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活动课与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

来源:网络(WWW.NYLW.NET) 作者: 发表于:2010-08-16 13:57  点击:
【关健词】21世纪,科学素质
21世纪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挑战,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素质,才能成为新世纪的主人。科学素质包括良好的科学观念、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懂得现代科技的基本常识、掌握检索信息的方法等。提高中小学生的科学素质是关系到新时期国富民强的大事。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高科技信息产业在经济中的崛起和多媒体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得在中小学生中普及计算机教育成为时代的需要,也是国家教育部对中小学教育的要求。然而,从一开始人们就把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定位在学科课程教学的模式上,无论是在教学内容的讲解角度上还是在教材体系上,均过于成人化。于是,孩子们在已经十分繁重的课程上又增加了负担,学习计算机成了一件苦差事。其实,计算机仅仅是一种工具,作为信息时代人们使用的工具,它在原理上综合了数学、电子学、逻辑学、控制论等知识,而作为计算机的使用者,只需了解其操作方法为学习、工作服务即可。计算机的应用与中小学生的学习和娱乐是紧密相联的。比如:在计算机上写作文、作图绘画、使用CAI课件复习功课、观察实验、到五彩缤纷的Internet上查找所需要的资料、用MP3听音乐、玩一玩益智游戏等等。可见,在中小学生与计算机之间完全可以顺应自然地架起一座轻松学习的桥梁--计算机活动课,借助于友好的操作系统和丰富多彩的应用软件,通过活动课的形式让孩子们(尤其是低年级或刚刚接触计算机的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乐,将计算机的学习融会在通常的活动课中,淡化其自身的学科痕迹,减轻学生负担,显得更有意义。

 

这类计算机活动课,在形式和空间上可以不拘一格,可以是小组活动或者个人活动,把趣味性、探究性、实践性、竞赛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以在校内由教师统一组织,也可延伸到课外、社会或家庭;在内容上,也可不拘泥于学生对某种计算机语言操作练习、某类操作系统的应用、某个网址的访问,可以结合学科课的学习进行,?quot;文字编辑"与作文课相结合,"画笔"与美术课相结合等等,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社会动机、创造动机、探索动机和表演动机。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中小学生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在中小学活动课程中,科技活动是重中之重已成为共识,计算机活动课是典型的科技活动,它除了具有其它形式的科技活动的共同的教育特性以外,还有着鲜明的综合性、时代性和文化性,特别是与当今最新科学技术紧密结合的特性。计算机活动课通过学生的亲手实践获取直接的感性经验,凭借学科课程的知识在操作中产生质疑、有所发现,从而检验、补充和强化间接经验,培养其创新能力,发展其特长,跟踪信息科技发展的步伐。在中小学开展计算机活动课,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有着特殊的意义,是提高中小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

 

 

第一、以计算机活动课为载体,展示科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和兴趣

 

现代科学技术观认为,科学除有静态知识体系的内涵外,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探索未知、从事知识生产的人们共同活动的领域。如果说学科教学为学生揭示了人类文明中最基础、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那么科技活动课程则是提供学生参与科学探索与发现的动态过程。 计算机活动课在通过操作计算机训练学生技能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也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感受大千世界在一个窗口的浓缩,感受各种信息在屏幕上的交汇,体验交叉科学的魅力。通过计算机活动还能使学生触及人类社会发展和变革的社会性以及科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思索科学与技术发展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作用,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培养科学观念。

 

兴趣是发现、求知的心理基础,是联想、求异的内在前提,通过计算机活动课这一载体,用图、文、声、像对学生多种感官产生刺激,展示给学生以时、空和人脑的三维坐标体系,展示现代文明为人们带来的便捷、高效,开阔视野,引发其探索未知的欲望,培养科技兴趣,从而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向科技人才需要的方向发展。

 

第二、以计算机活动课为基础,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探究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创造性思维是科学素质的最高表现形式。我国传统教育历来强调开发智力,掌握知识,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思维严谨、知识系统化的优点。然而,大量调查数据表明,与国外青少年相比,中国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不足,对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理解不够,长期学科教学中重结论过程的思维模式导致学生难以对科学现象提出质疑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科学教育的最高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科学素质的内容不仅包括科学知识,还应包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计算机是将多学科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工具,科学工作者利用它成功地解决了很多科研和工程技术上的问题,如非线性高次方程的求解、空气动力学的复杂运算、各行各业网络管理系统的设计、各种应用软件的开发等等,无不是创造性思维的成果。青少年学生在计算机活动课中通过亲手操作,必然会分析、理解这些研究成果,从开始对简单问题的发问到对复杂问题产生质疑,进而运用已有的学科知识综合归纳想象,从中寻求解决的办法,最后得出答案。

 

如小学生上机活动中用PC LOGO语言作多个相交圆的图形,他可能想到怎样做才能改变相交圆的疏密度。中学生在使用Windows 98操作系统时,可能想到为使操作简便,怎样将鼠标的双击设置为单击。病毒产生的机理是什么?为何有的杀病毒软件只能杀某几种病毒?当他们在网上漫游时,发现了自己所喜爱的网页,如何保存下来或自己动手设计有个性的网页……。于是,他们就要去翻阅书籍,查找资料,若无现成的答案,则需要调动一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寻求一定的解决方法,进行设计、试验、再设计、再试验,直到成功。这一过程正是科学研究的一般性方法,也遵循了创造性思维的常规模式。

 

计算机活动课程以它特有的操作性、综合性、趣味性和应用性,为学生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引发创造性思维提供了便捷可行的途径。

 

第三、以计算机活动课为基点,建立科学的价值观,学会鉴别真伪

 

科学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是现代教育的核心。它不仅包括人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熏陶和培养人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建立科学的价值观。在信息高度发达、信息充斥每个角落的今天,培养中小学生科学的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的学科教育强调整齐划一,学生使用的教材、参考资料是有序的、统一的,教科书中出现的内容和知识都是经过验证的,是科学的、正确的。而当学生在进行计算机活动时,尤其是走进了Internet,情况往往发生了变化,各种信息扑面而来,经济的、科学的、时事的、艺术的、生活的、中国的、外国的、古代的、现代的、文字的、图片的、声像的等等,一切都客观存在着,良莠不齐,没有人告诉你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若不加分析拿来就用,势必造成是非颠倒,真伪混淆。因此,从计算机活动开始,学会判断性思维,学会鉴别真伪,把握正确的评判标准,是当代青少年应该具备的科学素质之一。

 

 

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开展计算机活动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不是要学生研究计算机本身,而是要培养其学习的方法,学会研究的一般过程,学会科学探索的常规思路。应该记住,在计算机活动中,计算机仍旧是工具,而不是结果。一切计算机活动均应符合教育原则,符合活动课程的基本原则。

 

在计算机活动课内容的选择上要切合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由浅入深地、有序地安排,教师既要横向展开,也要纵向引导;在活动方式上要侧重于可行性、趣味性和持续性,每一阶段要有统筹的规划,短期安排和长期计划相结合,也可以根据不同水平和层次的学生分课题进行。计算机活动不免要涉及到计算机的硬件、软件条件和教师的业务水平,有的学校已经具有使学生上网的条件,而有的学校可能只有供教师使用的少量低配置计算机。无论是哪种情况,教师都可以根据自己对信息社会、对计算机的理解,因地制宜地开展计算机活动课。

 

作为计算机活动课的组织者、辅导者,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是活动开展成功与否的关键,师生应当通过计算机活动等科技活动,共同提高科学素质。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