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业升级中的劳动力研究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舒畅 发表于:2011-09-15 20:25  点击:
【关健词】产业升级;劳动力;教育;就业
通过对我国产业升级现状研究可知,我国产业升级总体趋势较好,但产业结构水平仍然不高;更要引起重视的是当前作为产业升级的主体——劳动力,总量大、素质却不高,科技含量总体较低、且分布不均衡,对产业升级的制约性较大。需要注意产业升级的劳动力因素。本文还分析了

当前对于产业升级,达成共识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产业升级是产业结构从低级向高级状态逐渐演进的过程;二是产业结构升级不仅体现在产值比重和劳动力比重的演变上,也体现在技术结构、产品结构等方面的演变上。
  一、我国产业升级的基本现状及制约因素
  自中央明确提出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增强国际竞争力”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由各行业独自发展到产业协调发展的科学转变。成果可喜,但仍然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我国产业结构总体不容乐观。截止改革开放30年,我国GDP年均增速达9.8%,取得了显著成就。但经济的高增长很大程度上源于高投入和高消耗,增长方式粗放,要素贡献率低。据学者测算,在1978-1995年间,我国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为36.23%,①而发达国家的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一般达到了60%-80%。从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看,第一产业基础薄弱,科技进步速度缓慢,就业人员比重到2009年仍高达38.1%,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第二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科技水平较低,整体水平比发达国家要落后15-20年;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与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相比,我国第三产业无论是产值比重还是就业比重都明显偏低。从产业结构在国际分工的位置来看,当前我国产业集中于资源密集型产业或国际产业链条中的劳动密集环节,处于产业结构的较低层次。这种产业结构,导致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下,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其次,由于国情特殊及人口众多,我国的产业升级具有其它国家难以比拟的艰巨性。
  一是产业升级过程实质是三次产业内部的升级三次产业间的转化。我国的工业化始于农业未充分发展、基础较薄弱的基础,工业化未发展充分同时还需同步推进信息化。可以说我国产业升级是农业产业升级、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交织。
  信息化从产业结构来看,实质就是以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产业变革,表现为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信息产业持续高速增长,产业规模总量迅速扩张,但与发达国家差距仍较大,具体表现为:(1)我国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主要依赖进口,如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集成电路,我国80%依靠进口,操作系统软件和数据库等核心软件也基本上依赖进口。(2)我国信息产业以组装和来料加工为主,在全球的产业分工中处于价值链的低端。(3)信息技术研发周期长、难度大、资金需求量高,对劳动力素质要求高, 2002年美国研究开发总支出达2922亿美元,占GDP的比重达2.8%。②而我国的研究开发投入占GDP比重虽已达到1.2%,但总数只有156亿美元,相差甚远。且美国1998年美国每百万人中从事R&D的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数达4103人,位于世界前列。1970年,美国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50%左右,实现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而我国高等教育的入学率到2002年才达到15%的大众化水平。
  我国处于工业化中后期,但资源、能源及环境等多因素的制约已逐步凸显,不断提高工业化的科技含量需要高素质的劳动力和科技人员。
  我国农村科技发展滞缓,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只有42%,发达国家却已达到70%—85%。③发达国家普遍实现了全面的农业机械化,而我国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据1999年国际统计年鉴引自国际粮农组织数据,1996年平均每千亩耕地上拖拉机使用台数:世界平均为19.1,而中国只有5.4;1996年平均每千亩耕地上收割机使用台数:世界平均为3.1,而中国只有0.9。④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2000年我国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79年,初中及以下教育水平的从业人员比例超过95%,其中具有小学受教育水平的人员比例为43.1%,具有初中受教育水平的人员占40.3%,未上过学和扫盲班的人员占11.8%,具有大专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比例仅为0.14%,每一千名农林牧渔业劳动者中专业技术人员还不到2人。⑤农业产业升级面临巨大困难。
  二是从劳动就业角度看,产业升级的技术进步导致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会出现对劳动力的排挤效应,但随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导致成本和产品价格水平降低,销售和生产规模扩大从而增加就业,同时新兴产业的出现也能为劳动力提供新的就业机会。但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中后期演进的历史阶段,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大,但对劳动就业的吸纳能力却呈递减趋势。
  从表中可知,各就业弹性均在下降,说明我国产业升级中资本和技术进步对劳动的排挤效应明显。现阶段我国产业升级对劳动力的效用是负的。
  但我国是个人口大国,短期内劳动力供给持续增长的局面将难以改变。据有关专家测算,我国劳动力总量在2014年达到最大值后将逐渐下降,未来我国劳动力供给对就业产生的压力将处于上升阶段。2008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86.0万人,失业率为4.2%;2009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921.0万人,失业率为4.3%。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以“就业、民生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第十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上,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在报告中透露,我国在“十二五”规划期间,每年城镇就业人口供给将达2500万,但有1300万人难以就业。此外,农村还一直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约1.5-2亿)。巨大的就业缺口使得劳动密集型企业过度,同时劳动者低收入也限制了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产业升级受到劳动力制约严重。
  综上可知,我国产业升级同时受到资金投入、劳动力素质和数量等制约,能不能顺利实现产业升级,归根结底取决于对于我国劳动力数量、分布和素质的优化升级。
  二、劳动力在产业升级中的作用及其作用环境
  本文所提及的劳动力,又称劳动者,是对经济活动中所有从事劳动工作的人的统称,得到认同的提法还有如劳动力市场、劳动力需求及供给、劳动力分布与迁移等。
  (一)对劳动力概念的几点说明
  蔡昉认为,在一个运转良好的劳动力市场上,会形成这样一种有效的机制,企业通过更高的工资率来吸引有能力的劳动者,而劳动者则通过对自己人力资本的投资来提升生产率。人力资本是附着在劳动者身上的获得性的技能。人力资本之所以被言之为“资本”,是因为要获得这种资本同样需要通过投资的形式进行积累,这是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共性;而人力资本之所以被冠之为“人力”,是因为它和所投资的每个人都不可分离。⑦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