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龄人口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建议(2)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金晓彤,王贺峰  发表于:2010-11-15 10:31  点击:
【关健词】老龄人口,消费结构,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首先,从短期来看,我们建议: 1.通过建立我国老龄人口的职业缓冲机制,延长其社会化过程。建立老龄人口的职业缓冲机制,不是简单的职业返聘,更不是鼓励提前退休,也不是变相地延长工作年限,而是要重新整合和集结

  首先,从短期来看,我们建议:
  1.通过建立我国老龄人口的职业缓冲机制,延长其社会化过程。建立老龄人口的职业缓冲机制,不是简单的职业返聘,更不是鼓励提前退休,也不是变相地延长工作年限,而是要重新整合和集结社会优势资源,为退休老龄人口提供更加机动、更加灵活、与年龄条件相契合的一般化的工作机会,以转移家庭养老压力,并通过老龄人口社会化来扩充其消费面,带动相关领域和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对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各级政府、社区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相关主管部门消除用人方对老年人的歧视,拓宽老年人再就业渠道,相关的医疗、保险等辅助工作也要配套发展。
  2.通过企业为老龄人口提供专业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老龄人口消费的需要和提升其消费水平。老龄人口的年龄和健康状况会显著影响其消费行为,针对我国目前的人口老龄状况和消费环境,需要企业为其提供专业化的产品和服务,以扩充其消费,而这里的专业化具体分为两部分:即老龄市场的专业化和市场专业化的老龄产品供给。一方面,老龄市场的专业化是指与老龄人口生理和年龄特征相关的产品和服务的专业化;另一方面,市场专业化的老龄产品供给是指在产品研发、流通、销售环节充分考量老龄人口的便利性和特殊性,即一般化的市场(涵盖所有与普通人日常生活相关的产品或服务市场)针对老龄人口特性提供差异性的产品或服务,以体现全社会对老龄人口的关怀,并能有效拉动老龄人口消费。
  3.开展针对老龄人口的特色金融服务,提升其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一方面,适度鼓励老龄人口选择商业性寿险,或医疗保险,拓宽老龄人口的保险投递渠道,各大保险公司应该加大相关寿险的研发和推广,以应对我国老龄化不断加剧的实况,同时需要国家监管部门对此类保险加大监管力度,保障老龄人口的投保安全。另一方面,完善老龄人口的信贷机制,消除目前我国的信贷条款对我国老龄人口在信贷周期和信贷额度上的歧视,并开展以家庭为单位的信贷模式,特别是开展老龄人口与其子女之间的“代际金融服务”,既能有效降低老龄人口的过度储蓄,使其转化为投资,又能拉动家庭消费。
  4.以市场为导向,重点培育和提高老龄人口的消费换新率。我国老龄人口消费换新率持续走低才是我国老龄人口消费长期低迷的症结所在,而老龄人口与其他年龄阶层人口在消费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选购品和特殊品上,通过国家政策和市场优惠、企业努力来提高我国老龄人口在选购品和特殊品上的消费换新率,设计出契合该年龄特征的商品和服务,给予该类群体一定的价格优惠、服务优惠和智力支持,以优惠的市场交易条件来引导老龄人口多年的消费习惯,以达到扩大消费的目的。
