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早期翻译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谢宁 发表于:2013-09-23 21:07  点击:
【关健词】翻译 直译 意译 翻译理论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
【摘 要】翻译行为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交流行为之一。人们对其认识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从古埃及、古罗马一直到中世纪,西方翻译家们对于翻译行为进行着不懈地探索。这些翻译思想充分反映了西方早期译者对于翻译行为的认识,但由于其局限性,并未形成科学的翻译理论。

      翻译的概念
  翻译活动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交际行为。自古以来,世界上存在不同的语言,为了克服不同语言人群之间的交际障碍,翻译活动(包括口译和笔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在政治生活、经济往来当中,还是军事扩张或私人旅行,亦或是哲学、科技、文学和宗教的传播过程中,翻译行为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可是究竟什么是“翻译”呢?从下面几本重要的词典对于“翻译”概念的解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人们对于“翻译”活动的理解有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德国1957年出版的《布洛克豪斯词典》第十六版对于“翻译”的解释是:“把一种语言的口语或书面内容转化成为另一种语言”[1]。1973年出版的《大英百科全书》的解释是:“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来表达另一种语言内容的行为或过程”。随着人们对于“翻译”这一行为的认识不断加深,不同的词典对于“翻译”概念也有了更全面的解释。例如1974年出版的《布洛克豪斯词典》第十七卷如此解释“翻译”:“把一种语言的口语或书面语内容(源语)转化为另一种语言(通过笔译者或口译者)。如果学术界通过统一的术语为翻译工作作好前期准备工作的话,例如对于所指事物或想象,归纳出明确无误的词汇,那么翻译过程中出现错误的风险就越小。自由翻译或创造性翻译试图把原文意义用另一种语言重新创造。”[2]。1979年出版的德国《迈尔斯百科全书词典》则对于笔译行为和口译行为作出了区别:“‘笔译’是用另一种语言复述一个文本。它是跨越语言界限的书面交际形式,与口译行为的即时和口头传播行为相反。”[3]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词典对于“翻译”也有了自己的解释,例如2005年微软公司的“英卡塔百科全书”(Encarta)的解释是:“翻译:把一种语言的信息转化为另一种语言。总体上看,翻译既指过程,又指结果。”在最新版的《迈尔斯百科全书词典》中我们可以找到如下解释:“1.计算机语言学:借助于计算机把一种自然语言(源语)相对较大的口语或书面语内容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目的语)。通常区分为全自动机器翻译和由机器或电脑辅助的翻译。2.语文学:通过用另一种语言复述的方法书面介绍一篇文章的形式,并要考虑到特定的等值需要。翻译行为可以划分为跨语言翻译(从一种语言翻译为另一种语言),跨符号翻译(把一种符号系统转化为另一种符号系统,如把文字转化为图形),语言内翻译(把一种语言层级转化为另一种语言层级,如把古高地德语转化为新高地德语,把方言转化为标准语)。[4]
  在德国翻译史上,翻译这一行为曾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名称,如“转移”、“复述”、“仿写”、“交流形式”等等。从这不难看出,人们对于翻译者们几百年来所作的工作从未有统一的认识。笔译和口译在不同的语言中有不同的名称。即使在同一种语言当中,这两种完全不同的翻译行为的概念在历史上也有很大的差异。例如德语中的“Dolmetschen”一词,现在泛指所有的口头翻译行为。但从历史上看,它的意义却几经变化。“Dolmetschen”一词最早起源于公元前2世纪小亚细亚的米坦尼语的“talami”一词,后来该词演化为北土耳其语中的“tilmac”,意为“促使不同语言双方交流的中介人”。13世纪时,该词经过匈牙利的马扎尔语进入古高地德语,成为“tolmetsche”一词[5]。1530年,德国宗教改革发起者马丁·路德( Martin Luther )写出了著名的《论翻译书》,在该书中“Dolmetschen”却只是指笔译行为。1813年,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F. Schleiermacher)把翻译者的工作区分为两种:一种是为商业需要进行的机械性翻译,一种是“科学艺术领域里真正的翻译”[6]。
  翻译者的历史角色
  迄今保留下来的最古老的翻译文献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古巴比伦的宗教碑文,其镌刻于石碑上的内容均由苏美尔语和阿卡德语撰写。纵观几千年的翻译史,除了科学和行政内容外,宗教著作的翻译占据了翻译内容的绝大多数。翻译的政治意义最早出现于埃及。埃及孟菲斯出土的哈雷哈布总督墓浮雕形象地反映了翻译者在当时的社会地位。[7]浮雕展示了翻译者的两种不同的姿势,一个姿势是译者面向比他高大一倍的总督,后者正在宣读法老的命令;另一个姿势展示译者正把总督的话翻译给跪拜的外来使臣。有趣的是,翻译者同时被描绘成听话者和说话者,这反映了翻译工作的本质属性。另外,译者虽然身处长官和使臣之间,但比例上却比总督小很多,甚至比和他同处一层台阶之上的外来使臣还要小。这反映出当时埃及人对于翻译这一行为的歧视,翻译人员只是微不足道的帮工,他们只是为不同语言者提供交际服务, 并无法登上大雅之堂。更有甚者,翻译工作也可能带来杀身之祸。例如法国思想家和翻译家艾汀·多雷(Etienne Dolet)在翻译《柏拉图对话》时写道“人死后什么都不存在”,这是他对当时宗教“灵魂不朽”的命题提出的质疑。因此,多雷被视为异教徒,而于1546年8月3日三十岁生日时在巴黎被判处死刑,其翻译著作被付之一炬。
  直到今天,我们还无法总结出一部完整的翻译史。因为大量的翻译著作和文章都不知其译者姓名。但是,没有翻译的世界是不可想象的。文化和科学知识的传播、政治经济的交流无一不依赖于翻译者的努力。如今,翻译工作已经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5年出版的《穿越历史的译者》中充分肯定了译者在历史上所作的贡献[8]。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翻译
  古希腊罗马时期是我们现在可以研究的最早的翻译时期。正是在这个时期,翻译观念正式形成,并且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罗马人在占领希腊后逐渐接受了希腊文化,其最主要的贡献开始于罗马诗人、翻译家里维乌斯·安德罗尼柯(LiviusAndronicus)。安德罗尼柯于公元前250年将荷马史诗《奥德赛》翻译成拉丁文,成为第一部译成拉丁文的文学作品。此后,涅维乌斯,贺拉斯(Horace),西塞罗(Cicero)等翻译了大量的希腊戏剧和文学作品,极大地繁荣了拉丁语文学。希腊文学的内容逐渐成为罗马人的榜样而为罗马人所效仿。但罗马人知道,他们自己创作的作品与希腊文学的样板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因此他们在这时提出了“效果等值”的假设。最好的例证莫过于泰伦斯(Terenz)的序诗[9]。古罗马时期的翻译者与原文始终保持一种竞争的关系,他们增加或减少原文的内容,按照自己或读者的意愿改动原文的词义表达。这样的翻译最终成为一种对于原文随心所欲的改写,因此,同一部古希腊文学作品有不同版本的翻译就不足为怪了。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