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要打开学生知耻之心门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周红梅 发表于:2010-10-20 11:09  点击:
【关健词】语文教学 新课程改革 知耻
在中学生中开展知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迫切的。知耻教育属语文教学人格培养的基本范畴。承担载道的语文教学一定要打开学生知耻的心门,重视对学生的知耻教育,让我们几千年的传统美德传承无限。

本来,每一个新学期的开始总是让人充满希望的,但出现在一些学生乃至一些年轻人身上的现象不免让人满怀忧虑:考试考几分不觉得害羞(这绝不是表明其心理健康),犯了错误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公车上安坐座位而无视旁边老人的趔趄,有人做了好事享受到的是冷嘲热讽......看着这一切,痛心之情油然而生。于是不禁沉思:难道几千年的传统美德到他们这一代就要失传了?如果这些现象日趋普遍的话,人们都缺乏对自己对他人正确的评价能力,丧失基本的羞耻心,那么,整个社会大厦的地基就会发生动摇,提高城市文明程度,提高市民素质的目标就成了一句空话。所以,在中学生中开展知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迫切的。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把德育目标与时代要求联系来,而语文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语文教育的核心就是语文人格教育。况且“文以载道”,语文教学本身就有教学文与教学做人的双重使命。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格的培养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当代青年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怎样做人的问题,所以,对青少年加强人格教育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中国古代教育可以说基本上是以语文学科为主体的教育,而其实是以人伦教化为核心的道德教育,是通过学习诗书礼乐,经典史籍等“语文教材”,既使学生有一定的应对、诵诗写作的能力,又使学生温文尔雅、知书达礼,成为有文化有教养的人。
  知耻教育属语文教学人格培养的基本范畴。
  新课程高中语文教材“名著导读”专题,第一册安排了《论语》,其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全日制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我在曾经上这篇课文时,特别介绍了孔子在思想品德方面的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我向这帮分不清是非荣耻的孩子们提出了几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让他们讨论:
  1.这十个字中的“耻”是什么意思?
  2.知耻是什么意思?
  3.哪些行为是知耻的行为?哪些行为又是不知耻的行为?
  4.知耻会使人往哪方面发展?不知耻又会使人往哪方面发展?请大家联系自身的学习生活实际展开讨论。
  等孩子讨论完毕,我作了一个简单总结后,特意观察了平时在班上说话不知高矮、做事不分轻重的几个孩子,看他们那仍无动于衷的表情,我又继续启发道:林语堂先生在《京华烟云》中阐述过“王八”的由来。他认为中国传统的八种美德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百善孝为先,第八是知耻,忘掉了第八种美德就是“忘八”,谐音是“王八”,所以现在人们往往把忘耻之人说成是“王八”,从而就与乌龟联系起来了。接着我又说道:孔子说过:“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意思是喜欢学习就接近知,努力实行就接近仁,知道羞耻就接近勇。能改过就是大勇,而知耻又是改过的前提,所以说“知耻近乎勇”。
  看着那几个无动于衷的表情终于有了触动,甚至还有些须羞赧的神色,我想,那扇知耻之心门终于有望打开了。于是我继续乘胜追击:一个人如果发现了自己的脸皮很厚,做什么都不在乎,那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因为此时他的内心已无道德这根缰绳的约束,骑着无耻这匹未驯服的野马,总有一天会摔得鼻青脸肿,甚至会跌落悬崖而粉身碎骨。因此,我们学做人首先要培养自己的羞耻之心,而培养羞耻心的最佳办法便是志于道德。知耻能生勇,一个人具备了勇就能奋力改过,勇猛精进,不断走向人格的圆满。
  为了巩固这次知耻教育的成果,我在上第三单元的演讲词后,又布置学生以“知耻明辱,从我做起”为题写一篇演讲辞,并在主题班会上进行演讲。这次表现最好的是一个让我对他的希望犹如肥皂泡的一个男生。平时的他总是留着一个过眉遮眼怪发型,上课不带书,作业从不做,以欺负同学为荣,顶撞老师为傲。我记得那天上台演讲时,因头式而改变了的可爱形象让我感到莫大的欣慰,痛彻心扉慷慨激昂的自我剖析又让我感慨万分。
  是啊,知耻之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教育和培养而形成的。培养新一代国民的知耻之心,历来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耻者,治教之大端。”忽视对新一代国民进行知耻教育,是当代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一大缺陷,也是导致当代社会上道德滑坡、世风日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廉耻”的教育。历代蒙学也都把“廉耻”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各种蒙学读本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成为学校、家庭、社会通用的教科书。廉耻更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许多家训和治家格言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古人认为,“教人,使人必先知耻;无耻,则无所不为。既知耻,又须养护其知耻之心,督责使之有所畏,荣耀使之有所荣,督责荣耀,皆非所以教也。”这就是说,教人知耻,并养护其知耻之心,奖惩并用是最佳的方法。正是由于中国具有对国民进行“廉耻”教育的优良传统,才使“廉耻”的美德代代相传,才使中国成为礼仪之邦。
  为了不要让雷锋在国外乐不思蜀,孔子在异邦安家落户,承担载道的语文教学一定要打开学生知耻的心门,重视对学生的知耻教育,让我们几千年的传统美德传承无限。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