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幽默的空间冲突及其产生与实现(2)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胡晓英 发表于:2011-12-18 14:52  点击:
【关健词】笑话幽默 空间冲突 认知突显 认知机制
三、认知突显下的空间冲突 所谓突显(prominence/salience),是指事物由于某一侧面被突出而得到彰显。在认知心理学上是图形/背景(figure/ground)的不同。丹麦心理学家Rubin最先提出了图形-背景理论(Figure-Grou

三、认知突显下的空间冲突
  所谓突显(prominence/salience),是指事物由于某一侧面被突出而得到彰显。在认知心理学上是图形/背景(figure/ground)的不同。丹麦心理学家Rubin最先提出了图形-背景理论(Figure-Ground Theory),后由完型心理学家借鉴来进一步研究知觉。当我们观察周围环境中的某个物体时,通常会把这个物体作为知觉上突显的图形,把环境作为背景,这就是突显原则。完型心理学家的完型感知基本原则在我们判断一个可视场景中哪个是图形/背景时起到重要作用。我们认为,知觉场总是被分成图形和背景两部分。图形这部分知觉场具有高度的结构,符合完型感知的封闭性原则(principle of closure)和连续性原则(principle of continuation)。而背景则是与图形相对的、细节模糊的、未分化的部分。但是,在认知语言学领域,Langacker(1987)区分出两类不同的突显:一类是侧面-基体(Profile-Base);另一类是射体-界标(Trajector-Landmark)。基体是一个述义所参照的辖域基础;侧面是基体中被突显的某一部分,也是注意的焦点。不同的侧面在特定的认知域中可能只有其中的某一侧面被激活,而其他侧面则处于被淡化或隐藏状态。射体代表关系结构中突出的部分,而界标代表与射体形成一定关系的其他部分,射体与界标之间的关系在本质上就是图形与背景的关系(赵艳芳,2001:149)。认知突显在不同语义框架下会形成跨空间的动态迁移,这是因为认知参照点具有认知上的突显性,用以激活隐性语境或长时记忆的概念系统中与之有密切联系的另一目标概念(赵琴,2007:20~24)。除其本身具有认知突显的性质以外,参照点还有动态迁移性,即“当其完成自身的参照点功能后,就把认知突显转移给用之为参照的目标点,而自身退回到认知上的背景地位,原目标点变成了焦点(focus),并作为新的参照点去激活新一个目标点”(Langacker,1993:6)。下面我们用认知突显来分析笑话幽默是如何产生及实现的。如:
  Mother: Freddie, why is your face so red?
  Freddie: I was running up the street to stop a fight.
  Mother: That’s a very nice thing to do.Who was fighting?
  Freddie: Me and Jackie Smith.
  在这则笑话中,有两个输入空间,一个是由显性语境提供的输入空间1,包含的语义是“Freddie为了阻止打架而在大街上跑”。此处“agent”是隐藏于话题背后的他人,“participant”是“Freddie”,“action”是阻止他人打架, “result”是“Freddie”满脸通红。另一个是由隐性语境提供的输入空间2,包含的语义是“Freddie & Jackie在大街上打架而跑得满脸通红”。这里“agent”和“participant”都是“Freddie & Jackie”,“action”是“Freddie & Jackie”在大街上打架,“result”是“Freddie”满脸通红。此处两个输入空间是以他们共有的抽象模式形成的类属空间为背景,即阻止打架是好事,打架是坏事(stop a fight is a good deed and fighting is a bad deed)。基于类属空间这一大背景,输入空间1和输入空间2分别有不同的agent、participant、action和result。当两个输入空间对接时,只有“result”是能找到相应的对接点的,其他几个成分由于差异而导致的不相容(incompatibility)使得受众无法找到相应的成分和结构进行有选择性的投射(selective mapping)而形成合成空间。为了消解空间冲突,实现新显结构,受众往往会依据自己的认知能力来重新选择输入空间里的各个成分。此时四个心理空间形成一个单向网络(one-sided network),输入空间实现其作为认知参照点的功用,把突显(cognitive salience)从自身转移到新显结构,完成突显的跨空间迁移,达到笑话幽默这一修辞手段的艺术和审美效果。为此,输入空间1以显性语境为背景,在语义框架“stop a fight”下建立,最先获得认知突显,行使参照点的作用;输入空间2以隐性语境为基础,在隐性语义框架“fighting”下建立。类属空间作为两个输入空间共有的图式结构,经过有选择性的投射,把图式映射到“fighting”这个认知框架上,形成以“fighting”为中心的新显结构,成为认知的焦点。由此可以看到,受众所接受到的信息从“Freddie为阻止他人打架而跑得满脸通红”转变为“Freddie & Jackie在大街上打架而跑得满脸通红”。焦点的转移使得空间冲突得以解决,受众也因此感受到两种不相容的语义框架下所产生的幽默效果。
  
  根据上述认知分析,我们再来看一则笑话幽默。如:
  After swallowing a(wind)surfer, the shark pensively looks at the empty board and sail.“nicely served, with breakfast tray and napkin.”
  解读这一则笑话幽默时,我们会发现这里的两个输入空间和上面的那则笑话不一样。此处输入空间1为隐性语境下构建的语义框架:人用盘子和餐巾纸享受美食。在这里“agent”指人,“patient”指食物,“tool”指盘子和餐巾纸,“action”指吃食物。输入空间2则为显性语境下构建的语义框架:鲨鱼吃了水手,剩下甲板和帆。在这里,“agent”指鲨鱼,“patient”指水手,“action”指吃水手,留下的是冲浪板和帆。由于输入空间2建立在显性的语义框架下,因此很容易获得认知突显,成为受众在认知过程中的一个已知参照点。当输入空间1和输入空间2对接时,受众无法找到相关成分投射到合成空间,只有通过认知突显来找出输入空间2与输入空间1之间隐性的相似性,合成空间分别继承了两个输入空间的部分元素并使之相互融合,部分元素仍保持独立,由此重新构建一个新的语义框架,即鲨鱼把甲板当做盘子,把帆当做餐巾纸,像人一样享受水手。显然,鲨鱼吃水手是一个很残忍又血腥的场面,但是这则笑话的巧妙之处就在于把这种残忍又血腥的场面与拿着餐盘和餐巾纸优雅进餐的场景相比较,并从中找出相似性,形成新的新显结构。
  从上述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任何一则笑话幽默都有显性和隐性两个语义框架。正由于这两个不同的语义框架的部分或全部不相容才导致空间冲突的产生。汉语笑话幽默同样也存在这种语义冲突。例如,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