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想飞的翅膀——罗庆春的双语诗学略论(4)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刘振伟 发表于:2010-03-07 16:34  点击:
【关健词】双语诗学;策略;理论建构
程,又必须要完成以下几个层面的超越:对语言的 超越,第二母语的提出,其实也是为这方面提供理 论的支持;表达方式的超越;宗教精神的超 越;C16](P.47-48)在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检讨 中,他提出少数民族文

程,又必须要完成以下几个层面的超越:对语言的
超越,第二母语的提出,其实也是为这方面提供理
论的支持;表达方式的超越;宗教精神的超 越;C16](P.47-48)在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检讨 中,他提出少数民族文学批评要在自我确立的基 础上,“超越原有的个体文化传统”,“超越汉语文 学原有的审美规范,带进迥异的精神创造,突出更 具特殊性和开放型特征的少数民族汉语文学审美 境界”。【1刮这个双重超越的目标已经显现了他不 再拘圉于单个的民族、流派,而是把民族文学放到 整个世界的大语境中去,考虑其存在了。
(三)深层颠覆下的共谋与重构:由“文化混 血”到“文学混血”
要实现超越,采取深层颠覆的策略势在必 行:首先是对母语及母语文化的颠覆,“必须自觉 体悟颠覆母语文学传统,甚至颠覆母文化传统的 精神失落感为前提,在更高更深的层面上对民族 文化传统和母语‘元叙述’方式加以全面背 叛”【171;其次则是对汉语及汉语文化的颠覆:如 果仅是学习汉语,在汉语语境中寻求认同,那么 势必为汉文化所吞噬。罗庆春深刻体会到了这 一点,为此他提出了“第二汉语”的主张,即“不 再是原来意义上的汉语,或者说不再是汉文化意 义上的汉语,而是一种经过了彝族汉语诗人们全 面变构后用以表述和承载彝民族文化发展体系 的新的汉语”,它“还应包括汉语从外国文学和国 内其他少数民族文学处借鉴而来的一切文学艺 术表现的汉语化过程在内”【l¨。这样才能够完 成少数民族诗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自我救赎,完成 他们作为民族文化和民族历史的“转写者”的角 色。同时“将自我民族文化的精神异质、认知方 式、人文品格及宗教理念有机地通过诗歌意象、 意境的创造殆尽汉语,使其所使用的汉语语义得 到丰富、义项得以增加”【16J(P.4¨,改造、丰富与完 善汉语即汉语文化。达到这种各民族文化水乳 交融的境界后,用“第二汉语”来书写和传承本民 族的历史文化,自然无可厚非:

用方块汉字记录一个异类人身心的病变,并 将这一行为本身置于审判之下,我深信并不会引 来太多的因果之争。(《神判》)

罗庆春想要完成的,乃是在各民族文化激烈 碰撞、本民族文化急剧裂变的时代大潮中,完成一 种深度的缝补:“我试图用最古老的遗骸,磨砺成 锐利的银针,以道路和方位为线,来缝合人世间灵 肉的裂痕。”(《玩偶》)这种缝补不是简单的文化

拼凑,而是在对各种文化扬弃的基础上,实现共
谋,从而在“从‘文化混血’而导致当代少数民族
‘文学混血’,正成为或逐步成为不可抗拒的时代 历史潮流”【171中,建构“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 评独特、卓异的美学原则和客观、健全的批评理论 架构”¨4。,并借以重新书写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 他说: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与批评界,要在正视"-3代 少数民族汉语文学本体论创造成就的前提和基础 上。一定要尽快改变或纠正过去自觉不自觉中带 有的对少数民族文学成就的盲视,或存“迁就心 理”与“照顾批评”的成见和审美思维定势,将少数 民族文学文本纳入严格意义上的文艺学、文艺关 学、文艺批评的深度和高度加以“无情”的艺术审 美批评和文化价值判断。以全面认可少数民族汉 语文学已经或正在作出的艺术文化贡献的同时, 指出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甚至致命 的要害,从而促进这一中国当代文化不可或缺的 特殊组成健康发展。【15】(¨)

颠覆的目的在于共谋与重构,在于完成其多 元文化异质同构的梦想。总而言之,罗庆春的双 语诗学,由于其对当代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关注. 体现了对中华民族由文化混血到文学混血的历史 进程遭遇到的种种问题的深入、系统的思考,并显 示出极强的开放性与吸纳性,因此其理论有着强 大的生命活力,对仍然处于这个进程中的少数民 族文学,以及建构多元一体的中国文论,都有着重 要的启示意义。在其诗中,他写道:

在这个卵状的星球上 每一次生死都必须带着 强健的翅膀 惟有翅膀才能使出壳的 灵肉自由地飞行 膜拜翅膀成为人类 轻盈的信仰
——《春殇》

罗庆春诗歌的翅膀已经扇动,而其诗歌理论 的翅膀正日渐丰满。他本人正富有春秋,我们期 待着他有着更好的发展,对建构多民族一体多元 的富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文学理论还有更多的贡 献。
注释:
①关于“第二母语渴望”情结的具体论述,请参见罗庆春徐其 超《从“文化混血”到“文学混血”——论彝族汉语文学的继承、创 新、发展>,‘天府新论)1998年第6期;罗庆春<永远的家园——关 于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母语文学的思考)。<中国民族>,2002年第6 期。
②本小节引文,除特殊注明外.余皆出自罗庆春<生命的突围 与审美的重构——论当代少数民族先锋诗人的文化策略>一文,罗 庆春著《灵与灵的对话一中国少数民族汉语诗论>,香港天马图书
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12—22页。

参考文献:
[1]玛拉沁夫,吉狄马加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金典文库•理 论评论卷[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3—4.
[2]关纪新.前言[a]//玛拉沁夫,吉狄马加主编.中国少数 民族金典文库•理论评论卷[c].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3]阿库乌雾.阿库乌雾诗歌选[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 川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本文以下所引罗庆春的诗歌,均出于此
集,恕不再一一注明).
[4]李鸿然.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论[M].昆明:云南教 育出版社.2004:177.
[5]徐其超,罗布江村主编,罗庆春,黎风,王珏副主编.族群 记忆与多元创造[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1:8.
[6]关纪新主编.20世纪中华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M].北 京:民族出版社,2006:295—296.
(7]徐其超,罗庆春.<民族魂•时代风(西南民族学院校友作 家诗人创作研究))导论[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8(1).
[8]吉狄马加.吉狄马加诗选[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