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字幕翻译的关联性探析

来源:网络(WWW.NYLW.NET) 作者:刘洋 发表于:2011-04-28 10:52  点击:
【关健词】字幕翻译;关联理论;《山楂树之恋》
电影字幕翻译是对原剧进行阐释的动态明示—推理过程。本文以电影《山楂树之恋》为例,分析了关联理论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应用,旨在说明关联理论对翻译活动的指导作用。

一、引言
  随着全球跨文化交际的日趋频繁,电影已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然而,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对影片的理解存在不同程度的文化障碍。因此,恰当得体的电影字幕翻译显得尤为重要。语用学的发展给字幕翻译的译者提供了新的思路。作为语用学中的一个新的理论,关联理论可以为字幕翻译提供一定的启示,这当然离不开关联理论本身有着很好的兼容性,它不仅能够解释字幕翻译这一复杂的语码转换现象,而且从认知关联的角度把握字幕翻译的动态特征。本文从关联理论的视角,浅析了电影《山楂树之恋》的字幕翻译。
  二、关联理论概说
  1986年,法国学者Dan Sperber和英国学者 Deirdre Wilson联合出版了一本题为《关联性:交际与认知》的专著。在这部著作中,两位作者提出了与交际和认知有关的关联理论。关联理论认为交际过程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也就是说话人明白无误地表达自己的意图,而听话人则从说话人明示的信息中推断说话人暗含的意图。但听话人不一定在任何场合下对话语所表达的全部意义都能理解,交际双方之所以能够配合默契,获得交际的成功,主要由于有一个最佳的认知模式—关联性。1991年,Dan Sperber和Derdre Wilson的学生Ernst August Gutt出版了《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一书,根据关联理论对翻译进行了研究,Ernst August Gutt(1989,1991)认为翻译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是与大脑机制密切联系的推理过程,它不仅涉及语码,更重要的是根据动态的语境进行动态的推理,而推理所依据的就是关联性。作为交际的翻译,在原语的理解和翻译过程中人们对语码的选择所依赖的也是关联性。这一理论的提出是对关联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也为翻译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
  从关联理论的视角理解电影字幕的翻译,可以把字幕的翻译活动看成是剧本作者、译者、和观众这三个交际者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在翻译活动中译者兼有交际者和接受者的双重身份(张新红,何自然.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2001;189)电影字幕翻译要求译者考虑到观众的认知语境、“认知语境包括语言使用涉及的情景知识、语言上下文知识和背景知识三个语境范畴,也包含社会团体所共有的集体意识。”(朱燕.2007;13)认知能力和译入语环境的可接受性。译者在剧作者和观众间扮演着桥梁的作用,帮助观众找到字幕翻译和电影作品的最佳关联,从而达到最佳的观赏效果。
  三、对电影《山楂树之恋》的字幕翻译的关联性分析
  关联理论对字幕翻译的指导意义并不是一纸空谈,本文以电影《山楂树之恋》为例,浅析关联理论在字幕翻译过程中的应用。
  例1.关于电影名《山楂树之恋》的翻译。
  译1. The Love of the Hawthorn Tree.
  译2. Under the Hawthorn Tree.
  译文1对片名进行了直接翻译,也可以说是根据字意的对等翻译,这种翻译对于没有观看电影内容的观众来说,可能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推断,根据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是有关山楂树的爱情,或者是观众误以为剧作者可能要表达一种对山楂树的热爱之情。这种翻译效果无意中缩小了观众对影片的推理环境,容易使观众对影片的内容产生错觉,从而降低了其观赏欲望。译文2在此运用了关联的翻译理论,用一看似模糊但又未脱离主题的翻译,从字面意思看可以翻译成“在山楂树下”,译者在这一翻译的明示示意下,留给观众广阔的推理空间,使观众不禁对电影内容进行猜测,在山楂树下会发生什么呢?会是一段难忘的浪漫爱情,还是悲壮的英雄故事,使得观众为寻找答案,增加了其观赏欲望。观众通过观赏整部影片,从对内容的理解中找到关联,得出结论:Under the hawthorn tree, there is a romantic love story.
  例2.这是发生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真实故事。上世纪70年代初,为响应毛主席“开门办学”的号召,全国各个学校都派出师生到农村学习。(出现在剧中第1分30秒)
  译文:This is a true story that took place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n the early 1970s, Chairman Mao called on the people to “build the classroom in the fields”. In respond, schools sent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the countryside.
  这段话出现在剧中片头,是对故事的发生背景进行的简要介绍。其中“文化大革命”和“开门办学”的概念是我国文化中特有的名词。这一现象属于认知语境中背景知识上的不同,译者在翻译此句时应充分考虑到观众的认知语境。其中“文化大革命”有固定的翻译即“Culture Revolution”.这一概念可以认为是双方共同的认知环境。但“开门办学”是翻译的难点。它是文革时期倡导的一种主张把课堂搬到田间,工厂,车间等的教育模式。译者在此将“开门办学”译为“build the classroom in the fileds”,可将其视为一种明示行为,即明白无误地告诉观众中国在文革期间提倡将教室建在田间,对观众而言这又是一个推理过程,随着剧情的推进,观众可以在影片中去验证推理,其实田间教室就是城里的师生们走入农村体验生活,同农民们一起劳动,学习书本以外的知识。这一过程体现了关联理论的明示—推理交际模式。观众从译者的明示行为中,结合情景知识(具体场合)进行推理,这样会使外国观众明白开门办学的意义。
  例3.要发扬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光荣传统。(出现在剧中第4分23秒)
  译文:Don’t be a burden on your household.
  此译文表面看去和原话语似乎毫无关系,乍一看很难理解为什么这样翻译。这是由于中西文化的不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我国人们子弟兵的光荣传统和铁的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是其中的一条,说明了军民一家人的鱼水关系。这句话是影片中带队的罗老师叮嘱下乡学生们的话语,其暗含意思是要和贫下中农们搞好关系,发扬军人般的优良传统。如果这句话按字面意思直译过来,会使外国观众难以理解,难道中国人的优良传统就是不拿别人的针线?这样的翻译,没有取得与原话语等同的语境效果。然而,译者在此翻译成“不要成为人家庭的负担”就很符合西方文化强调独立性的思想,很容易使西方观众理解和接受,这样的翻译使观众花费最小的努力,而且取得了最佳的语境效果,符合关联理论的原则。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