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初探

来源:网络(WWW.NYLW.NET) 作者: 发表于:2010-08-16 13:57  点击:
【关健词】发展,教学模式,信息技术,精神
在文化的意义上,社会的发展也就是人本身的发展。如果没有文化对人的培育和塑造,没有一种文化精神为人提供价值支撑、行为规范和力量整合,社会将失去秩序、稳定和前进的方向。在社会变革的时期,尤其如此。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正是适应了时代变革的

 

在Internet飞速发展的今天,单台计算机好比大洋里一叶孤舟作用毕竟有限,随着信息量的不断增加和大型软件的出现,要将这些信息存储起来供大家共享,一张软盘的存储容量就显得格外微不足道,大容量的硬盘和刻录机对很多人来说又是不可能具备的。只有将计算机彼此连接起来形成网络才能体现出计算机在现代办公中的优越性。建设我校校园网的目的就是将散布在学校各个角落的计算机联在一起,促进学校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我们利用校园网建构的智能化学习环境,着力开展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一种自主愉快、探索创造的过程。那么,怎样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开展课堂教学呢?

 

我准备同教研员们共同探讨以下七个问题:即(1)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基本原则、基本内容、基本形式的研究;

 

(2)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学生小组协同式学习基本原则和基本内容的研究;

 

(3)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基本结构和教学基本组织形式的研究;

 

(4)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环境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研究;

 

(5)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研究;

 

(6)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师生关系的研究;

 

(7)多媒体教材软件及网络资源中心学习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意义及应用原则和使用技术的研究。

 

通过这些专题的研究,我们努力把计算机多媒体信息贯穿在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的始终,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益,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我们可将信息技术教学分为两层台阶:即基础教学和应用教学。基础教学是前提,应用教学是根本,学以致用是本门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所谓应用教学主要内容是教会学生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实际中去。 基础教学以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要,重在基本技能。

 

处理好基础教学与应用教学的关系,基础教学与应用教学是两种不同倾向的教学阶段,基础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应用教学以学生实习实践设计作品为主。两者相辅相成,只抓好基础教学使学生们打下了牢固的双基,在应用教学中,学生才会得心应手。

 

在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中,所谓”整合”(Integrntion),通俗地说就是要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之中——就象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把计算机作为自己真正的工具。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教学的总体能力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但对于不同学科定位,信息技术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为此可以将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分为三种基本课程模式。

 

模式一:(信息技术课程) 1、从互联网下载资料。 2、引用网页上的图片、文字资料。 3、信息加工、整理的能力。 4、基本写作技能。 5、从网络上查找资料的能力。 6、PowerPoint或Word的使用。 教师提供有关内容的网站地址。 作品内容与学习目标相吻合,布局设计精美,有自己的风格。

 

模式二:语文(作文课) 1.懂得围绕要表达的意思选材、剪裁。 2.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安排材料。 3.根据所选材料组织成文,要求条理清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意思连贯。 4.会浏览网页。 5.Word的使用。 6.会清楚通顺、流畅地表达内容。 教师提供有关网页。 7. 文章的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8. 观察仔细,思路开阔,内容具体。 9. 组织材料地能力。

 

模式三:研究型课程 1.在任务引导下,利用各种资源(包括网络),收集相关资料。 2.信息分类整理、加工处理。 3、写出考察体会或制作成幻灯片,进行交流。 4.利用互联网查找并下载有关的图表和文字资料。 5.信息分类整理的基本方法。 6.基本的写作技能。 7.PowerPoint或Word的使用。 8.教师只起组织、指导的作用,一般不为学生准备材料。 9.除了任务布置和最后的交流评价,整个研究过程基本在课外进行。 10.课题研究计划的可行性、研究方法的有效性。 11.每位学生的参与程度、协作意识 。 12.作品是否切合主题,内容的丰富性、合理性、创新性。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如果模式一(信息技术课程)中选取其他学科的知识作为任务,则与模式二的教学过程非常相似。它们的主要区别就在于两种模式教学目标和必备知识的相对应,以及评价的侧重点不同。在模式一中,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目标(未知),写作技能作为必备技能(已知),相应的评价重点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而模式二中,写作技能作为主要训练项目,而信息技术的使用作为学生已经掌握的必备技能,评价重点也转到习作要求上。而模式三中,侧重学生在实践中进行能力的培养。对于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需要的学科知识,一般要求是必备技能(已知),或者能够自学的知识。 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变化和发展,即从“计算机文化论”到“计算机工具论”,再到现在提出的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正是人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认识的不断提高。换句话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不仅要掌握社会生活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

 

对于我们21世纪的学生来说,基本的“信息素养”应包括: ① 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或者自己亲自调查、参观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② 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够将丰富的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 ③ 信息加工的能力。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 ④ 信息创新的能力。在信息加工的时候,通过归纳、综合、抽象、联想的思维活动,找出相关性、规律性的线索,或者能从表面现象分析出事物的根源,得出创新的信息。 ⑤ 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⑥ 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能够通过互联网等平台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围,面向世界,开阔视眼,并能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与他人的联系、协作。

 

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教学的优势,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将上述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从而形成影响人的一生的品质。而在所有形式的教育中,创设一个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根据“课程整合”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或者与实际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整合,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推动作用。 同时现代教育技术和远程教育的发展已成为我们国家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关键点,一个瓶颈。而远程技术的发展到底其核心和灵魂是教育软件,没有软件,所有现在的一切硬件设备就是一堆机器垃圾。所以,软件里面体现一个什么样的理念,体现一个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它的技术如何去按照这样一个教育思想去实现,关系到把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带入21世纪。

 

目前,关于教育软件发展问题已经成为中小学教育实现现代化,进一步实现信息化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一个焦点,一个难点。我们常说我们要发展教育,但是很少去认真关注要发展一个什么样的教育,那就是说什么是一个好的教育,什么是一个好的基础教育,什么是一个好的中小学教育,我们现在的中小学教育能不能适应21世纪的需要。如果我们用现在所有的一切技术去强化现在的教育模式,那么到底是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有利于人才的成长和培养,还是相反。这些都是应该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所以我们的教育体制、结构、内容由于不开放性,没有形成一个容纳新知识、鼓励创新精神,鼓励动手创新能力的机制。因此它就天然地排斥技术,因此我们国家很多人特别是中小学中老年教师很习惯于现在的教育方式,很习惯于这样的运作方法,造成现在的基础教育的基本体系对技术的天然排斥,而满足于刀耕火种的时代,用我们国家的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印刷术就可达到升学,考试成绩、高考升学率比较优秀的有限目标或者说现实的目的。大家设想一下,如果仍然沉缅于追求升学率和在应试教育中运转的话,不用现代技术教育,不用费那么多事,完全可以在学生身上训练一年半年就可在高考中拿一个高分,拿到一个高分就到此为止,到了上大学的时候进一步发展,不光没有使他有更好的潜力,反而压抑了他的创造性,对他的学习并不有利。 所以我认为要对中国基础教育有深刻认识和理解,就要把“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和现代教育软件的开发确立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先进性和时代精神。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