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陈确的终身学习观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唐晓明 发表于:2010-02-22 09:42  点击:
【关健词】陈确;终身学习;知行并进;循序渐进
摘 要:浙江学者陈确是我国古代对终身学习作系统阐述的代表人物。他认为 终身学习的主要内涵就是“知行并进”“学之不已”,而要做到“学之不已”,首先要树立 “真切向上心”。只有确定了志向、明确了方向,才能孜孜不倦,学有所成,同时在学习 方法上要实事求是、循序渐进,不可贪求一步登天。


现代终身教育思想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其产生的标志是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1965 年出版的《终身教育导论》。所谓终身教育,是指学习伴随着人的整个生涯,强调学习是一个连 续不断的过程,每个人都有权利在生命的任何阶段接受他认为自己应该接受的教育。生命的 历程实际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充实的历程,这种充实和学习既包括正规教育,也包括非正 规的教育;既有为工作而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目标性学习,也有为丰富精神生活而适应个 人爱好和兴趣等方面的非目标性学习。
终身教育的观念在我国也有着悠久的传统,孔子关于“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 至”以及“学无常师”等经典语句激励了多少后生学者,“活到老,学到老”成为很多人孜孜不倦 的学习追求。尽管前人对终身学习思想有些涉猎,但大多较零散、不具体,而对之作系统阐述 的当推浙江学者陈确。陈确(1604—1677),字乾初,原名道永,字非玄,浙江海宁人,其先世曾 为海宁望族,后家道逐渐衰落。年少时,陈确即显露出文才,《海宁县志理学传》称其“幼以孝友 称,长以文学著,器韵拔俗,诗文清真大雅,寄托深远,其论学明理,尤多心得”。他早年问学于 同乡许同生,崇祯十六年(1643年)秋人刘宗周门下,成为蕺山学派的重要一员。清军入关,明 朝灭亡,陈确矢志不渝,拒绝妥协于清廷,于清顺治六年(1649年)具呈求削儒籍,闭门著书立 说,康熙二年(1663年)患上风疾,久治不愈,在病塌仍勤奋著述,康熙十六年(1677年)溘然长 逝。陈确的著作主要有清嘉庆年问陈敬璋编刊的《陈乾初先生遗集)49卷,1979年由中华书局 整理出版《陈确集》。陈确一生治学所论极为广泛,包括哲学、政治、教育、经济等诸方面,他在 很多文章中阐述的终身学习思想至今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终身学习的前提:须树立“真切向上心” 立志为学是儒家一向提倡的治学准则。孔子“十五志于学”,孟子强调“懦夫有立志”,王

收稿日期:2009—04—15 作者简介:唐晓明(1967一),男,江西彭泽人。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北仑工作站讲师.教育学硕士。守仁认为志不强者学不成,“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1]265。陈确之师刘宗 周曾专门撰写《立志说》以强调立志之重要,指出“人虽匹夫,必有志也”【2】。陈确也把立志看作 是为学首要考虑之事。他在回复好友吴裒仲的信中指出,“今之学者,大抵皆舍其所已明,而日 求其所未明”,但只是盲目的学习,人云亦云。这种没有目标、没有志向的学习仅是一种虚学。 他说自己在治学时务必做到“事事不轻放过”,“此事事不放过工夫,又从一种真切向上心生来。 学者立发个真切向上心,时时惟恐堕于禽兽,那敢因循?那得轻放过一事?那能不深求义理之 精微”?他认为这“真切向上心”即是孔子的志学,是为学的根本和前提,若缺少这样的向上心, “但云读书穷理,无异作梦”【3】I∞。在他看来,志向是方向标,只有先确定好方向,然后再沿着这 个方向前进,才能学有所成。
二、终身学习的内涵:知行并进,学之不已 现代终身教育强调教育应贯串于人的一生,而不是限制于或停止于某一个阶段,陈确在这
方面也有许多具体的论述。 首先,陈确从知行关系的角度谈了终身学习的内容。自古以来,很多儒学大家都对知行问
题有所论述,最有代表性的是朱熹主张的“知先后行”和王守仁提倡的“知行合一”。两者之间, 陈确偏向于王守仁的观点。他说:“阳明子亟合知行而一之,真孟子后一人⋯⋯言知行合一,则 天下始有实学。”【3】65他以孟子的性善、颜子的“不善未尝不知”为例说明了知行合一的重要: “知行不合,则孟子性善之教,虽明无益也。颜子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则知行合矣, 则性无不善矣。孟子道性善,盖如此。”[3]65陈确指出,颜子对善与不善了然于胸,并用自己的 实际行动来履行“知”的真谛,即看出个人“不善”之处是“知”,针对“不善”之举及时采取措施进 行纠正是“行”,从而做到了知行合一。从他对孟子和颜子的评论可看出王守仁的知行观对其 产生的影响。
陈确在继承王守仁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知行问题出发谈论应如何对待学习。陈确的 观点之一是强调知行并进,彼此相互作用,不断上升。他说:“曾子之唯一贯在正心修身之后, 而非在格物致知之后者也;使仅在格物致知之后,则犹是浮情浮识,而圣贤之一呼一唯,皆为虚 设矣。”【3J7这里所言的“唯一”可理解为专心致学,他强调这种专心致学的心理特征、精神状态 和意志表现应在学习之前就树立,否则所获之知将是空洞的,没有实际价值。为此,陈确要求 “学者用功,知行并进,故知无穷,行亦无穷;行无穷,知亦无穷。先后之间,如环无端,故足贵 也”【3】7。他认为学习是没有穷尽的,实践也是没有穷尽的,学者用功,应该使两者相得益彰,才 能有收获。陈确的观点之二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孔子反对那种不“知”而装作“知”的人,曾 说“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论语•述而))陈确对孔子的这种为学态度十分赞赏,而 对“言知则略无逊词,言行则鲜有慊志”之人极其反感[3】123-124。他认为将知行分割开始于《中 庸》和《大学》。《中庸》将知行分离,《大学》则强调知行的先后关系:“《中庸》之分知行也,则犹(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