  5.通过文化主管部门和主流媒体进行强势宣传,强化全社会的敬老消费。重阳节是我国传统意义上的老年节日,而目前来看,知道重阳节和在重阳节有敬老活动的人或商家少之又少。因此,对于我国文化主管部门和主流媒体来讲,应加大老年人节日的宣传,以重阳节为契机,掀起全社会敬老消费热潮,充分调动全社会敬老消费的积极性,强化老年人和年轻人的经济互动,以构建一种祥和的社会氛围。从营销学理论的角度来讲,65岁以上老龄人口的消费往往处于购买者和使用者角色分离的状态,即购买者不用,使用者不买。这样的消费特性对于我国大力开展老龄产业来讲会带来巨大的冲击。由于老龄人口经济活动主体性的半消失状态,使其对国家和各级主管部门的多个政策反应麻木和滞后。因此,有效开发银色产业市场的关键是要明确政策背后的核心群体对象,即全社会的年轻人和中年人,作为中年人和年轻人来讲,有责任和义务提升父母的消费水平,而不是仅仅限于吃饱穿暖,甚至还要有效改变父母多年的消费习惯。主管部门则应建立针对老年人的休闲经济、体验经济、娱乐经济、健康经济体系,通过丰富的多彩的消费生活来点缀其人生乐章,这无论在东方社会和西方社会都是值得提倡和推广的。
  6.把老龄人口消费与子女消费相捆绑,开展以家庭为单位的老龄消费优抚计划。在任何的经济发展阶段和社会情境下,都不能忽视家庭养老方式在老年人安养方式中的核心地位。虽然社区和机构养老方式随着人口老龄化逐渐加剧而得到长足的发展,但是老年人对家庭、对儿女、对亲戚朋友的情感依赖是很难通过社会完备养老服务来替代的。同时,强化家庭养老模式也能有效减轻社会的负担,并使得老龄人口得到最贴心的照顾和关怀。在住房方面,在汽车、生活必需品、医疗、保险和投资等方面都可以开展老龄人口和子女消费协同捆绑模式,以上这些消费模式的核心要义是“家有老人,必然优惠”,其终极目标是促进家庭养老模式切实有效地开展,以减轻国家和社会的负担,以国家和政府为后盾,让我国的老年人有尊严、有底气地接受儿女的充分赡养,既消除了我国老年人接受家庭养老模式时的心理障碍,又给其赡养子女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7.实施家庭、社区、机构协同互动,消除老龄人口消费盲区。在鼓励老龄人口家庭安养模式的同时,对于家庭结构和功能不尽完备的老龄个体来讲,我们建议实施家庭、社区、机构安养模式的协同互动,以消除老龄人口安养模式推进过程中的消费盲区。对于我国大多数城镇老龄人口来讲,很多人出生于社区、成长于社区、服务贡献于社区,当其步入老年之后,若能继续生活在熟悉的社区环境当中,又能够得到切实的照顾和关怀,这样远比离开家人、亲戚朋友到一个陌生的养老机构接受安养服务更加的人性化。因此,在家庭安养模式推进过程中若出现安养服务空档的时候,首先弥补该空档的便是社区安养服务。此外,对于机构安养模式来讲,主要是通过设立老人之家、老人疗养所、养老院、日间托老中心、短期护理服务等来弥补家庭、社区无法实现的安养服务。对安养机构的运营要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努力提升老龄安养机构的专业水平和服务水平,减少服务失败和纠纷的发生,以提升安养机构的整体水平。
  其次,从长期来看,我们建议:
  1.构建纵横交错的养老保障体制,提升老龄人口的收入和购买力。鉴于我国目前社会保障的突出问题,通过群体分层、城乡互动、消费补贴三个措施与传统的国家、企业、个人三支柱结合,形成纵横交错的社会保障网络,以提高我国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老龄人口的社会保障水平,实现提高购买力、扩大消费的目的。对于群体分层来讲,由于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一直居高不下,于是在社会上形成了明显的阶层划分,老龄人口更是如此,故应根据老龄人口收入和阶层的不同实施不同的社保模;对于城乡互动来讲,就需要推动城镇的社会保障模式向农村转移,把农村老龄人口有效纳入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充分发挥国家、地方、集体的资源优势,加大农村社会统筹的建构力度,强化对农村劳动力的现收现付的征缴力度,强化城镇医疗对农村的支持和转移的力度,鼓励农村有条件的农民购买适合农村特点的商业养老保险;对于消费补贴来讲,社保除了金钱支持之外,需要一些实物来做具体的补充,即消费补贴。对于我国领取低保的老龄人口来说,其每月领取的微薄的金钱在如今消费价格指数居高不下的消费环境中,实在是捉襟见肘,而市场上的商品由于存在着生产成本以及高额的流通成本、销售成本,更不能对此类群体实施折价销售,在这样的背景下就需要国家、企业设计出乎价或折价商品,以补贴的方式供应给不同收入、不同阶层的老龄群体,而老龄人口的补贴商品平价和折价的实现是通过削减产品的流通成本和营销成本以及国家的财政补贴来实现的。(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