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汇产出的心理语言学研究:现状及前景(2)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董燕萍 闫浩 发表于:2011-10-30 09:04  点击:
【关健词】言语产出;词汇产出;心理语言学;说话
但也有证据支持两步交互激活扩散理论(Dell 1986,互动观),即语义激活和语音激活这两个阶段虽然有大致上的先后顺序,但也存在时间重叠。(Starreveld 2000) 周晓林等(2003)发现在SOA=0或150ms呈现干扰字的两种条件下

  但也有证据支持两步交互激活扩散理论(Dell 1986,互动观),即语义激活和语音激活这两个阶段虽然有大致上的先后顺序,但也存在时间重叠。(Starreveld 2000) 周晓林等(2003)发现在SOA=0或150ms呈现干扰字的两种条件下均发现了词义干扰效应、语音促进效应和字形促进效应。但张清芳和杨玉芳(2004)在进一步规范语义相关字材料选择的基础上观察了7个SOA水平上的词汇干扰效应,发现语义抑制效应出现在SOA=-300~0ms;字形促进效应出现在SOA=-100~100ms;语音促进效应出现在SOA=100ms.如何诠释实验结果依赖于如何定义字形提取在说话过程中的地位。如果认为字形信息属于词汇选择阶段,则实验证明词汇选择阶段与语音编码存在重叠,与交互模型假设相一致;如果认为字形信息的激活并非言语产出过程的必要成分,则语义阶段与语音阶段分离的实验结果更加支持独立两阶段模型。
  2.3 正字法信息在言语产出中的作用
  关于正字法信息的作用,一个保守的共识是:虽然正字法信息不是口语产出的必要信息,但该信息在很多情况下会对言语产出的某些阶段起作用。例如Damian & Bowers(2003)在内隐启动任务中发现,只有在反应词共享首音段及首字母的条件下(如camel coffee cushion)才会出现启动效应,而在只共享首音段的条件下(如camel kayak kidney)不会出现启动效应。有研究者因此猜测经典的图词干扰任务中的语音启动效应可能应该归因于拼写重叠效应。由于汉语中存在大量的同音异形字(如“狐”—“湖”)和形近音异字(如“床”—“庆”),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分别考察语音和字形表征在言语产出中的独立作用。Zhang et al.(2009)在图词干扰、图片命名实验中发现,尽管在SOA=-150和0ms两个时间窗口都出现了字形促进和语音促进效应,但两者之间并无显著交互效应,证明字形加工和语音加工相对独立。
  Zhang & Weekes(2009)的单字图词干扰实验及陈煦海和黄希庭(2010)的双字词图词干扰实验都证明字形促进效应先于语音促进效应出现。字形信息可能直接激活概念层面的语义信息,继而进一步激活语音信息。但Verdonschot et al.(2010)却在一项词图干扰、汉字命名任务中发现汉字朗读并不受语义干扰图片影响。因此他们认为汉字朗读与拼音文字朗读类似,都利用了正字法与音位词形表征间的直接路径,而无需词汇-句法表征信息的参与。本文认为,未来的研究应当进一步考察不同语言、不同任务类型,甚至不同被试群体中字形表征对口语产出的具体影响。
  
  3 词注信息和名词限定词的提取
  词汇通达过程中的词汇选择包括选择语义信息和词注信息。词注信息则包括词类、词性等语法信息。来自德语(Pechmann & Zerbst 2002)和英语(Pechmann et al. 2004)的证据证明,词类信息的激活具有句法限制,即当语言加工涉及到句法信息时,才会相应提取词类信息。然而,汉语的实验并不支持这一观点。张积家等(2009)发现,无论是以单个汉语名词还是名词短语(量词加单个名词)命名图片,在SOA=-100ms时都会探测到词类干扰效应:名词干扰词较动词干扰词而言会显著减缓图片命名时间。张积家等解释说,由于德、英等语言中词类区分较明显,词汇变化较丰富,所以说话人会根据语言上下文来判定是否须要提取词类信息;而汉语则会在提取词义时无条件提取词类信息,尽管词类信息的激活可能较弱,持续时间也不会太长。洪冬美和钟毅平(2008)也有相似的发现。
  国外对于限定词的通达有两派观点:间接选择假说认为限定词的语义及语法信息储存在名词节点上,限定词信息间接来自于名词(Schriefers & Teruel 2000);直接选择假说则认为限定词通达独立于名词通达(Heij & Hof 1995)。汉语中量词是一种独特的限定词,它的特性有助于验证以上两种观点。王黎等(2006)在图片命名任务中发现量词一致性条件下的干扰词促进名词短语命名任务,但不影响单个名词命名任务,说明在提取单个名词时,量词并未得到同时提取。这一发现支持了直接选择假说。Bi et al.(2010)也发现了类似的证据。他们在分组图片命名任务中发现名词短语命名任务中的语义范畴干扰效应要显著大于单个名词命名任务。这说明语义干扰信息对量词提取产生了独立影响。他们也发现物体形状这一视觉因素会干扰名词短语命名,但不干扰单个名词命名。这说明量词的提取过程与名词的提取过程有所不同。但是,张积家和刘红艳(2009)却发现了支持间接选择假说的证据。他们在简单名词和名词短语图片命名任务中均发现了量词一致性效应,该效应存在于词汇产出过程的较早期(SOA=0或100ms时)。
  
  4 语音编码的单元和语音信息的激活方式
  一系列利用内隐启动任务进行的词汇产出研究发现汉语的语音编码单元是音节或“音节+声调”。(Chen et al. 2002,O’Seaghdha et al. 2010,张清芳 2008) 共享声调或共享首音段(声母)都不能产生内隐启动效应,说明声调和音段都不是汉语语音编码的单位,这与英语中首音段能产生内隐启动效应不同。(Damian & Bowers 2003) O’Seaghdha et al.(2010)将音节定义为汉语语音编码的“最近单位”(proximate unit),而音段是拼音语言词汇产出的最近单位。进一步研究证明,语音编码并不利用正字法信息。(Chen & Chen 2006) 但此结果与陈煦海和黄希庭(2010)在双字词图词干扰实验中的发现相左(见2.3节)。此外,形态学编码也不参与汉语词汇产出(Chen & Chen 2007),这与陈煦海和黄希庭(2010)类似。汉语词汇产出的这些特性与印欧语系语言的词汇产出形成了鲜明对比。其原因可能在于印欧语系语言产出中存在大量的音节重组现象(resyllabification),音节本身不是稳定可靠的语音编码单位,因此须要利用音段和语素信息。
语音信息的激活方式一直有所争议。多数言语产出模型,包括Levelt(1989)和Levelt et al.(1999)都主张从左到右的序列语音编码方式,但Dell(1986)却认为词汇的所有语音信息被同时激活。庄捷和周晓林(2001)通过图片命名实验发现,双音节汉语词的命名明显慢于单音节汉语词,由此证明了双音节词的语音计划单位应当大于单音节词。这一发现似乎更加符合语音信息的序列提取观。然而,这一观点遭到两项研究的反驳。陈煦海和黄希庭(2010)发现双字词产出中首、次词素的语音编码过程类似。周晓林等(2003)也在图词同音判断实验中发现,对偏正结构双字词图片(如飞机、鳄鱼)的首词素的语音判断要明显慢于对尾词素的判断。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