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想飞的翅膀——罗庆春的双语诗学略论(2)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刘振伟 发表于:2010-03-07 16:34  点击:
【关健词】双语诗学;策略;理论建构
大多数的少数民族作家都是用汉语来创作的,其 中包括一大批有突出成绩的少数民族作家。那些 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创作的作家,很难得到主流 社会的认可,原因恰恰在于他们的语言只能在自 己的圈子里打转,不通过翻译

大多数的少数民族作家都是用汉语来创作的,其
中包括一大批有突出成绩的少数民族作家。那些 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创作的作家,很难得到主流 社会的认可,原因恰恰在于他们的语言只能在自 己的圈子里打转,不通过翻译,他民族的入是难以 明白的。
这不能不引起当时身处其中的少数民族学人 的焦虑和忧患。早在罗庆春之前,吉狄马加就用 诗歌表达了这种忧虑:“我要寻找/被埋葬的词/它 是一个山地民族/通过母语,传递给子孙的/最隐
秘的符号”,“多年以来,我一直想同自己古老的历
史对话,可是我却常常成了哑巴”Is]。这种焦灼同 样也出现在罗庆春的诗中:

我们只面对语言 我们试图超越语言 我们用不同的语种毅然击中对方 我们让拥有各自语种的民族 陷入空前的绝望
——《诱惑》

他说“作为中国境内少数民族文化人,我必须 通过多方的努力,真正意义上进人到这个时代的 文化语境中,塑造并展示一个自觉知识分子应有 的精神形象和生命姿态。同时,在多元文化大撞 击、大整合、大汇流的时代大潮下,我深深感到我 所拥有的纯朴、厚蕴的彝族母语文化正在遭遇空 前的震荡与损毁,随着我的汉语思维与汉语叙事 能力的不断提高,我身体内的母语语感、母语思 维、母语智慧日渐削弱乃至萎遁。为此,我时刻承 受着来自内心世界莫名的悸动与恐慌”[9】(R   238’。 一方面,作为民族文化最为坚定的守望者,他们对 本民族文化悠久的历史传统、民族精神以及脉络 都有极为深刻的了解和深沉的热爱,母语作为连 接历史的链条,自然应该承担起书写民族生存的 重担;另一方面,他们在横向的对比中,也深刻感 到自己民族的封闭与落后,感到民族再不发展,就 很可能只能消亡或者被列入历史展览馆,任人参 观的命运,仅用母语,很难达到与世界的沟通。但 是不用母语,似乎又意味着背叛。这个生存的悖 论,梦魇一般出现在他们的眼前。应该何去何从?
然而少数民族文学理论的长期缺位,使这个 悖论一时还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解决,几乎造成了 大面积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困惑。罗庆春的双 语诗学的构想,在此境遇下应运而生。所谓双语 诗学,狭义上讲,主要是指少数民族作家既采用母 语创作。也采用汉语创作,以及如何在母语和汉语 之间构建和谐关系,以求共生的诗学主张;广义上 讲则包括了那些采用汉语作为主要创作语言的少 数民族作家,如何构建自己“独特的、融入了各自 不同的文化个性的汉语诗歌艺术”【l训的理论形 态。罗庆春自己曾不止一次地谈到创建双语诗学 的目的和意义:

我之所以倾力研究“汉语少数民族文学”或称 “少数民族汉语文学”的学术意图和精神旨趣,就
在于通过文学艺术这一特殊的精神文化符号体
系,对少数民族作家、诗人的文化选择、思维模式、 审美指向及灵魂活动的体理、把握与解析、研读的 基础上,进一步讨论和揭示中国境内少数民族文 化人在遭遇双母语、建构双语(甚至多语)人生的 文化命运扣精神历程中表现出来的生命勇气与卓 异的生存智慧。我以为这是中国多元一体的文化 大国给世界文化发生、发展、演变史带去深刻的启 示。“少数民族汉语文学”文本所提供的文化人类 学、文化史学方面的价值和意义也就在此。【9】‘n238’

可以说,双语诗学正是在民族文学遭遇生存 的两难中的产物,由于一开始它就自觉地承担了 为民族文学寻求生存的使命,对民族文学的命运 和前途进行了严肃而深入的思考,因而,它自身也 经住了时间的检验,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三、双语诗学与少数民族文学的同步发展 栗原小荻曾不无黯然地说:“20世纪的中叶
则正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书面创作失却母语尊
严和艺术本体的暗伤时期”,然而度过这段暗伤期 后的少数民族文学,却在20世纪后叶“如春笋般 的异军崛起”【111。这和众多的少数民族学人自觉 对少数民族文学的思考,积极参与到少数民族文 学理论建构的大潮,并相继为少数民族文学创作 提供若干的理论支撑是断然难以分开的:

一批少数民族血统的、在国内外皆具有甚大 影响的顶尖级中、青年作家,比如张承志、乌热尔 图、栗原小荻等(再早的有玛拉沁夫、晓雪、特赛 音•巴雅尔等)从不同的研究命题和学术方向 出发,先后登上了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理论界的高 峰;继之而起的少数民族血统的新秀作家,比如 阿库乌雾、李青果、冉云飞等,也从边缘或径直或 绕道前行,陆续杀人了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理论界 的腹地。这样两批长着双翼丰满的“文学天骏”。 纵横驰骋,攻守有度,其举足之优美,其来势之猛 烈,不仅锐不可挡地动摇了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 学批评理论圈的旧根基,最为重要的是,对整个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理论界的旧秩序展开着强劲
的冲击。[12】


20世纪后叶,也正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学批评 的“自觉”时期。这个时期的少数民族文学理论家 的一大特色是,他们兼有创作和理论的双翼。为 此,他们对少数民族文学的理解是旁人不可替代
的。罗庆春双语诗学得以建立的一个前提是:它
敏锐而近乎精确地把握住了少数民族文学在当时 的发展脉络。他宣告:少数民族文学艺术共同的 历史走向乃是由“英雄时代”走向“寓言时代”。 一部少数民族文学史就是由“英雄时代”不断向 “寓言时代”推进的历史。而“寓言时代”,是“少 数民族文学开始进入‘个人写作’以来至今,甚至 于将来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的少数民族文学形态和 精神旨归【l 3l。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相当精辟的论 断。以至于他在数年后仍然能够对自己的判断充 满信心:“由于受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发展层面、 内在结构模式、民族文化命运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和制约,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无疑带着浓烈的
责任感和使命意识,对本民族历史深处文化梦魇 的恐惧进而埋葬这一恐惧的寓言和对本民族未来 生存、发展理想的吁求与营构的寓言抒写,仍旧是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中的占主导地位的精神旨 归和审美指向”Ll41。由是不难看出,罗庆春双语 诗学的构想,绝非一时冲动的产物。而是在对少 数民族文学发展的深刻思考上,试图建立少数民 族文学理论体系。对于罗庆春本人而言,这是一 场历史经久的运动,他做好了用其“一生的文化行 为、精神举措及生命内涵”去担负这一使命的准 备,正因如此,他的双语诗学才能够逐步的完整, 在于少数民族文学的同步发展中显示出巨大的活 力:“本人一直以来自觉认同自身少数民族的文化 身份,找准自己特有的文化立场,努力发挥自身得 天独厚的文化参照、文化比较、文化批判的精神机(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