实践,能使思维活动日趋完善,自学能力得到加强。

 

(五)开展协作学习

 

在设计任务时,既要安排需要学生独立完成的任务,又要安排需要学生协作完成的综合性任务。学生通过独立完成任务,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在协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层次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承担的任务,引导学生分工合作。在学生成组实践中,让学生懂得协作的重要性,掌握自我协调的方法,培养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具有较强的协作精神是信息时代人才必须具有的素质。

 

以上介绍的仅仅是这一册教材的主要特点,其他的特点,限于篇幅,就不在这里赘述了。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