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探讨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吴雄周 发表于:2011-11-15 11:54  点击:
【关健词】区域经济学;研究型教学;课程
本文从课程的应用性、知识的快速革新性、内容正误的非绝对性等特征出发,探讨区域经济学引入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必要性,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提出课前问题引导式、课中知识导出式、课后课题探究式三种研究型教学方式,就如何处理本课程研究型教学中考核和考试的关系、正式教

 课题基金:吉首大学院级课题“区域经济学研究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1SXY019)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变化、空间组织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其主要任务是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和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本课程的教学地位和实践价值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政府机构的认同,探讨有效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地位,体现实践价值,是众多教师一直以来在不断思考的问题。这种思考源自目前广泛存在的教学困惑:许多学生能零碎地死记硬背各个理论,但让其用所学经济理论解释某一区域经济现象时,就差强人意。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广泛存在呢?笔者以为,最根本之处在于传授式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在传授式教学模式的长期熏陶下,学生高分低能现象司空见惯。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彻底实现从传授式教学模式向研究型教学模式的转变。本课程教学要取得教学效果的突破,必须走一条研究型教学的道路。
  二、区域经济学课程引入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一)课程的应用性特征对研究型教学模式提出了内在要求。作为综合性应用科学,区域经济学最大的功用就是,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其应用性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参与政策讨论与实践评估;另一方面表现在从全球化的角度审视中国的区域发展以及各种区域经济问题,从全球竞争的角度提出区域经济的发展道路和政策。每一个政策的出台都是为了解决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某一类共性问题。一般来说,问题的出现有某种必然的原因在里面,而这些必然性的原因极有可能不能从区域经济学教程中找到。如果继续采取传统的知识获取型、灌输型教学模式,那学生永远都无法找到问题的原因,更不要奢谈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措施。传统的知识获取型、灌输型教学无法使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达到学以致用的彼岸。而研究型教学则可以顺利完成这个使命。它通过课前的问题引导、课中的知识构建、课后的课题探究、问题情境的设计、政策制定者角色定位的模拟定位等方式,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散思维,引导学生寻找问题的答案,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解决思路。
  (二)课程知识的快节奏革新特征对研究型教学模式提出了内在要求。区域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还只有几十年的时间,到现在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学科体系。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区域经济现象层出不穷,区域发展案例日新月异,学术思想推陈出新,学科体系处在动态变更中。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知识体系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必将力不从心,它只会将一些僵死的、过时的、无价值的区域经济知识和原理生硬地刻写在学生的大脑皮层中。然后,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知识和原理被蒙上厚厚的一层尘土,最终消失在不断流逝的泱泱岁月中。而研究型教学不同,面对层出不穷的区域经济现象、日新月异的区域发展案例、推陈出新的学术思想,它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现象、案例和思想进行创造性、批判性思考,形成新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以逻辑次序真正刻在自己的大脑深处,供学习者随时调用。
  (三)课程内容的正误非绝对性对研究型教学模式提出了内在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讲,区域经济学的内容和原理并没有绝对的正确与错误之分。但从教程内容和原理的现实陈述来看,它们都是以非彼即此的方式陈述的。这显然不符合事实,因为每一个内容和原理的正确性都依赖于特定的假设条件。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这些内容和原理成立的假设条件都没有被观察到。学生或许直接把它们当作金科玉律,结果是害人不浅。研究型教学能很好地克服这方面的弊端,它引导学生注意结论成立的条件和知识导出的过程。经过思考后,学生对区域经济学内容和原理的是非曲直有了充分的理解,这对他们今后从事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区域经济学课程中研究型教学的形式
  (一)课前问题引导式。在新的章节或新的原理讲解前,教师不是平铺直叙知识内容,而是事先设计一个与新章节、新知识点、新原理密切相关的问题,在上课前一周公布出来,要求全班同学查阅相关资料,上课时请3~5个学生代表作问题发言。例如,笔者在讲经济增长的原理之前,设计问题:请比较中美经济增长方式的异同,并谈谈中国应从哪些方面促进经济良性增长。这是一个开放性很大的问题,学生接受任务后,千方百计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寻找专题资料。上课时,许多学生踊跃发言,从不同的视角对这个问题做出了令人满意的回答。归纳起来,学生发言的要点包括:第一,经济增长是一个不同于经济发展的概念,经济增长并不意味着经济发展;第二,中美经济增长的不同表现在速度、源泉、质量等方面;第三,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佳途径是内涵式增长、包容性增长;第四,中国的增长是水分式增长,统计局的数据很不准确,经济增长速度远没有公布的高。四个方面的观点,教师总结完毕后,一一进行点评。点评教学的效果,远非平铺直叙式教学所能比拟。拿其中的第一个观点来说,教材是这样设计的:界定经济增长的含义、演示衡量公式、比较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异同。如果教师以这种顺序讲解,学生定会过目即忘。而采取问题引导式研究型教学后,学生在课前必须阅读这些教材知识点,并将它们融入到自己的发言中。教师在讲解经济增长的时候,对于什么是经济增长、怎么衡量等都完全无需讲解了,因为学生已经涉猎了。这既省掉了某些无谓讲解环节,节约了课时,又能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二)课中知识导出式。此方式研究型教学的做法是,教师在上课时要讲解某个知识点时,不是直接告诉答案,而是即时设计提问,让学生做出回答,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将要讲解的知识点水到渠成地展示出来。例如,在讲区位理论的企业布局指向类型知识点时,传统教学法是直接板书:市场指向、交通指向、原材料指向,然后一一简单介绍,教学过程完毕。而知识导出式研究型教学不同,它通过引导式设问,将学习顺序颠倒过来。教师不是一上讲台就直接板书企业布局的种类,而是设计问题:一个冶炼厂在选择自己厂址的时候,需要思考哪些因素?同学们可能会做以下回答:应考虑市场因素,将厂址选在市中心或郊区,因为离中心太远的话,市场不好拓展;应考虑交通便利性,选在交通枢纽,理由是为了节省原材料和产品的装卸成本;应考虑原材料工艺特征,选在矿石丰富的地区附近,理由是可以最大限度节省原材料运输成本。针对三种不同的回答,教师可以和持第一种观点的学生讨论:市场的开拓固然是离市中心越近越好,但要将大量的矿石从遥远的山区一批又一批地运送到市中心来,结果会怎么样?学生立即意识到:对,这样的话运输成本会很高,它会抵消中心布局所带来的市场开发优势。然后,教师再和持第二种观点的学生讨论:如果在一个离矿石产地很远的交通枢纽布局一个冶炼厂,情况会怎么样?学生立即意识到:对,在一个交通发达的地方布局冶炼厂,靠近交通枢纽固然能最大限度减少中间搬运成本,但并没有考虑到,原材料中其实有相当大的部分是无须远距离运输的。最后,教师和持第三种观点的学生讨论:为什么冶炼厂布局在原材料密集的地区能最大限度减少运输成本呢?学生思考后,得知:因为矿石作为冶炼厂的原材料,只有一小部分被提炼出来,大部分作为废物被剔除了,对“准”废物进行长途运输,会花掉大量的无谓运输成本。至此,教师可以正式引入正题:指出三位同学分别提到了三种指向:市场指向、交通指向、原材料指向。然后,在第三位同学发言的基础上,提炼出一个重要概念:失重原料。上面的例子是笔者在研究型教学过程中运用的一个现实例子。笔者并没有直接将知识“说”出来,而是通过巧妙的设问,将它“导”出来,“导”出来的知识比“说”出来的知识,更能让一个人记住、理解和运用。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